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勒俄特依》以神话和实际事物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说明天地的形成、万物的生长、山河的来源、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彝族的社会变迁和迁徙等。其进化演变不仅反映了人类(族群)的演变规律,还反映了原始先民认识的深化以及族群社会的分化和演变等方面,这些共同构成了《勒俄特依》进化演变母题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彝族 《勒俄特依》 进化演变
  • 简介:作为中国俗文学所创造的艺术意象,哪吒因莲藕作躯体而得再生,除了有华夏本土固有的有关莲花的文化心理积淀其中,也包含着来自南亚次大陆乃至东方民间信仰圈的原始基因。即乃是东方文化史上以女性生殖崇拜为实质的古老莲花崇拜的神话复演。

  • 标签: 哪吒神话 莲花母题 再生
  • 简介:“弃子救母”故事在中国文化史上屡见,其植根于人类原始心理土壤。从母题角度识读,初民社会生殖信仰上的女祖崇拜为其深层基因,生殖崇拜和农业崇拜在初民意识中迭合又产生出地母崇拜,后世的“弃子救母”跟远古的“以子祭地”(原始地祗崇拜)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神秘同构关系。此外,民间祭祀活动中以“头”、“新”、“长”献祭作为庶民酬谢和讨好神灵的最度诚手段,也为此提供了相关的人类学证明

  • 标签: 故事 母题 神秘 神灵 庶民 中国文化史
  • 简介:印度佛教文明是西藏佛教之源,西藏佛教只是其枝干上的一颗果实。为了进一步揭示藏传佛教的渊源及其在宗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作为人类思想的宗教精神脉络,本文对印度宗教思想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巡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西藏佛教的精神实质。此外,由于地理与历史的原因,印度与西藏之间的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佛教密宗的传播,早期的原始佛教精神,以后的印度教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过西藏,并都在西藏艺术中显示出来。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一些宗教艺术品的阐释,以期对西藏艺术的母题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在这些叙述中,着重指出来自印度方面的影响。笔者才疏学浅,不当之处望读者指正。

  • 标签: 宗教思想 印度佛教 原始佛教 密宗 母题 吠陀
  • 简介:射日神话在我国各民族中广泛流传,体现了古人与大自然抗争,并希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心理。彝族和汉族在两千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相互交融,汉族的"后羿射日"神话和彝族"支格阿龙射日月"神话都刻有本民族文化与心理特点的印记,它是本民族先民对自然和所处世界的认识。文章即从汉、彝两个民族的射日神话着手,从两则神话的比较中看汉、彝文化的同与异。

  • 标签: 母题 后羿 支格阿龙 射日神话
  • 简介: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起源及初兴数千年间,代表着太阳光明伟力的艺术图案不时出现于史前江河流域器物之上,形成一股太阳崇拜风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太阳-鸟”组合方式在数量(出现频率)、质量(刻画规整与类型多变)等方面皆为翘楚,这类艺术图案不仅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金乌负日”等神话母题相吻合,似乎还暗示了早期节气制度的文献表述如“鸟历”的在场。研究新石器时代“太阳-鸟”母题或可窥见长江史前农业起源与节气观念发轫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稻作 “太阳-鸟” 艺术母题 节气
  • 简介:赫云,文学博士,黑龙江牡丹江市人,满族。1999年至2007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文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艺术学、艺术理论研究。

  • 标签: 中国传统艺术 主持人 主题学 天津师范大学 简介 体系
  • 简介:<正>在对台湾地区当代文学的研究中,人们对其所呈现的“中国情结”予以了必要的关注。但同时,一般人着意的,往往停留在“血浓于水”之类的情感与文词上,而忽略对其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及其在台湾的本土新质的探讨。这种“原型”与“新质”的关联,在文学层面上,若以知识命题论之,即

  • 标签: 当代文学 文学母题 中国传统文化 台湾地区 原型 中国情结
  • 简介: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一种物,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当今社会极待开发的重要经济、文化资源。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竹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之关系中国是竹的故乡,竹类资源十分丰富。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竹类生长和分布是非常广阔的。从台湾到西藏,自山西而南海,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既是竹类起源的中心,同时也是其现代分布中心之一。人类对竹子的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 标签: 竹类 竹文化 分布中心 社会生活实践 竹占 筇竹
  • 简介:围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不只在中原地区发展兴盛,同时也受到民族地区人民的喜爱。西夏围棋子的出土反映了公元11世纪前后围棋文化在西夏境内的流传。围棋之道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治国统兵思想,不少帝王将相对围棋都情有独钟,而西夏的统治者自然也不例外。西夏王朝对中华文化的推崇,让围棋得以在中古时期的中国西北地区广为传播。

