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病死较高,早期准确评估其临床转归、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目前应用于HBV-ACLF预后模型包括终末期肝病模型及其衍生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及其衍生评分,亚太肝病学会加急衰竭研究联盟评分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评分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但对于HBV-ACLF特定人群,尚未就预后模型达成共识。本文总结了目前应用于HBV-ACLF患者预后模型,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参考。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预后 模型 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乙型肝炎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纳入63例晚期HBV-ACLF患者,根据4周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和死亡。对两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预后危险因素,评估其预测价值,并与MELD评分、CTP评分、CLIFACLF评分进行比较。对数据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晚期HBV-ACLF患者共63例,4周生存16例(25.40%),死亡47例(74.60%);生存年龄(38.38±14.50)岁,显著低于死亡年龄(52.28±12.51)岁(P<0.001)。生存甲胎蛋白(AFP)水平为91.21(8.38~154.10)μg/L,显著高于死亡水平[12.60(5.70~33.80)μg/L,P = 0.039];生存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为925.65(523.43~1 364.80)U/L,远高于死亡水平[371.60(117.30~895.30)U/L,P = 0.040];生存血清钠为(136.59±4.03)mmol/L,显著高于死亡水平[(132.22±6.37)mmol/L, P = 0.013];生存腹水严重程度远低于死亡(P = 0.008);生存肌酐水平为56.50(49.43~86.25)μmol/L,远低于死亡水平[86.20(68.00~143.00)μmol/L, P = 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OR = 0.470,95% CI:0.226~0.977)、年龄(OR = 0.941,95% CI:0.888~0.996)是影响晚期HBV-ACLF预后危险因素。腹水联合年龄预测衰竭预后曲线下面积为0.821,其灵敏度为68.8%,特异度为87.2%,分别高于MELD评分、CTP评分、CLIFACLF评分预测曲线下面积。结论年龄和腹水可用于预测晚期HBV-ACLF患者临床结局。年龄较小、无腹水患者4周生存率较高;年龄较大、腹水较多患者生存概率较低。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晚期 预后 肝再生
  • 作者: 邬天舟 梁茜 李佳琪 李坦 杨玲玲 李江 辛娇娇 江静 石东燕 任可可 郝绍瑞 金林峰 叶萍 黄建荣 徐小微 高志良 段钟平 韩涛 王宇明 王宝菊 甘建和 冯婷婷 潘晨 陈永平 黄燕 谢青 蔺淑梅 陈新 辛绍杰 李兰娟 李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杭州 310003,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精准医学中心 318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杭州 310003;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精准医学中心 318000,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广州 5100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 100069,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病科 300170,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重庆 400038,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武汉 43002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21500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感染科,福州 350005,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325000,中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湘雅一院感染科,长沙 41001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 200025,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710061,浙江大学医学院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杭州 310058;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精准医学中心 31800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北京 10003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前期患者临床特征,并建立相应预后评分模型。方法利用HBV-ACLF中国诊断标准研究(COSSH-ACLF)队列,回顾性分析725例乙型肝炎相关加急肝功能障碍(HBV-ACHD)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90 d预后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评分模型,并利用内部500例和外部390例HBV-ACHD患者进行验证。结果在725例HBV-ACHD患者中,男性为主(76.8%),96.8%患者有肝硬化基础,并发症以腹水(66.5%)多见,器官衰竭以凝血功能衰竭(4.1%)为主,90 d病死率为9.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计数(WBC)、碱性磷酸酶(ALP)是HBV-ACHD患者90 d病死率最佳预测指标,并建立评分模型COSSH-ACHDs = 0.75×ln(WBC)+ 0.57×ln(TBil)- 0.94×ln(ALP)+10,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显著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TP及CLIF-C ADs(P < 0.05),500例内部随机选择和390例外部验证均验证了类似结果。结论HBV-ACHD患者是一以肝硬化失代偿为主、合并少量器官衰竭的人群,其90 d病死率为9.2%,COSSH-ACHDs具有更高预测HBV-ACHD患者90 d预后效能,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 预后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客观指标提出简化MELD(sMELD)评分,评估其对人工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2019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行人工治疗HBV-ACLF患者60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90 d预后相关信息。计算sMELD评分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sMELD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下面积(AUC)为0.757(95%CI:0.720~0.791),Brier分数为0.185(95% CI:0.171~0.199)。sMELD评分和MELD评分及其衍生评分系统AUC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MELD评分为0~1、2~3和4~6分HBV-ACLF患者90 d病死率分别为18.99%、50.84%和91.49%。结论sMELD评分可较准确地预测人工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简化MELD评分 人工肝 预后
