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这篇论文原是为2001年秋在纽约举行的纪念《电影手册》50周年研讨会而作的。在论题上它可以与《译解与再现》和《电影鉴赏美学》等论文归为一类。在这里重又把安德烈·巴赞的论文作为关注的焦点,但关于巴赞的讨论重点不是像通常那样放在“时间的木乃伊”这个主题上,而是放在时间延续中的断裂点上,它同时也是若干时间延续形态的结合点,其中的一种形态(胶片在放映机中的机械传输)我把它称之为“原生的时间形态”,而另一种与之相冲突的形态我称之为“次生的形态”。在我表述平行时间序列在Kaǔpoe点发生交叉的原理时,大大受益于巴赞的启示。现象学的视角使我较以前更为明确地把“次生的形态”认同于生活的流逝本身,认同于时间的延续、柏格森的“生命的冲动”。这样去理解电影中的时间延续形态,使得我后来在《错位的电影》一文中,得以从某种现象学的生机论进而研究历史,即生活经验在电影中的表达的问题。

  • 标签: 电影评论 艺术形式 艺术精神 电影音乐 创作思想 叙事策略
  • 简介:这次拍戏来到了江苏同里,一个江南水乡小镇。“同里”的由来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隋朝的时候,这里叫“富土”。有一年闹大灾,別的地方交不上粮食,皇上下旨让富土增缴皇粮三斗。富土的百姓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位秀才想出了一个对策,他说只需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即可——期限到了,钦差前来收粮,秀才带领百姓在岸上迎接,秀才说:

  • 标签: 江南水乡故事
  • 简介:2012年12月29日,中国电视艺术评论发展高峰论坛暨纪念《中国电视》创刊30周年荧屏守望者和行业领跑机构表彰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高峰论坛汇聚了一大批活跃在电视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播出及制作机构,大家共聚一堂,探讨中国电视艺术创作与评论的重大课题,交流电视艺术理论与实践上的成功经验,探索电视艺术创新发展的前进道路。

  • 标签: 中国电视 艺术评论 电视艺术创作 高峰论坛 制作机构 理论与实践
  • 简介:近日,网络载文贝批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伤害最大的是中央文献研究室",读后,使我纳闷的是正当全国热播此剧时,何以遭到全盘否定性的批评?思之再三,我感到这篇评论的定位出了问题,这不是文艺评论,而是一篇有关邓小平1976~1984年间的年谱,用编年史的方法去硬套剧中邓小平的台词与戏剧情节。

  • 标签: 文贝 戏剧情节 中央文献研究室 吴子牛 历史真实 南巡讲话
  • 简介: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 标签: 电视剧评论 人民 文艺工作者 中国精神 优秀作品 座谈会
  • 简介:理查德·阿贝尔编的这套两卷本的《法国电影理论与评论,1907—1939》富于创新,论述全面,读后使人耳目一新。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可以被称为一种对电影研究的独特贡献。阿贝尔在书中不仅揭示了法国电影理论与电影评论的形成时期,而且详尽地追溯了它与法国电影文化主流的种种联系。此书的体例也有独特之处——阿贝尔把以前难以见到的原著同历史与文化的透彻

  • 标签: 电影理论 法国电影 电影评论 电影研究 阿贝尔 文化主流
  • 简介:一个时代的音乐,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美学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音乐文化的衍变,总是在原传统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伸延、扩展推进。传统的江南民间音乐,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新的演绎。不变是相对的,变才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因为苏州城内干将路的拓展而有碍于这座文化古城风格的变异,恰恰相反,沿河两边宽敞的人行大道,给人以流畅、开阔感,给古城增添了新景观。无锡惠山脚下的欧洲城把山顶上的“天下第二泉”壮丽地托起,使阿炳的《二泉映月》和此时此景的景观交相辉映,更令人神往,不变中有变,变了才有新意。

  • 标签: 音乐创作 风格 近现代历史 《二泉映月》 文化古城 美学特征
  • 简介:故事影片《千里走单骑》故事性弱、淡化情节。但是影片内容却涉及到了在边疆深受观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傩戏,一种在滇黔地区流传广泛、久远的民间表演唱。民间表演唱在演出视听呈现方面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倾向于时间性表达,在空间表达方面则倾向于假定性、写意性的再现。影片《千里走单骑》就是在电影市场操作背景下一次倾向于电影的时间性表达的创作实践,类似于电影诗的探索。观众反映冷淡、市场疲弱,有内在原因。海德格尔说过,“诗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形态”。

