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中国文化走出去"上升为国家的一项文化战略,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便日益凸显出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当下的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研究,十分关注文本接受国的文化语境、接受环境与接受途径,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主体、过程、方法与阐释特点有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中国对外的译介中,译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对拟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策略与方法、译介的文本质量,

  • 标签: 文学译介 文化自觉 许渊冲 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 译文本
  • 简介:华人离散译者在跨文化体验中遭遇的多重文化冲突,导致其身份的定位模糊和认同困难,他们从事的文化译介活动必然引发其多重身份相互博弈,而这种身份博弈和协商将对其文化译介思想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这种身份博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全球化语境下,华人离散译者的身份协商对其理智的文化协调依然至关重要。离散译者群体具备突破固化本土思维模式的跨文化协调能力,在文化自觉、受众意识、译介渠道等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应在“文化走出去”大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身份博弈 文化协调 离散译者 文化译介
  • 简介:知识分子译介是个突出的翻译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译介产生的背景源于一个断裂时代的知识需求,其次梳理了译介的主要文本,接着重点从五个层面——知识分子的镜像、知识分子的组成、精英型知识分子的危害、知识分子的背叛和知识分子传统的衰落——探讨了可能产生的启示,最后以萨伊德的知识分子立场为例点出一个参照系。

  • 标签: 知识分子 译介
  • 简介: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于一直寻求文化走出去、希望获得国际认可的的中国文学界和文化界犹如打了一支强心剂,中国文学寻求世界地位的过程取得了重大的肯定。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莫言就已经跻身国内一流的文学家行列,和同时期的贾平凹、路遥、王安忆、陈忠实、刘震云等著名作家享誉国内文坛,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才让莫言真正在国内作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作家。

  • 标签: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译介 海外 作品 中国文学
  • 简介:长期以采由于“文化启蒙主义”一元论价值观的影响,学界在论及苏曼殊的翻译成就时,一贯强调其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翻译,忽略了他对东方印度文化-文学的译介之功。作为深究内典的翻译家,苏曼殊的印度文学译介填补了近现代翻译史上的诸多空白。他在译介印度文化时对“必关正教”的批评、对纯文学审美价值的关注,体现了他对东方文明的偏爱和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审慎反思,更表现了苏曼殊文学审美现代意识的初步觉醒。这在中国文化-文学现代转型之初都是难能可贵的。

  • 标签: 清朱民初 苏曼殊 印度文学 翻译文学
  • 简介:{摘要}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是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translationstudies),以前是从媒介学出发,而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目的是为了总结和指导翻译实践,而比较文学学者则把翻译看做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他把如何一个翻译行为的结果,都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加以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他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 标签: 译介学 谢天正 创造性叛逆
  • 简介: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作为异域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少数民族独特文化、族群特征和语言结构的场域,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差异的彰显,在他文化中构建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明确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的翻译目的,确立和筛选最佳源语文本,采用合作翻译等多种翻译学策略,或能改变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边缘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化"走出去"。

  • 标签: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翻译 “走出去” 文化构建 差异
  • 简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在文化转型中迎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新的研究热潮,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了很大的进步。一系列作家作品、传记、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被译成中文并出版,中国学者也纷纷从文学、美学、宗教、哲学、历史等角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丰富性。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和“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中国的陀氏研究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本文在梳理新世纪十五年问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介与研究成果、学术活动和组织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在与国际陀学界的比较中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陀恩妥耶夫斯基 中国译介与研究 新世纪 文化转型
  • 简介: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舞台上一直活跃着他忙于救国救民的身影。面对列强瓜分中国之势,面对水深火热之中挣扎的民众,他赤诚的爱国之心让他一直怀着救国的梦想,并不断地探索着救国之道。作为主张通过维新变法实施救国方案而未能达到预期救国目标的失败者,

  • 标签: 形象建构 维新变法 救国救民 新中国未来记 哀希腊 政治小说
  • 简介:早在1908年,鲁迅发表于东京《河南》月刊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均写于1907年),就高度评价易卜生的个性精神;仲遥在《学报》第10期上发表的《百年来西洋学术之回顾》,对易卜生也有介绍。1914年……

  • 标签: 易卜生 早期中文译介 中国 文学传播 戏剧
  • 简介:《天下》月刊是民国年间极少数纯粹由中国学人主办的最重要的全英文期刊之一,在全面深入译介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成规模地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翻译和介绍。而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其中占有明显突出的位置。《天下》月刊通过翻译、专文以及书评三种形式,在鲁迅逝世前后,对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译介和宣传,对鲁迅由海内走向“天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就《天下》译介鲁迅的三种形式提供了第一手具体的相关材料,并作了必要的解析。