  • 简介: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慢性重型肝炎预后指数(PI)和肝移植标准(LTS)模型对加急乙型肝炎衰竭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在138例加急乙型肝炎衰竭患者入院24小时内进行MELD、MELD-Na、PI和LTS评分,并随访3个月.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断四个模型预测能力.结果在观察期内与肝病有关死亡患者72例,生存者66例.死亡LTS、MELD-Na、MELD和PI平均值明显高于生存(P〈0.01),四个模型AUC分别为0.860、0.801、0.749、和0.7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个模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82.61%、76.81%、75.36%和7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种模型对加急乙型肝炎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均有较好预测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衰竭 预后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加急(亚急性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预测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和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入院后12周内疾病转归情况分为生存和死亡,通过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及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转归预测准确性。结果共入选148例HBV-ACLF患者,12周生存91例,死亡57例。死亡年龄、总胆红素(TBI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MELD评分高于生存〔年龄(岁):50.00(44.50,55.00)比43.00(34.00,53.00),TBIL(μmol/L):310.30(240.70,405.70)比266.40(184.20,360.20),NEUT%:(74.52±13.05)%比(66.64±12.35)%,lg HBsAg(kU/L):3.72(3.29,3.92)比2.97(2.49,3.78),MELD评分(分):24.27(19.71,27.40)比21.88(18.83,24.38),均P<0.05〕,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甲胎蛋白(AFP)低于生存〔ALB(g/L):29.80(27.05,31.05)比30.80(28.00,33.90),CHO(mmol/L):1.98(1.50,2.38)比2.49(2.05,3.01),PTA:(30.37±7.09)%比(32.94±6.03)%,AFP(μg/L):21.54(9.28,51.54)比66.16(24.50,152.8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EUT%、HBsAg和AFP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77.843、1.439、0.995,均P<0.05〕。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NEUT%+HBsAg+AFP三者联合HBV-ACLF短期预后模型(NHA-ACLF模型),其公式为logit(NHA-ACLF)=-5.441+5.688×NEUT%+0.430×lg HBsAg-0.005×AFP,该模型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0,优于单独使用NEUT%(AUC=0.696)、lg HBsAg(AUC=0.670)、AFP(AUC=0.703)及MELD评分(AUC=0.640)预测价值。当NHA-ACLF模型评分最佳截断值为0.459时,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79.1%。结论NEUT%、HBsAg和AFP可作为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独立预测因素;与MELD评分相比,NHA-ACLF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价值更高。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甲胎蛋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线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qHBcAb)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相关性,及其对HBV-ACLF预后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HBV-ACLF患者91例(HBV-ACLF),并纳入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0例(CHB)及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50例(HBV携带)为对照,收集qHBcAb、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 DNA等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qHBcAb、HBsAg和HBV DNA数据进行对数转换。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qHBcAb水平与生存结局相关性;随访90 d,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qHBcAb对HBV-ACLF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结果HBV-ACLF基线qHBcAb水平为(4.83±0.42)IU/ml,高于CHB[(4.59±0.54)IU/ml]及HBV携带[(3.86±0.74)IU/ml](P均<0.05)。随访90 d后,HBV-ACLF生存46例(50.5%),死亡45例(49.5%)。生存患者基线qHBcAb水平高于死亡患者[(4.93±0.22)IU/ml比(4.70±0.52)IU/ml,P<0.01]。生存和死亡患者在甲胎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抗凝血酶Ⅲ活性、血小板计数、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是否合并性脑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基线qHBcAb是患者90 d生存结局独立影响因素(HR=0.027,95%CI 0.001~0.696,P<0.05)。