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12月收治在院内急性血栓形成患者7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间Barthel指数与FMA评分无差异性,护理后均有明显提升,但均以观察组患者评分较高(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差异性,经护理干预后1周及1个月均以观察组患者评分较低(P<0.05)。结论 急性血栓形成后,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对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也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 急性脑血栓形成 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233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5例、女98例,年龄17~85(58.69±15.73)岁,行腔内治疗200例,行保守治疗33例。采用简单化随机分组,按7∶3比例分为建模组163例和验证组70例。观察指标:(1)随访患者PTS的发生情况;(2)影响PTS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3)建立PTS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233例患者中发生PTS 81例(34.80%),其中接受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00名患者中发生PTS 61例(30.50%),保守治疗患者发生PTS 20例(60.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χ2=11.32,P=0.010)。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症状与体征的个数、合并疾病、DVT病程史、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PTS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X1)、BMI(X2)、亚急性及慢性DVT史(X3)、静脉曲张史(X4)、症状与体征个数(X5)、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X6)是急性髂股静脉DVT患者PTS的危险因素(比值比=2.46、1.14、3.44、4.33、1.28、0.24,95%可信区间为1.06~5.67、1.04~1.25、1.38~8.59、1.71~10.97、1.01~1.62、0.08~0.69,P值均<0.05)。(2)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TS预测模型:logit(P)=-5.075+0.899X1+0.134X2+1.235X3+1.465X4+0.248X5-1.443X6,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5%。结论男性、BMI、亚急性及慢性DVT史、静脉曲张史、症状与体征个数,以及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是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TS的危险因素。针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TS风险建立的预测模型,为DVT患者提供个性化的PTS风险评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髂股静脉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原因。血栓通常位于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同时可能影响肠系膜静脉及脾静脉。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PVT风险升高。抗凝是妊娠合并急性PVT的基础治疗,不仅可以抑制门静脉系统血栓进展,还可促进管腔再通,改善患者预后。指南推荐妊娠合并急性PVT需进行至少6个月的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在妊娠期抗凝过程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因此是妊娠期间抗凝的首选用药。而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则不推荐用于妊娠合并PVT的抗凝治疗。

  • 标签: 门静脉血栓形成 妊娠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所收获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DVT患者作为本次中医护理干预的纳入研究资料,DVT患者数量由90名,随机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的DVT患者所采取的是常规药物理干预,观察组是充分结合对照组的西医护理干预手段,配合中医护理干预技术来展开相关的临床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本次研究当中所收获到的临床总结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两组患者经过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都实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来说,数据更加优秀,而且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股肿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医护理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预见性护理对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到我院接受诊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照随机分组法将这些样本进行分组,其中研究组30例,常规组30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预见性护理及常规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将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来说,应采取预见性护理进行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深静脉血栓 预见性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在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的2021年10月-2022年3月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接受临床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能够有效减少疾病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亚急性 甲状腺炎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在透析通路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因血透通路血栓行Angiojet血栓清除治疗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临床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42±21)min。抽吸时间(35±18)s,内瘘闭塞长度(8±5)cm,所有患者均在抽吸后进行球囊扩张治疗。术后首次透析流量平均(270±15)ml/min;平均住院时间(2.0±1.5)d。无手术相关死亡发生及其他严重合并症。5例患者扩张后造影可见扩张局部假性动脉瘤形成,无特殊处理。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术后6个月初级通畅率85%,次级通畅率87%。结论使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进行透析通路的血栓清除术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且可反复进行。

  • 标签: 透析 血栓形成 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干预脑梗死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脑卒中单元所收治的缺血性气虚血瘀证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西医治疗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方案为指导。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受试者入院后1d、7d、14d全血还原黏度以及血浆黏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后14d全血黏度存在差异,P<0.05。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肿胀程度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DVT发生率为3.39%,观察组为21.18%。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χ2=6.375)。结果 对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中医护理方案,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有效稀释血液黏稠度,提升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护理 脑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预防脑卒中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开展踝泵运动干预的临床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我科室接收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60例,将入院的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对照治疗研究,以电脑随机选取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患者人数为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则添加踝泵运动干预,将两种不同预防措施获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后两组各指标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均占据优势,两者数据结果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组间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开展踝泵运动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效率。

  • 标签: 脑卒中急性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踝泵运动 作用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综合护理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1年2月期间本院接收治疗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112例为研究资料,双色球分组,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一组5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和护理临床效果(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水平、疼痛程度水平)。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21%,高于对照组85.71%;研究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水平分数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护理的应用,能够让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对护理工作更加满意,经过护理之后患者疼痛水平缓解效果更佳,患者治疗效率更高,缩短了住院时间,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也更高。