  • 标签: 《天下》月刊 鲁迅 姚莘农 哈罗德·阿克顿 任玲逊
  • 简介:杜甫诗歌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十三世纪起,杜甫诗歌就开始向域外广泛传播。中国和越南历史文化关系源远流长,越南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越南历代诗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受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大诗人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越南学者开始注重杜甫诗歌的拉丁化国语翻译以及诗歌内容、思想方面的研究。越南当代学者对杜诗的译介活动具有历史传承性,有利于杜诗在越南继续传播与发展。

  • 标签: 杜甫 越南汉诗 译介
  • 简介:一、引言我国学界对鲁迅域外传播史的考察可谓由来已久,迄今已经成为鲁迅研究领域的重要一支。按照大卫·达姆罗什(DavidDamrosch)的观点,“无论何时何地,一部作品只有当活跃呈现于原属文化以外的某个文学系统中,才具有作为世界文学的实际生命”。从这层意义来看,现有研究已经充分表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系统中最具生命力的代言人之一。

  • 标签: 鲁迅研究 传播史 印度 译介 世界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 简介: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PearlS.Buck,1892-1973)生于美国,长在中国,一生因创作中国题材的小说而闻名于世。她这些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并非始于今天,事实上,早在她创作中国题材作品,特别是代表作《大地三部曲》(由《大地》、《儿子们》和《分家》组成)之后,中国就开始了译介其作品的历程,中间虽有间断,却一直延续至今,其中还出现过包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在内的几次译介高潮。

  • 标签: 中国题材 赛珍珠 译介 《大地三部曲》 诺贝尔文学奖 《儿子们》
  • 简介:俄罗斯是传统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之一,拥有一大批著作等身的汉学家,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译介和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长期处于边缘状态,译介过程历经波折。1955年创刊的前苏联《外国文学》杂志结束了"中国文学"专题的长期断档后,终于从1982年开始零星出现中国现当代作家面孔。

  • 标签: 《外国文学》 当代文学作品 现当代作家 海外汉学 中国当代文学 边缘状态
  • 简介:郭沫若在1928年到1930年以笔名“易坎人”连续翻译出版了美国著名揭黑幕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Sinclair,1878-1968)的三部长篇小说,即《石炭王》(1928)、《屠场》(1929)和《煤油》(1930)。这三部小说的汉译是郭沫若翻译英美小说的全部成绩,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三部译作诞生于创造社出版活动转型期,体现了郭沫若为推动和顺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潮流所做出的努力。本文从翻译的主体间性视角出发,将郭沫若的译论、他的文化观以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与具体文本分析相结合,研究郭沫若对辛克莱小说翻译的异化策略所导致的欧化语法现象,以及过度的欧化对传达原文风格所产生的影响和异化策略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 标签: 辛克莱小说 主体间性 异化策略 欧化语法
  • 简介:<正>雨果是最早介绍到我国并且拥有最广大读者的法国作家之一。本文意就雨果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影响和我国对雨果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就教于在这些方面了解情况的同志,尤其是法国文学翻译和研究界的老前辈;同时也作为对这位文豪去世百周年的一点纪念。

  • 标签: 法国文学 悲惨世界 作品 浪漫主义 小说史 外国文学研究
  • 简介:一我国在19世纪末开始注意引进西方的文化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政治、社会理论的介绍,多取之于英国与日本,而文艺作品、思潮的介绍,则多取之于法国.《新青年》第二卷6期上刊登的王韬译《马赛革命歌》(即《马赛曲》),可能是我国最早翻译的法国文学作品,①之后便是林琴南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即《茶花女》).该书的出版,轰动文坛,一时与严复译赫胥黎的《天演论》齐名,可见在我国外国文学译介中,法国文学一开始就站在先锋的位置.②

  • 标签: 法国文学 译介 外国文学 文坛 文艺作品 思潮
  • 简介:徐迟的名字在普通读者心目中,通常是与作家而不是与翻译家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实际上,徐迟的文学生涯始于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他不仅是多产而著名的作家,而且还是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他译笔不辍,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他译介的作家作品涵盖的国别多,文学类别也多,他的译作中许多已成为名译,至今仍然不失其学术参考价值.不仅如此,他还介绍、研究外国文艺思潮和外国作家作品,实在是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 标签: 徐迟 美国文学 中国 文学翻译 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