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艺术是一本打开的审美心理学。创作主体对客体的审美心理体验越丰富、越细腻,其作品就越有看头,越值得玩味。而审美心理体验的深度、广度,是因人而异的,饱经沧桑的老人与人生阅历尚浅的少年对同一事物的审美心理体验会大不相同,就是相同年龄段的人也会因文化素养、审美经验的不同,而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体验。因此,我们常说“工夫在画外”,意在强调艺术家要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因为综合素养会直接间接的作用于艺术家的审美心理体验并从而影响创作。

  • 标签: 金纳 画家 审美心理学 工笔画 艺术创作 艺术风格
  • 简介:<正>实践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任何艺术的创作都源于实践,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实践是行动,体验是心动。作为少儿认识世界、表现内在体验的一种创作活动,少儿绘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世界、对周围事物身心两方面的个性化体验,少儿美术创作就是一

  • 标签: 周围事物 内在体验 美术创作 创作活动 陈思思 指导教师
  • 简介:线是画家心灵最亲近的表达形式.运用线条描绘客观物象的形质、空间和生命,是情感与哲学的交触.这种表现如同一支简洁、明快、和谐的奏鸣曲,运用的是素雅、朴实、耐人寻味的艺术语言.线在传统中国画中是一种最基本的形式要素,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以深层的民族心理为内趋力,以浸透着画家情意的笔力为基质,将自身的格调和美感发展成超越时空的形式极至.故此线条对于中国画家而言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和认知能力.然而正因为线在民族绘画中所获得的独特形式美感,同时也会变成桎梏它生命的重负,现代人必须一方面汲取民族传统的精华,领略前人的优秀遗产,又要设法使之重归原始,启动心灵的真实感

  • 标签: 线条 画家 形式美感 审美意趣 表现对象 形体结构
  • 简介:朱镕基总理1999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教育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个提法意味着在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央已经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美育,简单的说就是审美教育.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首先提出,经我国现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翻译成中文,定为“美育”,进而在中国广泛流行起来.它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属于美学的范畴,又体现在教育之中.美育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关于其性

  • 标签: 以美育代宗教说 审美教育 蔡元培 审美意识 新世纪 美育与德育
  • 简介:草书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具备行之有效的实用功能。同时,人们在使用草书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发挥了草书的美。使草书审美功能的展现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流变过程中,草书的审美与实用之间产生了比较复杂的关系,大致而言,既有对立性的一面,又有统一性的一面。本文拟对草书审美与实用双重关系的构成与表现加以探讨,以期有助于加深对草书字体及其功能的认识。

  • 标签: 审美功能 实用功能 文化现象 流变过程 双重关系 对立性
  • 简介:书法创作,在没有追求展览效果以前,尚色只是停留在墨色的色泽变化上,进行不同色阶层次上或近或远的调节,而于其他书写材料上则不见有很强烈的讲究。近几年对材料的改造利用愿望极大地扩张了,人们不再满足于现成的、已有的创作材料,在作为书法创作者的同时,又成为书写材料改造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尽管使用材料在色泽上、质地上有所不同,但总的方向是崇尚古旧,力图使作品呈现古

  • 标签: 书法创作 审美分析 创作方式 改造利用 色泽变化 书法作品
  • 简介:油画的色层美感与中世纪盛行的“丹配拉蛋彩画”密不可分,可以说“丹配拉蛋彩画”就是油画的前身。油画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注定早期油画在技法与表现方法上带有“丹配拉蛋彩画”的痕迹。中世纪架上绘画大都先以“丹

  • 标签: 油画 色层 美感 审美价值 绘画技法 绘画风格
  • 简介:美学家们在谈到审美判断的多样性时,常常引用“趣味无争论”这个俗语,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欣赏口味.对美的判断有自己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常常是相似乃至相同的,因而又体现出审美判断的同一性.这个同一性往往又取决于它的社会属性。因而不同的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会对审美对象作出不同的判断。

  • 标签: 审美 判断 社会属性 欣赏 对象
  • 简介:通过各种文献论述书法中的“势”。

  • 标签: 审美 “势”
  • 简介:设计素描作为设计的先导,正受到更多的关注.设计素描的审美特性有着独特的欣赏价值.本文从结构美、空间美、形式美三方面去阐述设计素描中所蕴涵的审美特色,它为我们从深层次去认识和感悟设计素描的艺术形式规律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 标签: 设计素描 结构美 空间美 形式美
  • 简介:国画创新与生活体验刘庆和走在北京的街头,最担心的就是交通堵塞了。汽车、自行车、行人比肩接踵。每遇此境,都有如泥浆被灌在石头缝中,砌到一起的感觉。后来在进行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创作时,曾以此感受创作了题为《墙》的超现实风格素描组画。大约从那时起,我开始...