基线qHBcAb水平预测衰竭患者90 d生存结局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95%CI 0.525~0.752,P<0.05),截断值为4.89 IU/ml。基线qHBcAb≥4.89 IU/ml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基线qHBcAb<4.89 IU/ml患者(P<0.05)。结论基线qHBcAb水平与HBV-ACLF患者预后相关,可能作为预测HBV-ACLF临床结局一种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当qHBcAb<4.89 IU/ml时,患者病死率较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与HBV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关系。方法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人工治疗临床数据库"中筛选2018—2019年期间HBV-ACLF患者258例,收集临床资料和90 d预后信息。采用中国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小组(COSSH)ACLF评分估计HBV-ACLF严重程度。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糖尿病与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关系。结果258例HBV-ACLF患者中有25例(9.69%)合并糖尿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年龄54.00 (46.50,60.00)岁、90 d病死率为60.00%,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HBV-ACLF患者(χ2=5.53和3.92,P=0.019和0.048)。合并糖尿病和未合并糖尿病COSSH ACLF评分分别为6.69(6.04,7.24)和6.37(5.84,7.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P=0.4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发现糖尿病[校正风险比(aHR)=1.93,P=0.027]和白细胞计数(aHR=1.09,P<0.001)是HBV-ACLF患者90 d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人工治疗次数则是独立保护因素(aHR=0.89,P=0.010)。结论合并糖尿病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较差。

  • 标签: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 糖尿病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加急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9月住院治疗HBV相关ACLF基础上合并AKI患者150例,总结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实验室检查、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分析患者生存时间、影响预后因素。结果在发生AKI时,93%患者合并腹水,81%患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65%患者合并性脑病,58.7%患者合并肺部感染。AKI 1期90例(60.0%)、2期44例(29.3%)、3期16例(10.7%)。在诊断AKI时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白蛋白水平更低(t=2.571, P=0.011),而尿素氮、血钾及白细胞水平更高(t=3.184, P=0.002; t=2.069, P=0.040; t=2.251, P=0.026)。74.7%患者在30天内死亡,90天生存率为16.7%。在诊断AKI时合并低钠血症患者30天或90天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不合并低钠血症患者(χ2=4.11, P=0.044; χ2=3.901, P=0.049 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发生AKI前尿酸异常、发生AKI时存在低钠血症、合并心或肺功能损伤、代谢性酸中毒、上消化道出血、性脑病等因素患者,生存明显差。Cox回归分析显示,存在肾以外脏器功能严重损伤、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高龄,是ACLF发生AKI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死亡风险增加约2~3倍。结论HBV相关ACLF患者在发生AKI时大多合并有腹水和自发性腹膜炎,AKI 1期患者多见。合并肾以外脏器功能严重损伤、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高龄患者死亡风险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急性肾损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水平在人工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患者生存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人工血浆置换治疗HBV-ACLF患者人工临床检测指标,对比血清AFP水平在人工后30、90、180 d生存与死亡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AFP对人工术后30、90、180 d生存预测敏感度、特异度;以中位数将AFP分为高AFP及低AFP,分析APF与术后30、90、180 d生存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93例患者,30、90、180 d生存AFP分别为(231.0±286.2)ng/ml、(237.69±297)ng/ml、(229.44±286.46)ng/ml,死亡AFP分别为(76.4±104.7)ng/ml、(103.13±116.99)ng/ml、(136.34±2.9.29)ng/ml,死亡AFP均显著低于对应生存(P < 0.05);ROC曲线分析提示人工术后30、90、180 d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39(0.611~0.867),0.675(0.550~0.801),0.653(0.524~0.781)。血清AFP中位数为110 ng/ml,生存分析发现高AFP组人工术后30 d(P = 0.01)、90 d(P = 0.04)及180 d(P = 0.03)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低AFP患者。结论血清AFP可作为HBV-ACLF患者人工后生存情况预测因子,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

