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尤利乌斯·冯·施洛塞尔[JuliusAlwinvorlRitterSchlosser,1866—1938](图1)是维也纳美术史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在西方美术领域中产生过重要影响。他博学多识,精通古典文献,研究的范围既包括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也有对特定艺术家或艺术门类的考察,还有对博物馆藏品的研究。在教学中,他忠实贯彻了该学派对文献的关注,对博物馆的倚重以及对学科科学性的强调,设立了严格的教学要求并将其制度化,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史家。

  • 标签: 造型艺术 塞尔 语言史 西方美术史 风格 古典文献
  • 简介:列昂·普兰廷加的《浪漫音乐》是一部19世纪西方音乐断代力作,文章从音乐历史哲学的角度对此书的脉络构架、视角方法、著述风格进行评述。作者认为,此书总体显示出三方面的良好平衡:聚焦与发散的平衡(以形式风格主线牵引历史全景扫描)、客观与主观的平衡(以中立性口吻承载个性化判断)、历史与审美的平衡(以语境脉络勾勒艺术洞见)。并由此证明风格与叙事这两种传统的治思路和撰方式在当今的学术生态中依然拥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 标签: 《浪漫音乐》 断代史 风格史 叙事史
  • 简介:毋庸置疑,艺术是一部社会发展的视觉——每一次科技革命、每一次历史变迁、每一次时代更迭,都能从艺术的图像、技法、风格、样式、观念中,找到端倪、也找到烙印。有趣的是,这本大部头的视觉,除了艺术作品本身,作为时代的结晶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篇章之外,由它引发和衍生的种种文献、研究、理论、批评、记录与传播,也成为时代变革、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和文化积淀。并反过来对艺术创作本身、艺术的认知、艺术与公众的关系、艺术的跨学科发展、

  • 标签: 艺术作品 科技革命 艺术传播 艺术理论 时代变革 语言水平
  • 简介:国立戏剧学校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所官办话剧学校,它集学校与演出团体功能于一身,是中国话剧教育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代表,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个重要的话剧演出团体,它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

  • 标签: 国立戏剧学校 话剧史 价值
  • 简介:本文以《中國書法繹》的寫作模式爲切入點,從書史研究的歷背景、研究方法、觀念演變等方面闡述書法的寫作模式應該突破以史料考據爲中心的學術路徑,突出追求史料背後所凸顯的觀念意義,從而形成藝術寫作的新模式,進而對藝術的視覺含義和風格形態做出闡釋與歸類,使書法成爲一門開放多元的現代人文學科。

  • 标签: 書法史 寫作模式 反思 構建
  • 简介:本系列文章包括《祁剧起源说》、《祁剧弋阳诸腔来源考》、《祁剧南路声腔来源考》、《祁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与艺术风格的形成》四篇。本篇在排除关于祁剧起源的诸种说法以后,从祁剧的现实情况入手,论证祁剧起源于目连戏班。

  • 标签: 祁剧 起源 目连戏 目连戏班
  • 简介:马蒂斯22件,毕加索29件,高更12件,塞尚8件,莫奈8件……这是近期反复出现在巴黎艺术新闻的一组数字。这都同属一个人的收藏——楚金个人收藏;现在都同时在同一地点被展出——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然而楚金的收藏,几乎不曾以他之名、如此完整地在俄罗斯境外现于公众视野:谢尔盖·楚金,这位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商业巨头,以其数量质量皆可观的现代艺术收藏,及作为毕加索与马蒂斯的重要赞助人而在现代艺术收藏里留下一个传奇。

  • 标签: 马蒂斯 谢尔盖 个人收藏 艺术经典 塞尚 莫奈
  • 简介:本文在介绍了中西方美术的发展的基础上,对以美术为基础的中西方色彩应用差异进行了分析,从绘画色彩以及建筑色彩两个角度全面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指出了一部分共同点。最后根据两者的差异,为中国对色彩应用水平的上升提出了具体建议,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美术史 中国 西方 色彩应用 差异
  • 简介:中国花鸟画发展的本体特点是重"情趣"的表达。该特点,受中国文化氛围豢养,受中国绘画史总体影响,"六法"是其发展的立足点,而出自以花、鸟为代表的动植物题材的特性。诗性,是人的感情对于自然花鸟物象审美有意味的转移,唐代以前,花鸟诗与花鸟画同步共振。五代两宋在诗性基础上情感更阐微深细的词性,其表达与精微描写臻于极致境地的工笔花鸟画同步共振。元明清及近现代时期则于画之本体,将材料的笔性墨性色性及水性,交融于表现的随性天性悟性及心性,于是花鸟画"情趣"直向笔墨求。笔墨的形而上"贵古"、书法用笔、水墨"影然"、追求"生意"、"不似之似"等内蕴,总为"悦性弄情";于是"情趣"特点越来越清晰并越加强。

