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评价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非常重要。现有动物模型、尸体模型在研究该部位的生物力学上均有不足之处。已有人构建枕寰枢关节(occipito—atlanto—axialjoint,OAAJ)有限模型,但其包含的解剖结构并不一致。我们基于1例青年男性志愿者CT扫描数据,构建了完整的OAAJ非线性有限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

  • 标签: 枕寰枢关节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利用寰-枕融合有限模型,探讨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发生机制。方法在枕-寰-枢复合体有限模型的寰椎和枕骨之间添加单元模拟先天性寰一枕融合的力学状态,计算生理载荷、过度载荷和韧带损伤情况下生物力学的改变。结果寰-枕融合在生理载荷下并不直接导致寰.枢椎脱位,但是却可以造成寰·枢复合关节的应力发生复杂的改变,同时韧带受力增大。随载荷的增大,这些改变更为明显。单纯韧带损伤虽不足以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发生,但也会改变寰-枢关节的应力环境。结论寰-枕融合后寰-枢关节的应力环境改变和韧带受力增大是两个重要的生物力学特征,二者在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发生中发挥协同作用。

  • 标签: 寰-枕融合 寰-枢椎脱位 有限元法
  • 简介:目的探讨建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三维有限模型的方法。方法采集1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患者的颅颈交界区的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对CT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三维几何表面模型,并导出点云;采用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处理点云数据,生成三维曲面;采用四面体与六面体混合分网的思路,利用HyperMesh对曲面模型先分块再分网,最后导出网格模型;将网格模型导入有限软件Abaqus,进行韧带添加、材料赋值、接触定义、边界约束等,得到寰枕融合畸形三维有限模型。结果建立的有限模型包含474162个单元和235524个节点,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较好,可根据不同实验目的进行加载分析,对复杂载荷条件进行仿真计算。结论利用HyperMesh等软件的前处理功能建立的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三维有限模型,可为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基础,可为上颈椎畸形有限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 标签: 颅底陷入症 寰枕融合畸形 三维有限元模型 HyperM ESH
  • 简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常与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体质量超重等代谢问题合并存在,与冠心病、脑卒中、猝死等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从而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其进行有效的人群防治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据2004年发布的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18.8%,患病总人数达1.6亿以上.虽然通过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多年努力,人们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水平已明显提高,但是从目前对高血压知晓率(30.2%)、治疗率(24.7%)和控制率(6.1%)的数据上看,仍然任重而道远.

  • 标签: 临床意义 脂代谢异常 达标 降压 独立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事件
  • 简介:2002年全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逾1.6亿.而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Ⅰ级高血压水平的死亡病例中,致死性脑卒中占44%.1997年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人数约300余万,其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亦表明,我国再卒中比例高达30%,居世界之首.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因此,积极努力地将血压控制至目标血压水平,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脑卒中后的合理治疗,防止再卒中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脑卒中后 缺血性 世界卫生组织 降压 患病人数 调查结果
  • 简介:长期以来,关于将急性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在较高水平还是较低水平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急性卒中时的脑血流与血压变化入手,参考2009年最新高血压及卒中诊治指南的相关内容,结合近期循证医学证据,就急性卒中早期降压治疗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 标签: 卒中 血压 循证医学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方法采用体外插管法建立大鼠闭胸式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并在深低温停循环时,用冷脑保护液间断给予脑组织灌流.结果用大鼠建立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呼吸的自主恢复率为80%,心跳恢复率为100%.结论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脑组织低温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应用低温进行脑保护提供了基本条件.

  • 标签: 深低温停循环 大鼠 复苏 临床应用 脑组织 脑保护液
  • 简介:1引言业已证实,低温在急性局灶性和全脑缺血实验模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尽管其神经保护机制尚待完全阐明,但低温能影响脑缺血过程的多种病理生理学机制。缺血核心(不可逆性受损的神经)及其周围低灌注区(即“缺血半暗带”)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尽管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出现功能障碍,但如能及时恢复灌注,仍可恢复正常。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低温治疗 病理生理学机制 缺血半暗带 神经保护作用 神经保护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D后不同时间点行亚低温治疗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市全州县人民医院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伤后有无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5),前者按治疗时间又分为伤后8h内亚低温治疗组(n=9)和伤后8h后亚低温治疗组(n=14),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行GOS评定,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治疗前颅内压、GC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接受不同治疗后3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1,P=0.036),由平均秩次判断,预后最好的为伤后8h内亚低温治疗组,其次为伤后8h后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早期(8h内)进行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亚低温 预后
  • 简介: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亚低温(肛温32~35℃)能显著减轻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和脑病理形态损害,保护血脑屏障功能,从而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我院1996年8月至1999年8月收治80例重型颅脑伤病人,其中40例采用亚低温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并发症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应用3DSlicer软件研究分析侧脑室经额角穿刺的定位点、穿刺角度、穿刺深度等参数。方法选择76例正常成人头颅CT扫描数据,应用3DSlicer软件分别进行头皮组织、颅骨、侧脑室三维结构重建,设置室间孔与外耳道连线为穿刺路径,模拟侧脑室额角穿刺,测量穿刺通道深度、矢状位及冠状位穿刺角度等参数。结果正常成人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点位于冠状缝前(9.02±6.27)mm、中线旁(39.44±4.26)mm;在矢状位,穿刺路径与眼外眦和外耳道连线所成角度为(51.13±3.11)°,在冠状位,穿刺路径与正中线所成角度为(34.86±4.56)°;穿刺深度为(55.75±7.31)mm。额部穿刺点与中线、冠状缝的距离及穿刺深度与年龄因素明显相关(P〈0.05),而穿刺角度与年龄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基于3DSlicer软件可以对侧脑室额角穿刺参数进行无创性研究,并为侧脑室穿刺提供较为准确的定位指导。