  • 标签: 围棋 围棋子 西夏 中华传统文化
  • 简介: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古诗、词、文的方法。我们知道。事实上中国的诗词一向是吟诵的.而不是用一般意义上的朗诵方法。中国诗词的悠长意蕴和声韵的铿锵悦耳在一定程度上都可藉吟诵得以传达。作为一种独具特色而行之有效的学习诗词作品的手段,吟诵不仅为历代文人学子所普遍采用,而且也深为今天的文学爱好者所喜爱。吟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一些

  • 标签: 吟诵艺术 词义 近体诗 音乐美 节奏美 旋律美
  • 简介:筝是我国的传统乐器,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因此也叫古筝。古筝演奏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充分运用和发展古筝多弦和五声音阶排列特点,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独特的演奏技法。其中“花指”技巧,最能体现古筝乐器的艺术特色。所谓“花指”即运用弹奏技巧装饰、润色旋律的技法。通常称之“加花”。它与有关各音及左手技法构成了“花指”音型的统一体。如加花音繁多,就是平常所说的“划弦”,“划弦”是“花指”的一种扩展手法。

  • 标签: 金灼南 演奏技法 五声音阶 曹东扶 弦索十三套 寒鸦戏水
  • 简介:广袤无垠的乌兰察布草原,地处内蒙古中部,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开发了狩猎业、畜牧业、农业,为文明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据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有土方、鬼方、林胡、楼烦;战国秦汉时期有林葫、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柔然、鲜卑;在隋唐、辽、金、元、明、清时期相继有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等。众多民族在该地区的开发,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只撷取这沧海中的一粟,为您介绍乌兰察布的鲜卑族文物艺术。鲜卑是我国古代东北东胡系的一支少数民族。公元前三世纪,东胡部落联盟为匈奴族所破,东胡的一部分融于匈奴族,一部分迁徙到乌桓山、鲜卑山。乌桓占据乌桓山、鲜卑占据鲜卑山,“因山为号”,分别称为乌桓和鲜卑。鲜卑族分为拓跋鲜卑、段氏鲜卑、慕容鲜卑、宇文鲜卑等。但又可分为南迁较早的以其中慕容鲜卑在中国历史上曾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燕等政权。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南迁进入匈奴故地,进而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的北魏王朝。鲜卑族在吸收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族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

  • 标签: 文物艺术 艺术初探 鲜卑文物
  • 简介:<正>在我们祖国的民族大家庭中,蒙古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称。悠扬的马头琴,火热的安代舞,已经流传了几百年,至今仍然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但是,在蒙古族的艺术传统中,除了歌舞以外,是不是还有戏剧呢?人们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内蒙古学术界就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争论。有人认为,蒙古人是马

  • 标签: 蒙古族牧民 内蒙古草原 戏剧传统 蒙古人 五十年代 成吉思汗
  • 简介:正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中国和印度,分别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向东行动”战略的指引下,加强了两国电影的交流与合作。公路片是两国首要探索的电影类型模式,业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文章旨在分析公路片成为首选模式的原因,结合已有的经验教训,为以公路片为代表的合拍片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 标签: 合拍 公路片 治愈式旅途片 伙伴关系
  • 简介:论文旨在从漆画的肌理美角度出发,阐述漆画的肌理分类为具象写实肌理和抽象写意肌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肌理创新应从传统中吸取养分,从多维度学习,不断熟悉材料语言和创新材料,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 标签: 肌理美 艺术效果 传承 创新
  • 简介:狩猎是人类最早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类捕杀各种野生动物以养活自己的最为简捷的手段,也是早期游牧民族最为普遍的一种辅助生存方式;即使畜牧业作为游牧民族的主要生存方式,游牧民族也依然没有摆脱狩猎这种的生产形式。在西藏藏北、藏西的古老岩画上也多处记录着狩猎与游牧民族相伴的历史。

  • 标签: 西藏 游牧民族 射箭 传统 野生动物 生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