  • 标签: 甲胎蛋白 人工肝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对HBV相关加急衰竭(ACLF)患者90 d预后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68例HBV-ACLF患者,随访90 d后根据患者结局分为生存(80例)和死亡(88例),入院后检测患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淋巴细胞计数(LY)、单核细胞计数(MO),比较两LMR、ALBI评分、MELD评分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LMR、ALBI评分、MELD评分以及联合指标对HBV-ACLF患者90 d预后评估价值。结果死亡Alb值低于生存,年龄、MO、TBil、INR值均高于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5,t=3.19,Z=2.57、2.10和4.37,P=0.032、0.002、0.010、0.036和<0.001)。死亡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腹水、性脑病高于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75、7.89和42.52,P=0.002、0.009和<0.001)。死亡ALBI评分(-0.67±0.35)和MELD评分(28.81±6.57)均高于生存-0.85±0.36和24.10±4.22(t=3.17,5.57,P=0.002和<0.001)。死亡LMR[1.31(0.74, 2.01)]低于生存[1.76(1.28, 2.52)](Z=-3.79,P<0.001)。LMR<0.899、ALBI评分>-0.845、MELD评分>29.634为HBV-ACLF患者90 d病死危险因素(OR=1.759、1.167和4.490)。1/LMR+ALBI评分+MELD评分预测患者90 d预后ROC曲线下面积0.774,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LMR、ALBI评分、MELD评分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危险因素。LMR+ALBI评分+MELD评分预测价值最高,可对评估患者预后转归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标签: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90天预后 联合检测
  • 简介: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加急衰竭(ACLF)患者预后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10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加急衰竭患者,将患者分成观察(50例)和对照(50例)。对照采用内科综合治疗非抗病毒疗法,观察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取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治疗,两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肝功能、血清HBeAg定量检测。结果对照存活42例,观察存活48例,观察存活率高于对照,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患者治疗后ALT、AST、HBVDNA拷贝量、MELD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加急衰竭预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崇。

  • 标签: 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治HBV-ACLF患者年龄、性别、并发症、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和SII、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蔡尔德-皮尤改良评分(CTP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随访90 d时患者疾病转归分为生存和死亡。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II与HBV-ACLF预后预测模型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SII、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CTP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预测临床效能,计算SII预测HBV-ACLF预后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140例HBV-ACLF患者,生存88例,其中男65例,女23例,年龄为(47.69±11.96)岁;死亡52例,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为(52.73±12.22)岁。死亡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SII、MELD评分、MELD-Na评分、CTP评分和感染率高于生存,死亡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预后营养指数低于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Z=-2.84,t=-4.81,Z=-2.15,Z=-4.91,Z=-3.47,Z=-3.36,Z=-3.83,Z=-4.69,Z=-4.56,Z=-6.31,χ2=24.96,t=3.06,t=3.03,Z=-7.57,t=4.12,均P<0.05)。SII与CTP评分(r=0.272 7,P=0.001)、MELD评分(r=0.365 8,P<0.001)和MELD-Na评分(r=0.381 1,P<0.001)均呈正相关。SIIAUC最大,为0.80,MELD评分为0.76,MELD-Na评分为0.74,CTP评分为0.73。SII最佳截断值为447.49, SII≥447.49患者90 d生存率[38.60%(22/57)]低于SII<447.49患者[79.52%(66/83)],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0,P<0.001)。结论SII可用于评估HBV-ACL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SII≥447.49提示预后不佳。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预后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率(MLR)在乙型肝炎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患者生存中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于西部战区总医院92例HBV-ACLF患者,回顾性收集临床检测指标并随访90 d生存情况,终点为死亡或肝移植。对比MLR在纳入90 d后生存与死亡差别及其与肝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MLR水平对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92例患者,90 d生存率52%(48/92),病死率48%(44/92);生存MLR为0.520(0.310,0.828),死亡为0.740(0.440,1.120),死亡MLR水平显著高于生存(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提示生存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640(0.527~0.754)。MLR截断值为0.399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864、0.396;生存分析显示高MLR90 d生存率显著低于对应低MLR(P=0.01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因素后,MLR水平是HBV-ACLF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LR可作为 HBV-ACLF 患者潜在预后判断指标,临床价值有待随机大样本前瞻性试验来验证。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白细胞比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水平评估加急乙型肝炎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30 d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1 751例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30 d生存状况将患者分为生存(n=1 220)和死亡(肝移植患者归入死亡,n=531)。