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次道德”是在违法利己的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的行为。相对于道德而言,“次道德”是次等的、次要的,不属于社会主流道德。但是从人性的多元性、犯罪的不可根除性及社会公众利益来看,“次道德”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肯定“次道德”是社会道德认识水平的进步,是对人性中的良心和自律精神的肯定,也有助于道德正义的实现,因此有必要肯定“次道德”。

  • 标签: 道德 “次道德” 伦理学
  • 简介:作为萧伯纳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华伦夫人的职业》生动地描绘了经营不正当行当的华伦夫人与女儿薇薇之间由于社会黑暗造成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母女俩关系恶化并分道扬镳的场面,从而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本文将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回到亲情破灭事件的"伦理环境",分析剧中人物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混乱",以期更好地剖析剧中和谐家庭伦理关系难以形成的根源。

  • 标签: 《华伦夫人的职业》 伦理环境 伦理选择 伦理身份 伦理混乱
  • 简介: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了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我们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我们既要敢于探索、勇于冒尖.也要耐得住寂寞,讲求科学道德,并从制度上限制急功近利的行为.加强自主创新的伦理品质建设

  • 标签: 自主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 科研体制与道德
  • 简介:现实中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存在着性别歧视,需要在道德教育中实现性别和谐。道德是有“性别”之分的,男女两性道德道德价值重心、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上均有差异。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客观存在着性别歧视,主要有显性歧视(即直接的性别歧视,如公然宣称女性不如男性)、隐性歧视(即对所有人都施以同样的标准或要求,而这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往往是从男性那里得出的)、反向歧视(即通过赞美女性的某一特性而把女性局限于一个特定的领域中)。

  • 标签: 道德教育理论 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 和谐 伦理学 “性别”
  • 简介:高等教育评估在本质上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因而离不开评估伦理的调节。我国台湾地区自1975年开展高等教育评估(鉴)以来,普遍认可评估伦理的重要性,重视对评估伦理的研究,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强化和完善评估伦理建设,有效促进了台湾高等教育评估的持续发展和改进,其经验可供大陆地区加强高等教育评估伦理建设借鉴和参考。

  • 标签: 评估伦理 高等教育评估 教育评鉴 评估专家 台湾地区
  • 简介:行政伦理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行政伦理建设历来是公共行政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行政伦理失范日趋严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从行政伦理立法、加强行政监督,建立行政道德激励机制入手,实现行政伦理建设的制度化。

  • 标签: 行政伦理建设 失范现状及原因 制度化
  • 简介: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对《道德经》中"虚""静"观的不同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具备生态伦理意识的《道德经》英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更强生命力;翻译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将翻译的主体即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看成一个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培养典籍译者的生态伦理意识对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的传介与目的语文化的建构均有重要意义,其途径主要有翻译教育与翻译研究。

  • 标签: 《道德经》 虚静观 生态翻译学 典籍译者 生态伦理意识
  • 简介: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加强教育管理和领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回顾了20世纪以来主要教育管理和领导理论的发展,重点介绍并分析道德领导理论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对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引领作用。

  • 标签: 教育管理和领导 道德领导 和谐校园
  • 简介:在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转型期,处理好法制建设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正确把握法制建设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共性与差异性,科学认识法制建设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互动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实现法制建设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结合和功能的整合,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 标签: 法制建设 领导干部 道德建设
  • 简介:运用伦理学分析法对王尔德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进行解读,梳理出王尔德自成体系的伦理观即唯美主义道德观和人道主义道德观的融合,进而从伦理观的角度解释主人翁道连·葛雷死亡的原因.并探究其死亡的意义。从而说明王尔德这位“臭名昭著的”浪荡子其实是有着坚定的道德立场的。他的作品不仅符合19世纪文学的总体特点,即关注道德问题和表现道德主题,同时他的双重道德立场也使得作品具有现代性。

  • 标签: 《道连·葛雷的画像》 王尔德 唯美主义道德观 人道主义道德观
  • 简介:仁爱德性,作为一种好的行为动因和心理特质,是源于自然之"生生动力"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之优秀的"品质结晶",构成了儒家伦理的立论根基。基于仁爱德性的儒家伦理,根据体验论建制下的"天人同一"境界,旨在阐发和追求一种道德行为者本人与"他者"内在依存的、情感的人道主义生活理想。

  • 标签: 儒家 仁爱 德性伦理 道德情感主义
  • 简介:高校学风建设必须建立对伦理道德力量的信心。我们以往对于培养大学生形成优良学风,往往只是从加强管理和行为规范角度出发,没有充分重视建构真实的伦理道德关系对于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校长、院长、师长、学长和家长等五种主要的伦理道德力量,引导大学生与学校、学术、学业、自我和家庭之间建立五种真实的伦理道德关系,是学风建设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大学生 学风建设 校长 院长 师长 学长
  • 简介:官员问责这一举措自启动以来,在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主、客体不够清晰、制度未健全以及监督和救济缺失等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为使官员问责从一项政策变为一项制度,从而稳定而有效地发挥制约和监督的作用,提出制度安排和伦理建设是完善官员问责制的路径选择。其中制度安排上要加强官员问责制自身建设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从而起到外部控制和事后补救的作用;而伦理建设着眼于减少官员失职行为发生的可能。

  • 标签: 官员问责 制度安排 伦理建设
  • 简介:底线伦理是一种强调基本义务的普遍主义伦理,不同于精英主义的传统伦理,它基于人性的有限性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从而在行为要求、价值目标、人的本质预设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改变。现代社会重提底线伦理既有历史的审视,更有现实的关照。一方面传统伦理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更加凸显加强传统伦理现代性转化的必要性。而实现这一转化有赖于为己之学向人人之学、私德向公德、圣人人格向公民人格的转变。

  • 标签: 底线伦理 传统伦理 转化 公民人格
  • 简介: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使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日趋兴盛。而在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相互竞争,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也日益突出,如何正当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道德观念之间的相互冲突与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冲突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 标签: 政治伦理思想 道德问题 哈贝马斯 商议民主 政治问题 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