  • 标签: 亚急性甲状腺炎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 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为肿瘤患者静脉给常用途径, 但其主要并发症之一静脉血栓可直接影响置管的使用和留置时间。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肿瘤的高凝状态、肿瘤类型、导管类型以及穿刺部位等因素相关,为保证 PICC 置管的正常使用及留置时间,可在早发现、早诊断、药物 封管、熟练穿刺及科学宣教等方面作加强。

  • 标签: 肿瘤/治疗 picc 护理
  • 简介: 【摘要】 目的 对比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TM)与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36例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采用AngioJet装置抽吸血栓(PTM组,18例),18例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一周肿胀消除率、尿激酶使用剂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PTM组、CDT组双侧下肢术后1周肿胀消退率分别为(74.01±8.13)% 、(71.94±12.9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T组在尿激酶使用剂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 CDT组[60(10,180)万 U vs 240(180,300)万 U、6.78±0.19h vs 66.32±10.12h、8.45±2.221 vs 12.64±4.754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与CDT相比较,PTM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具有治疗时间短,溶酸药物使用量低,安全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AngioJet血栓抽吸术 置管溶栓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原发性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之间收治的54例原发性AMVT患者,其中男42例,女12例,年龄29~79岁;以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90名健康人做为对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评价各指标及模型预测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及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居住地海拔、尿酸及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466,95%CI:1.166~5.212,P=0.018)、血红蛋白水平升高(OR=2.761,95%CI:1.411~5.403,P=0.003)是高原地区原发性AM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两个预测指标及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9(95%CI:0.559~0.719)、0.650(95%CI:0.563~0.737)、0.697(95%CI:0.618~0.776)。结论男性、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是高原地区原发性AMVT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肠系膜静脉 血栓形成 高原地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文章主要介绍王娟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经验。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的非化脓性甲状腺炎性疾病。王娟教授在治疗该病中有独特丰富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中西医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方面各有利弊,西医虽然短期内有疗效,但容易发生毒副作用,治疗效果也并不理想,且复发率高;而中药在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起效慢,所以如何在临床上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王教授立足于本病病因病机,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王娟教授经验分享于此,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

  • 标签: []亚急性甲状腺炎 中西医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43岁。因反复血栓形成2年余,血小板(PLT)减低1年余就诊。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少见部位血栓及抗凝治疗中新发血栓,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血小板减少。外院及我院多次筛查抗核抗体、抗可溶性抗原抗体、抗磷脂抗体谱均为阴性。病程中糖皮质激素冲击及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曾使血小板升至正常,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支持免疫性血小板减低。入院后筛查易栓症的病因,同时予肝素静脉泵入抗凝,利妥昔单抗600 mg 1次;IVIG 20 g/d×3 d;口服艾曲波帕50 mg/d治疗。以上治疗3周后,血小板减少无明显改善,期间仍有新发血栓。后易栓症基因筛查回报PROS1基因杂合突变,MTHFR基因型为TT型,发现少量IgGκ型M蛋白,但仍不足以解释如此顽固的血栓倾向。在排除肿瘤、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之后最终诊断血清阴性抗磷脂综合征可能性大。后续加用地塞米松20 mg/d×4 d,联合口服西罗莫司2 mg/d加强免疫抑制,抗凝方案过渡为低分子肝素后出院。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所致的头痛症状好转,PLT升至(20~30)×109/L,无新发血栓及出血。

  • 标签: 易栓症 血小板减少症 抗磷脂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腿深静脉入路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通过患侧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对全下肢型急性DVT患者进行PMT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至少接受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常规给予压力梯度袜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术后12个月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包括血栓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率、出血并发症率、术后12个月的中重度PTS发生率。结果共31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31~80(63±14)岁,其中男16例,女15例,左下肢DVT 23例,右下肢DVT 8例。采用腓静脉穿刺15例,胫前静脉穿刺6例,胫后静脉穿刺10例。其中合并导管溶栓治疗9例,髂静脉球囊扩张25例,髂静脉支架置入10例。总体血栓清除率Ⅱ级19例(61.3%)、Ⅲ级12例(38.7%)。1例(3.2%)胫前静脉穿刺入路患者发生穿刺点血肿,经加压包扎后好转,无其他出血相关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全部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随访时间为(22±9)个月。术后12个月髂股静脉的一期通畅率为77.4%(24/31);术后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6.1%(5/31),中重度PTS的发生率为3.2%(1/31)。结论通过小腿深静脉入路行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DVT安全有效,可以一期清除腘静脉远端及小腿流入道血栓,PTS的发生率低,可作为全下肢型急性DVT腔内治疗的首选入路。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治疗结果 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