  • 标签: 穿刺术 侧脑室额角 脑室外引流 3D Slicer软件 三维重建 定位指导
  • 简介:卒中是世界各国致死的第一或二位病因,是致残的第六大病因。高血压作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卒中人群中约占40%。Framinghan队列人群研究中,血压超过103/95mmHg(1mmHg:0.133kp2)的个体相对卒中风险度明显增加(男性为3.1、女性为2.9),降低10/6~12/6mmHg则可以减少卒中风险38%。

  • 标签: 心脑血管事件 风险度 降压药物 人群研究 危险因素 高血压
  • 简介:目的:通过大鼠的脑损伤模型观察创伤性脑水肿后NO变化及低温保护效应。方法;按袁氏法制作脑水肿模型,分为常温组与亚低温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NO。结果:脑水肿在创伤后30分钟即出现,NO也明显升高,两者具有同步效应,于份后8小时达高峰。同时发现低温可明显减轻脑水肿,降低后NO显著升高。结论:NO与创伤性脑水肿发展具有同步效应,而亚低温能明显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NO的过度表达。

  • 标签: 急性创伤性脑水肿 NO变化 低温保护效应 亚低温
  • 简介:低温治疗可以控制急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压、改善其预后。但传统的体外诱导和维持低温技术仍有较多缺点。通过血管内技术诱导和维持亚低温作为一种新技术已经在动物实验及临床中逐渐开展。本文主要就亚低温技术要点、疗效及优缺点作文献综述。

  • 标签: 脑卒中 亚低温
  • 简介:  1文献检索  根据研究检索策略共筛选出6项关于脑出血(ICH)降压治疗的研究,其中4项为非对照病例系列研究被剔除.仅有2项回顾性研究符合入选标准(见表1),这2项前后对照研究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发表,虽然均未能前瞻性地回答目前临床存在的问题,但却有助于我们选择相关替代品及安全措施.  ……

  • 标签: 脑出血 降压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分为观察组(44例,亚低温联合穿刺碎吸术治疗)和对照组(36例,采用穿刺碎吸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GCS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亚低温治疗之后,观察组GOS评分和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7d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穿刺碎吸术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亚低温治疗 微创穿刺碎吸术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患者颅内压及脑组织氧分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亚低温组入院后或术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保持肛温在32~34℃,持续24h~5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结果亚低温组治疗后,ICP明显下降,PbtO2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增高的ICP,提高PbtO2;伤后24h内持续PbtO2〈5mmHg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亚低温 重型颅脑损伤 脑组织氧分压
  • 简介: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神经干细胞与神经间基因表达的差异,找出关键的差异基因及其潜在的分子调控机制;并对其所涉及的功能进行分析预测。方法从GEO表达谱数据库中下载与神经干细胞及神经相关的表达谱基因芯片数据系列GSE70171,导入基因芯片在线分析工具morpheus,筛选出神经干细胞和神经之间表达差异的基因,并构建聚类分析热图。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STRING分析与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结果筛选出表达差异的基因有4022个,其中神经干细胞比神经上调的基因有2146个,下调基因1876个。对表达差异的基因进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下调的基因主要与神经元功能相关,上调基因与神经干细胞细胞再生和有肿瘤特征相关,其中神经干细胞的细胞周期通路和癌症通路存在研究价值。结论神经干细胞与神经之间存在表达差异基因。几个关键基因CDC6、CDKN2A、CDC14A、BUB1、TTK、CHEK1、CDC25C在细胞周期通路中可能与神经干细胞再生功能相关。而KIF23、CDKN2A、TNC、CDC25C、CDCA5、BRCA1可能与神经干细胞的肿瘤特征相关。然而,这些关键基因的功能还需要今后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生物信息学 基因 肿瘤
  • 简介:山东康辉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是针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供应室)整体用水而配套的专业设备生产厂家。为满足消毒供应中心(供应室)的需要,提供清洗消毒器专用纯水处理系统;蒸汽发生器及灭菌设备专用软水机;长龙(多舱)全自动超声清洗消毒器专用配套水处理系统。

  • 标签: 水处理设备 山东 消毒供应中心 水处理系统 超声清洗 蒸汽发生器
  • 简介: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单纯脑损伤和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3组,应用改良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TBI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动物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和Bcl-2、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增高(P<0.05),Bcl-2/Bax表达比下降(P<0.05).亚低温治疗后,大鼠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较单纯脑损伤组降低(P<0.05),而Bcl-2/Bax表达比升高(P<0.05).结论亚低温对TBI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伤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亚低温 创伤性脑损伤 细胞凋亡 Bcl-2 CASPAS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