  • 标签: 《千里走单骑》 故事影片 民间 电影 评论 说唱
  • 简介:<正>今年3月28日,当影片“球场风波”在哈尔滨上映结束后的第五天,哈尔滨日报及时地刊登了陈春旭同志批评这部影片的文章“一部违反生活真实的影片——简评“球场风波’”。这篇简评扼要地分析了影片里的人物形象,特别着重分析了影片对张主任的歪曲描写,指出这是一部反现实主义的思想上有严重错误的影片,“这样的影片,很难使人对生活有正确的了解,而只能把人们引导到错误的道路上去。”

  • 标签: 影片 现实主义 人物形象 日报 哈尔滨 发动群众
  • 简介:中国的电视台数以千计,每年制作电视节目七十余万小时,生产电视剧万集左右(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9年)。单看数字,中国的11亿电视观众真可以说是眼福不浅。然而,要问中国的电视都播出些什么节目?为什么要拍这些节目?质量和效果到底如何?节目为什么好或差?这些问题恐怕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包括电视人自己。如此说来,岂不是一些人在糊里糊涂地拍,几亿人在糊里糊涂地看,然后是糊里糊涂地乐或骂么?

  • 标签: 中国 电视事业 节目质量 电视理论 《电视批评论》
  • 简介:艺术创作实践与理论评价从来是艺术生产与相应的知识生产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也是构筑艺术史发展的两块基石。舞台艺术作品经由演员的言语或身体的创造成为不可重复的剧场性作品。这些作品或文本,因历史考量而有别其他文学艺术的表现方式至今仍"活态"于舞台而成为艺术经典。对于这些作品,批评的意义不言自明。

  • 标签: 艺术评论 批评 艺术作品 当代 本质 知识生产
  • 简介:评弹演出是一门理、味、趣、细、技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担任这门艺术的总调度员——舞台艺术总监,他所具备的管理、协调、专业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剧目演出质量和效果,关系到整个演出是否能顺利进行。除了演员之外,他是整个剧目演出中的决策者、协调者。因此,作为整台艺术监督,必须熟悉评弹艺术的规律,亲自组织并参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才能把握、掌控履行评弹演出中"总指挥"员的职责。

  • 标签: 艺术创作 协调者 领袖风采 一人多角 综合性艺术 专业技能
  • 简介:泱泱大中国,文化底蕴丰厚,舞台上的戏曲剧种也繁花似锦。在这些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载体的艺术瑰宝中,京剧、昆曲是国宝,而在南方诸多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的采茶戏、黄梅戏和越剧则可誉为江南的'三色玉'。吴侬软语的越剧曾以袁雪芬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迷醉了新中国开国之初的那一代观众,而之后王文娟版的《红楼梦》至

  • 标签: 振兴路线图 江南色 玉采茶戏
  • 简介:许多年里,激进分子们与《乡村之音》的主要电影评论家安德鲁·萨利斯一直争论不休。他的来自“生命中枢”的护身符般的争辩术似乎通常瞄准着左派而不是右派。他强调形式大于内容的观点和他对美学的过分欣赏扭曲了他的许多观点。尽管如此,他对电影鉴赏和标准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别的不说,他至少刺激和推动了左派们把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加以条理化。正值《政治与电影》一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9)出版之际,《影友》杂志的特约编辑、WBAI—FM驻纽约办事处的电影项目制片人阿尔·奥斯特和《影友》杂志的特约编辑、《马克思主义者展望》(现已停刊)的文化编辑伦纳德·夸特,就在WBAI—FM采访了安德鲁·萨利斯。经过整理的谈话记录发表在《影友》1979年春季号上。

  • 标签: 伯格曼 符号学家 特约编辑 生命中枢 谈话记录 激进分子
  • 简介: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几年前就指出,影视是活跃文化生活的主要工具,也是进行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全军影视工作表彰会上,杨秘书长重申,加强政治建设必须重视影视工作。对于基层部队来说,如何搞好影视工作、充分发挥影视的教育功能?请看南京军区“襄阳特功团”取

  • 标签: 影视评论 影视工作 杨白冰 南京军区 政治建设 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