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意大利钢琴家蒂诺·契阿尼(DinoCiani,1941—1974),毕业于罗马音乐学院,与少数有才华又有好运的演奏家一样,二十岁在国际比赛中获奖,随后展开欧美巡演,欢呼声中也曾煊赫一时。但旋即又同更少数有才华却没有好运的演奏家一样,甫及而立便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了最后的谢幕。不过十余年光景,鼓掌变成扼腕,淹没琴身的鲜花转而覆满了寂寥的墓园。

  • 标签: 演奏家 贝多芬 钢琴家 音乐学院 舞台 罗马
  • 简介:在音乐术语中Tempo是个经常出现的词汇,译成中文就是“速度”。有很多钢琴家将音乐作品的速度视为“生命”——同样的音乐用不同的速度演奏,得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贝多芬也不例外。从10岁(1801年)起就跟随贝多芬学习的著名钢琴教育家车尔尼曾经告诉我们:“如果想请贝多芬听你演奏他的作品,他首先要问的是用什么速度,速度不对,贝多芬根本不听。”

  • 标签: 贝多芬 “速度” 音乐术语 音乐作品 钢琴教育家 “生命”
  • 简介:贝多芬被人们尊称为"乐圣",他同他用过的钢琴之间的亲密关系,说起来更有味,也更有启示。因为,这些情况对于我们了解他音乐思维的发展,了解乐史,了解人、琴、乐三者之相关、相促,非常有用,可以让我们获

  • 标签: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钢琴音乐 莫扎特 乐器 作品
  • 简介:近代市民社会与钢琴从某个侧面来看,钢琴明显地区别于小提琴、管乐器等乐器。与其他乐器不同的是,钢琴具有“家庭中的乐器”这种特别的意义。人们想拥有钢琴的欲求,从钢琴诞生以来一直持续至今,这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呢?

  • 标签: 钢琴 贝多芬 管乐器 市民社会 小提琴
  • 简介:贝多芬一生作有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最为优美的是1800年间创作的《月光奏鸣曲》。关于这首乐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一天,贝多芬走在一个人家的窗下,听到有人弹奏他的作品。突然,琴声停下来,听见一个女孩说:"这个曲子太难了,要是能听到贝多芬演奏该多好

  • 标签: 贝多芬 传说 钢琴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 作品 创作
  • 简介: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克·冯·贝多芬,终生没有结过婚,却有一个“永恒的爱人”。这个爱人赋予了他很多的创作激情。贝多芬爱过多少姑娘?笔者没有统计过。但据贝多芬自己说,他一般恋爱时间都很短,大都没有超过7个月,但泰丽莎却是个例外。1792年11月,刚刚22岁的贝多芬离开了故乡,移居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并终生在这里定居,从事音乐教学、演出和创作。现在给我们留下的《悲怆奏鸣曲》、《第一交响曲》、《七重奏》就是他早期

  • 标签: 贝多芬 音乐教学 奏鸣曲 七重奏 作曲家 创作激情
  • 简介: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开创了浪漫派音乐的先河。他的作品和声部分充满动力,节奏空前活跃,旋律表现力极为丰富。贝多芬增强了管弦乐的交响性和戏剧性,对欧洲19世纪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世界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标签: 贝多芬 《月光曲》 维也纳古典乐派 浪漫派音乐 代表人物 19世纪
  • 简介:有人问贝多芬:‘您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地方不同?’贝多芬回答:‘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有一次,贝多芬创作了一首奏鸣曲,并把此新作弹给一位朋友听。这位朋友听完了后便问:‘您这乐曲的意思是什么?’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把乐

  • 标签: 贝多芬 奏鸣曲 醒目的 朋友 乐曲
  • 简介:去年年底,朱雅芬教授应本刊邀请在我国美丽的名胜——桂林,举办了为期7天的《钢琴教学师资班》。在紧张、愉快的生活中,参加学习的基层教师们无不觉得学有所获。他们各自记下了自己的听课笔记,有的还在师资班结束后专门写来了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到一首作品的某个小节的处理,大到一种音乐风格的把握。他们对朱老师教学各有不同的收获。他们说朱老师的教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但又很有逻辑章法,毫不凌乱,让参加培训的老师不仅学到了一些演奏技术,音乐知识,更学到了一些教学法方面的经验。下面我们就选载一些老师的随堂笔记。让没能出席的教师,也能略知点滴师资班上的教学内容。——编者

