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历史土地利用重建是LUCC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在区域土地等资源开发及利用和环境变迁等研究中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受历史资料和数据属性局限,学界对历史上矿采用地状况及其反映的地理特征研究,量化手段和精确性不足,复原历史矿区土地利用更为少见。本文依据近世矿业档案、地理资源调查等资料,以近现代云南经济史上颇具影响的个旧锡矿为例,复原矿厂、厂尖及户数等的空间布局,重建其土地利用过程,并进一步探讨矿区人地作用相互关系的演变状况。

  • 标签: 云南个旧 矿区 土地利用 历史重建
  • 简介:本文以士族的家学特徵为切入点,具体考察了科举制度下文学、经学、史学和技艺作为家学的传承情况,借助社会分层和流动理论重新审视了士庶融合的历史过程。试图说明,科举制度下仕途走得最顺的不是文学“才子”,而是有经学家传的士族子弟;士族阶层在唐宋时期不完全是衰落,而是分化,一一有的衰落了,更多的人则凭藉世代相传的家学优势和优秀的遗传素质、通过科举制度继续走着仕途,并且与庶族阶层中的精英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士大夫阶层。

  • 标签: 家学 士族 科举 唐宋
  • 简介:一、地理概况及原因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这里属太行山八陉之第四陉滏口陉的腹地,自古就为"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北齐时,这里是邺都与晋阳两都之间的必经之地。

  • 标签: 北齐 涉县 调查 石窟 南北朝时代 地理概况
  • 简介:亲爱的读者:本刊从今年第一期对封面、内文重新进行了设计。欢迎您参加《名人传记》(上半月)的调查。请您在百忙中提出建议,以使我们的杂志不断改进,日臻完美。本刊编辑部深表感谢!

  • 标签: 提出建议 编辑部 读者调查 传记 封面设计 版式设计
  • 简介:遗址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遗址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保护遗址不能仅从技术层面对其保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它。为有效保护遗址,扩大遗址保护队伍,增强全民保护意识,本文分析了除物质保护手段之外的几种遗址教育功能利用的手段,强调遗址教育功能利用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

  • 标签: 遗址 教育功能 利用
  • 简介:家谱集中了哲学、历史、地理、礼仪、风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是研究社会发展、进步和研究过去社会状态、生活情景最基本的资料之一。当然,家谱也有局限性,应当甄别地继承,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去伪存真。作为史志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家谱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方志编纂提供更多、更可靠的史料。

  • 标签: 家谱 志书 资料 关系
  • 简介:“金黄的油菜花”一直镶嵌在我们脑海里,如果我告诉你油菜花,其实还有白色的,并且纯美娇艳。如果不信,邯就到云南东川看一看——若不是亲眼看到,你便无法想象。

  • 标签: 东川红土地 自驾游 风景名胜 旅游
  • 简介:巴彦陶来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乌素荣贵嘎查东16公里的沙漠地带。2009年5月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此后我所先后两次组织业务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由于该遗址距乌素荣贵嘎查境内巴彦陶来农场较近,因此命

  • 标签: 巴彦陶 调查简报 遗址调查
  • 简介:平遥古城以其厚重精深的文化底蕴和原汁原味的文物遗存,向人们展示着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历史画卷,整座古城至今仍然保留着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建筑特征、古朴风韵。

  • 标签: 平遥古城 文化遗产 保护利用 文物遗存 原汁原味 文化底蕴
  • 简介:素有“黄河首曲”之称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是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先头区域。黄河自青海省久治县门堂乡流人玛曲县,环流县境433公里,复人青海,形成“天下黄河第一弯”壮美景观。当地有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玛曲”之说。近年,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当地政府和学术界将草原生态退化问题论证归结为超载放牧的草畜矛盾。为解决这种矛盾,当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陆续将大量牧民从草地牧场移出,逐步实现游牧定居,减少牲畜数量,降低放牧压力以缓解黄河首曲生态矛盾。牧民定居工程已成为政府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和基础性的措施。州政发(2009)3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实施游牧民定居是保护这一区域最主要的草原生态系统的基础性工程,是具有实现生态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双重效益的重大项目”。