  • 标签: 中国花鸟画 情趣 诗性阶段 词性阶段 画性阶段
  • 简介:偏处南疆角隅岭南师范学院的彭飞教授是国内新起的极少数实证性中青年美术史家之一。彭飞藉由现代国内外各种电子数据库有效利用之便利,其民国美术专题,古代美术专题,近现代美术,尤其是林风眠、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校史等专题系列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当今国内美术史学研究以论带外强中干视野与语境映照之下,复能论从出的实学考证精神焕发出承继乾嘉学界更新的光辉。《艺丛考》汇编其20余年来持续刊发的重份量专题论文,其研究选题、内涵与方法,必将为当下与未来美术史实证优秀传统之回归提供有力启迪与观照价值。通过微言表意叙事实践,对艺术史家鲜活成长过程个案的性灵精神回顾,触及和隐现当代高端学术人才外流,研究方法论革新,出版管理暨教育评估机制弊端,人性发现、互补与完善等社会问题,再现和重构当代资本侵凌处境下学术人生艰难探索历程和勇于现实中追求理想实现的明心见性之可贵。

  • 标签: 彭飞 艺史丛考 林风眠 国立艺专 北平艺专
  • 简介:本文主要根据意识形态理论从材料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动画短片《对话的维度》的创作目的和艺术手法。

  • 标签: 材料 空间 艺术手法 物化
  • 简介:中国戏曲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如今依旧生生不息、砥砺前行。而第七艺术——电影随着工业和科技时代的来临徐徐晚到。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的《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艺术的诞生。十年后,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拍摄的电影《定军山》又成为中国戏曲电影的发轫之作。从此,古老的戏曲

  • 标签: 创作观念 发展史创作 戏曲电影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美术史家巴克森德尔的几篇关键论著,尝试探讨其美术写作当中对于视觉分析及"低层"描述的重视,并希望藉此对于时下流行的叙事性美术进行反思。

  • 标签: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 叙事 视觉扫描 非叙事
  • 简介:作者首先表明反对对装置艺术进行定义,因为该定义对艺术创作无实际意义,进而引经据典,以装置艺术10个场域性特征为依据,驳斥了将装置艺术视为传道工具,将其通俗化、娱乐化的观点,进而从三方而提出自己对装置艺术的描述,指出装置艺术的发展不仅局限于自身,还应延伸至新媒体、影像和行为艺术等方而,又着重比较了装置艺术和雕塑二者的不同。最后,作者提出美术馆越来越多以装置艺术为主体的“临时性”、“场所性”作品带来的新问题,肩发读者深思。

  • 标签: 装置艺术 定义 观念 表达
  • 简介:張旭真書《郎官石柱記序》有多品名人題跋,計明清兩代二十二人三十六跋,各跋文除涉及張旭楷書風格及與草書關聯的品評外,亦有論及張旭書法淵源與傳統藉鑒問題,其中翁方綱等堅持認爲張旭書法源于褚遂良,但通過細究其他跋文並梳理有關張旭書法史料可知,張旭實藉鑒智永、虞、陸等,與褚書無關,由此追溯,可知張旭實遠追並頗得晉人之意,在這一點上,唐人正書無能出《郎官石柱記序》右者。

  • 标签: 《郎官石柱記序》 張旭 虞世南 褚遂良
  • 简介:本文对女学者苏琼的《跨语境中的女性戏剧》一书进行了简评与导读,认为这部新著在尝试建构中国女性戏剧,并以其对中国女性戏剧的挖掘与梳理,加入到中国女性文学史书写的行列之中。此书钩沉出一幅女性话剧曲折的生成、流变图景,从女性的视角补充了20世纪中国戏剧与现代性的关系。。

  • 标签: 文学史 女性戏剧 现代视野
  • 简介:2004年,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首演,由此在国内外掀起了昆曲欣赏与研究的热潮,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十年之间,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外上演了200余场,观众达到30万余人;国内外100余家媒体报道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情况,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曲得到的最广泛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召开了数十次研讨会,戏剧界大部分学者都关注过青春版《牡丹亭》现象;此剧上演之前每年发表关于《牡丹

  • 标签: 传播史 版牡丹亭 牡丹亭传播
  • 简介:在我工作单位附近有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嵩江学校。2015年10ff28日.该校俞培儿校长邀我前去给该校学生上节创意美术课程.我欣然前往。原因有二:一是一直在公办学校任教或在偏远山区学校支教.教学对象往往都是本地学生或部分外地学生.从未有教授全部外地学生的经历:二是该校校长曾为我高中时期的同学.

  • 标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山区学校 版画创作 外地学生 推广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