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30 d预后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CP对HBV-ACLF患者30 d预后预测价值,并按CP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两,采用Log-rank法对两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Cox风险回归结果显示,CP、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为HBV-ACLF患者30 d天预后独立保护因素(P<0.05或<0.01),而年龄、血白细胞、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血肌酐、HBV DNA、肾综合征及性脑病为HBV-ACLF患者30 d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1)。CP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0(95%CI 0.540~0.599,P<0.01),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AUC分别为0.783(95%CI 0.759~0.807,P<0.01)和0.774(95%CI 0.750~0.798,P<0.01)。与MELD评分、MELD-Na评分相比,单因素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价值较低(P<0.01)。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临界值为0.173 g/L,其敏感度为69.4%,特异度为41.6%,按临界值将患者分为<0.173 g/L和≥0.173 g/L。<0.173 g/L患者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0.173 g/L(χ2=17.75,P<0.01)。结论血清CP水平对于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慢加急性肝衰竭 铜蓝蛋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模式人工治疗早期乙型肝炎相关加急肝功能衰竭(HBV-ACLF)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120例早期HBV-ACLF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每组60例。对照在综合内科治疗基础上采取血浆置换治疗,观察在综合内科治疗基础上采取DPMAS治疗。比较两生化指标、炎性因子水平、3个月存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低于对照(P<0.05)。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高于对照(P<0.05)。观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3/60),低于对照16.67%(10/60),P<0.05。观察3个月存活率为71.67%(43/60),对照为61.67%(37/6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1.35,P>0.05)。结论在早期HBV-ACLF治疗中,DPMAS炎性因子清除效果优于血浆置换,同时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人工肝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HBV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患者病毒S基因准种变异特征,探讨HBV-ACLF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HBV-ACLF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以及治疗前血清样本。提取HBV DNA,巢式PCR法扩增HBV S基因,参照相应基因型标准序列,分析两患者HBV S基因准种异质性差异,包括信息熵(Sn)、平均遗传距离(d*)、同义替换率(dS)、非同义替换率(dN)指标。结果成功扩增HBV S基因患者共99例,其中HBV-ACLF患者56例,CHB患者43例。HBV S基因准种异质性分析显示,HBV-ACLFSn(核苷酸、氨基酸)、dS、dN分别为(0.716±0.181) nt、(0.598±0.218) AA、8.259±2.607和7.103±3.081,均高于CH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9、2.546、8.232和5.297, P均<0.05)。S基因MHR区准种变异性分析结果显示,HBV-ACLFSn(核苷酸、氨基酸)、d*(核苷酸、氨基酸)、dS、dN分别为(0.756±0.184) nt、(0.613±0.229) AA、(7.137±3.074) nt、(8.280±3.194) AA、9.091±2.720和7.429±2.860,明显高于CH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32,、5.020、3.599、5.772、4.093和3.857,P均<0.01)。结论HBV-ACLF患者更易发生S基因变异,尤其是MHR区变异,可能与HBV-ACLF产生相关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S基因 准种 变异 扩增 异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异甘草酸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患者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80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和对照,每组各有40例患者。对照患者采用内科治疗及血浆置换治疗,研究患者在对照治疗基础上接受异甘草酸镁治疗。比较两患者治疗期间病死率、血浆置换治疗次数,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治疗后ALT、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ALB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治疗后ALT、TBIL水平降低显著,ALB水平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死亡率及血浆置换次数明显低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能够显著改善HBV-ACLF患者肝脏功能,减少血浆置换次数及病死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异甘草酸镁 血浆置换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加急乙型肝炎衰竭患者实施双重血浆吸附与血浆置换联合治疗法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加急乙型肝炎衰竭患者数为42例(2021.01-2022.10),随机分配为对照(血浆置换)和观察(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各21例。结果:血清总胆红素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治疗有效率观察高于对照(P<0.05)。结论:在加急乙型肝炎衰竭疾病治疗中实施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措施,疾病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双重血浆吸附 血浆置换 肝功能 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