  • 标签: 牧民定居 玛曲县 后续发展 甘南藏族自治州 调查 草原生态系统
  • 简介:太原龙山道教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的龙山东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也是最珍奇的纯道教石窟。主窟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1234年-1239年),由道士宋德方主持兴建。在龙山峰顶一突兀的崖面上,共凿有9个洞窟,窟外表面虽风化严重,但也能依稀可见精美的云龙纹浮雕。窟内共有道像65尊,其中13尊有完整的头部。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道教石窟,在中国道教和道教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标签: 龙山石窟 中国道教 保护 调查 病害 太原市
  • 简介:通过对北宋永昌陵野外石刻保存环境、病害分布的调查,对现存病害数量、种类进行了分类统计,并进行了病害的危害程度评估,初步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为野外石刻的科学保护研究提供了基础。

  • 标签: 野外石刻 病害种类 统计与评估 病因初探
  • 简介:西和佛孔石窟现存7窟,其中5窟可以登临;原有塑像、绘画全毁,明、清时期石碑4通。据佛孔寺石碑记载可知,佛孔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唐开元三年(715)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再次修建。佛孔石窟始凿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以后屡圮屡建。在明、清时期宗教及开窟遣像活动中,释、道、儒三教走向合流。

  • 标签: 佛孔石窟 西和 三教合一 明清碑文
  • 简介:茶马古道是近年来学界讨论较多的道路,但其内涵外延、历史沿革则众说纷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实证的角度出发,2011年8月组织考察队徒步调查了茶马古道川藏线新添一冷碛段,通过现存古镇(街)与文献记载中的驿名、地名的对应,来考察茶马古道这一小段的历史、走向,并着重考察沿途的文物古迹,尤其是古道路的现存状况。

  • 标签: 茶马古道 文化线路 实地调查
  • 简介:本文以浙西南地区瓯江流域清式住宅谭宅的典型实例,具体阐述了丽水古建筑——谭宅的建筑形制与建筑文化特征,突出反映其在历史沿革中所发挥的建筑文化内涵,并就保护存在的诸多困难提出了有效的保护利用途径,为今后古建筑文保单位的保护利用提供一个粗浅的范本。

  • 标签: 谭宅 建筑文化特征 保护现状 利用途径
  • 简介: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环境,窑洞仍然是这里的主要居住形式,也是黄土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2008年8月.时值全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县普查组在环县小南沟乡李上山村张中沟组进行走访调查时.从村民处得知附近的庙壕崖畔上有座窑庙,随即前往调查。从蜿蜒曲折的小路绕山腰至崖边进人庙院,庙院坐北朝南,

  • 标签: 调查 环县 壁画 黄土高原 文物普查 2008年
  • 简介:农民思想观念的变迁是社会运行的主观反映。它以曲折和间接的方式反映社会变化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往人们常常认为,农民是求稳守常、中庸无为、忍辱负重、知足常乐的。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农民思想观念变迁的调查.却颠覆了人们心中以前对农民典型形象的定势。

  • 标签: 农民思想 观念变迁 调查 志书 杭州市萧山区 思想观念
  • 简介:辛亥革命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政治革命运动,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也留下了许多历史遗址。它们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需要科学地保护及开发利用。本文对广西现存的辛亥革命遗址保护及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建议,以供政府和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参考。

  • 标签: 开发利用 遗址保护 革命遗址 广西 辛亥革命 革命运动
  • 简介:广东省深圳市客家名村西坑是自明代以来杨、何、李等11姓客家人的聚居区,保留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包括客家围屋、华侨大屋和宝塔等,具有浓郁的客家建筑特色,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深圳一笔不可多得的、可供利用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由于历史久远。这些建筑多残破老旧,因此,需要进一步规划、维修、保护和宣传。

  • 标签: 客家名村 西坑 保护利用
  • 简介: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民俗主要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成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

  • 标签: 民俗旅游资源 利用 开发 山西 民间风俗 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