  • 标签: 演绎贝多芬 贝多芬音乐
  • 简介:我已经急不可耐地要谈到贝多芬的室内乐和钢琴作品了,可是对他的大型乐队作品的介绍总得有个收场,虽然它们有的并不是那么重要。戏剧配乐《爱格蒙特》已经不光是一首序曲著名了,许多唱片公司都录了全曲。首先值得推荐的是塞尔与维也纳爱乐在Decca的录音,只要塞尔离开了克利夫兰,就必有超人一等的表现,维也纳爱乐在他的指挥下,奏出了非同凡响的贝多芬。这个版本删去了好几段男声朗诵,使全曲更紧凑,但是速度却并没有往前赶的感觉,

  • 标签: 贝多芬 序曲 钢琴作品 乐队 室内乐 维也纳
  • 简介:贝多芬是哪年出生的?1770年还是1772年?许多资料都注明贝多芬是1827年3月26日逝世的,这没有异议,但对他的生日,不同的出版物有不同的说法.艾伯特·威尔编纂的(麦克米伦公司1938年出版)说贝多芬是"1772年12月16日诞生于波恩";音乐学家菲律普·A·奥特克萨尔写的(1992年哈利贝多芬·N·艾布拉姆斯公司出版)写的是"1770年12月17日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波恩的圣·雷米吉鸟斯教区教堂受洗,然而没有文献记载这个婴儿是当天或前一天出生的.

  • 标签: 贝多芬 生日 《第十交响曲》 钢琴作品 音乐创作
  • 简介:<正>音乐思维中的辩证特点是音乐思维进化中的一个巨大变化,它是哲学上辩证观点对美学以及文学艺术在思维上影响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期在欧洲范围内所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旧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深深地动摇了旧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 标签: 辩证思维 贝多芬 思维进化 辩证观点 音乐思维 方式变革
  • 简介:在音调危机时期,对于新的听众阶层来说,不仅个别作品,甚至作为时代音乐基础、决定听众对音乐艺术要求的“音调积蓄”和占统治地位的审美情趣都显得陈旧和好象造作了。这时音乐好象拚弃一切多余的、表面上复杂的、非常主观的和所谓为了“音响真实”而抽象的东西,于是为新的音调、新的表现的斗争开始了。这一斗争伴随着从新听众的立场对统治地位的音乐价值重新评估。如果它同政治上的转变和国家与社会的制度的改革正巧发生在一个时期就会更加激烈。贝多芬的时代就是如此。音调危机的严重导致力求音乐艺术的返朴归

  • 标签: 谐谑曲 交响性 艺术要求 八小节 三拍子 创作思想
  • 简介:《柏辽兹回忆录》为世所公认的西方音乐文学名著,本文摘自该书的第20章。勒絮厄尔(Lesueur)虽为著名法国音乐家、柏辽兹和古诺等大师的著名导师,但他因循守旧、反对创新,早已引起具有革新、反叛精神的青年柏辽兹的疑虑和不满。柏辽兹意欲创新(如在管弦乐配器、和声色彩和开创标题音乐等方面了,但因长期无人指引和看不到前进的曙光而苦闷彷徨。

  • 标签: 柏辽兹 贝多芬 西方音乐 管弦乐 和声 标题音乐
  • 简介:自从DG公司的《贝多芬作品全集》于几年前问世之后,所有关于贝多芬作品唱片版本收藏的话题都变得索然无味了。与Philips的《莫扎特全集》不同,DG旗下的“贝多芬权威”实在太多,如果曲目部的主管们再大方一些,这套全集就完全有可能做成贝多芬唱片的“终结者”,那么我也就不太可能在这里再写什么关于贝多芬的“收藏之旅”了。事实是,DG更多地考虑了商业的因素,所以这套全集决非“精华荟萃”,当然,水准之下的演绎也同样不存在。

  • 标签: 贝多芬 全集 唱片 DG公司 曲目 莫扎特
  • 简介:古典乐派三巨匠: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给人类生命中的人性体现以浪漫主义的理解,他的作品具更高度的感性抽象力,莫扎特却追求那驻于内在精神之

  • 标签: 贝多芬 交响曲 英雄 解读 音乐作品 莫扎特
  • 简介:各个调性的色彩指向既有客观物理的缘由,又有调性形成的历史个性,还有作曲家主观的创作意识和思维习惯。本文对贝多芬及其之前的作曲家巴赫、海顿、莫扎特等创作的c小调钢琴作品进行研究,并着重c小调特性,从对比乐句、主题的上行旋律走向、重复音型以及减七和弦、附点节奏、休止符、三连音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解释贝多芬对c小调调性的理解与运用,并延伸至这些作品对贝多芬英雄主义风格形成的作用及其后续影响。

  • 标签: 调性的色彩指向 c小调情结 钢琴音乐 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