  • 标签: 中国画 中国人物画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画现代化 中国画技法 革命历史题材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北伊斯兰砖雕艺术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与表现形式以及艺术特征进行描述,阐释了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西北伊斯兰砖雕艺术的审美品格。

  • 标签: 伊斯兰 砖雕 审美
  • 简介:一九八六年河北美术出版社为胡振宇出版油画集,要我为画集写篇序,当时我正在乌鲁木齐,看到画册所收集的作品有许多是他在新疆深入生活时画的写生,感到格外亲切。画册的另一部分作品是他在比利时留学期间画的,虽然题材不同,内容各异,但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却是一脉相承的,放在一起颇觉谐和。这本画集实际上是概括了胡振宇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和国外留学考察期间的艺术成就,是这个阶段的总结。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胡振宇对生活充满热情,从生活中发现美和表现美。还可以看出他在油画技巧的掌握上已具有相当的水平,不论在造形、用色、用笔以及油

  • 标签: 油画家 艺术风格 美术出版社 发现美 一九 国外留学
  • 简介:从字面上来看,“形式感”与“形质”没有多少差别,但在实际内涵上,二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具体所指。“形质”与“神采”相对而存在,通指书法作品可见之形象,在书法审美中,它重要性远远不及“神采”。然“形式感”强调的却是书法作品外观形象(甚至包括作品载体,如装裱、尺幅、纸色等)的独立性与首位性,形式的本身就是书法审美之目的、之主旨。也就是说,同作为审美范畴,古典之“形质”还要为体现他物——“神采”服务,自身尚是手段,充任着“桥梁”、“媒介”之角色;而现代之“形式感”展现的即是自身,角色的“主人翁”,具有强烈的“视觉艺术本位”立场。形式感之所以能作为现代书法审美范畴初步确立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了适应现代书法特有的交流方式——展览会之效应。展览会的方式本来是西方的产物,近代社会以后开始逐步引进我国。在我国古代,书法作品的交流方式大多是书斋雅玩式的,或将作品时常展开独自观赏,等等,总之,它不会同时与众多同道进行优劣比较,因而也就不具备竞争性,这一属性,即使在明清之际多作“壁上观”的巨幅作品(如王铎等人的一些作品)那里,亦没有丝毫改变。但引进展览会的方式之后,同道之间就有了非常强盛的比较性与竞争性,作品谁的好谁的坏,一眼...

  • 标签: 书法现代 审美范畴 形式感
  • 简介:<正>从画家的角度看,对作品本身的思考导致了不同风格及创造性意味的产生,一旦通过大胆尝试和消除失误并逐渐适应,在某种程度上探索了绘画作品内在新的和谐的可能性,就可以推动画家本人艺术上新的发展,这时,一种新的绘画可能产生并暂时地成为一种具有某一时代特征的传统样式。可见,艺术和科学发现看来有共同之处。传统和神话

  • 标签: 艺术作品 绘画作品 绘画创作 艺术家 传统样式 艺术创作
  • 简介:一、装饰画的特性装饰画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有独特的表现语言和形式。现代装饰画是在现代绘画和现代设计理论及实践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定艺术形式。作品的一切因素都为着营造一个视觉美感的世界。装饰画应该具有“天然”的装饰性。

  • 标签: 装饰画 审美追求 现代绘画 艺术门类 表现语言 艺术形式
  • 简介:<正>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禅宗美学和楚骚美学构成中国美学的四大思潮。儒家美学不同于道家美学的无为逍遥,“乘物以游心”,也不同于楚骚美学追求人间情趣与浪漫理想的统一,更不同于禅宗美学强调直觉顿悟,“非悟无以入其妙”。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自然无为的超脱态度形成互补关系,与禅宗美学的顿悟直感观念对立。解释美和艺术理论中的“明道”、“中和之美”以及“文以载道”等,都是儒家美学的体现。孔子以“仁学”作为分析、解释美和艺术的根本立场,为儒家美学奠

  • 标签: 书法审美 儒家美学 道家美学 孔子学说 艺术理论 自然无为
  • 简介:在古代,书家们也很注重创造,那些留名书史的各代大家就是创造的大家。但相对于对前人的继承,创造毕竟又是处于第二位的,大家们多数都认同或沿循米芾式的成才之路:“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海岳名言》)除了少数大家注重创造

  • 标签: 创造性
  • 简介: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千百年历代文人所悟出的真理,真理无非是实践的体会。那么山水画创作更要"行万里路",吸纳万物之灵性,只有到生活和大自然中才能发现审美取向的实质性东西。但是。有一点可以明显感觉到,如果在不同程度上失去生活基础的一面,片面追求视觉效应和笔墨技巧,往往就偏重于强化形式感了。在山水画创作上,直观面对生活和自然景观的感受,是初创山水画最关键性的第一印

  • 标签: 审美取向 山水画创作 自然景观 笔墨技巧 视觉效应 生活基础
  • 简介:本文通过作家及作品,对元明清三代文人篆刻家的篆刻审美观和创作审美取向进行具体分析,指出流派印章发展的历史,始终以恢复汉印传统为旨趣,形成汉印审美观确立,发展和深化的三个不同阶段。

  • 标签: 汉印 审美观 审美取向 确立 发展 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