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的散文研究曾经饱受责难,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混乱、保守、无所作为、缺乏现代意识的同义词。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散文研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标志是继"大散文"的讨论后,散文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散文的定义、类型以及"真情实感"、"真实与虚构"等概念得到了清理和较为明确的界

  • 标签: 散文理论 批评视野 散文研究 杨朔 散文作家 文化散文
  • 简介:论文考察了桐城派和湘乡派关于古文声音理论的论述,指出“因声以求气”是这两个古文流派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古文是“语言型”文学有关,古文写作要自然流畅,有自己面目,必须重视文气。诵读和摹拟是古文写作的内在要求。同时,中国文字具有“因声得义”的特点,声音的组接使得古文的声音赋予某种意味,这种意味蕴藉美的因素。晚清古文的声音现象进一步被强化是古文成为美文的重要前提,也使得古文的实用性减弱。

  • 标签: 古文 声音现象 桐城派 曾国藩
  • 简介:受蒸馏技术的限制,古代酿出的酒,度数一般都不太高。但古人多是“大碗喝酒”,喝多了同样会摄人大量酒精,从而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损害人的健康。古代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酒的危害。

  • 标签: 喝酒 古人 诗文 古代
  • 简介:位列《清史稿·儒林传》,享有“西南巨儒”之美誉。其诗文创作亦颇有成就,其传世之诗约920首,传世之文约162篇,语录体回忆录凡68条,词集不存词存9首,堪称宋诗派的中坚与晚清有着丰富创作实绩的诗文家。然《清史稿》将其列入《儒林传》而非《文苑传》,可见其首先是一位学者,其次才是一位诗文家。学人的身份,宗学尚宋的诗坛风尚,自立不俗与诗学合一的诗学追求,共同构筑了郑珍诗文创作的学人视角。本文旨在探讨其学人视角之体现,不在探讨其学人视角之成因。一、以学入诗郑珍之诗,根植于道咸间宗学尚宋的诗学土壤,植根于道咸间张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的诗坛宗尚。作为学者兼诗人,

  • 标签: 诗文创作 郑珍 《清史稿》 诗人之诗 宋诗派 学人之诗
  • 简介:<正>中国与日本,无论在历史、政制、文化、文学、语言各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从历史上考察,中国晋武帝太康六年(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百济王派遣使节到日本,先后有阿直歧、王仁及辰孙王,而王仁回国时更携有中国典籍《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进予应神天皇。这是中国典籍东传日本的滥觞。中国南北朝期间,中、日两国通使不绝,交通日繁,中国的五经及文史典籍,纷纷东传。隋唐时代,日本圣德太子及推古天皇,崇尚中国文物制度,并希望借以革新朝政,特别派遣学士名儒入唐留学,

  • 标签: 袁宏道 中国与日本 公安派 复古派 日本文学 汉文学
  • 简介:王士禛在有清一代主持风雅数十年,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云":国家文治轶前古,扢雅扬风,巨公接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称首,公以诗鸣海内五十余年,士大夫识与不识,皆尊之为泰山北斗。"①诗名如此显赫的王士禛,也颇受康熙青眼。

  • 标签: 王士禛 诗文 康熙 考论 交往 朱彝尊
  • 简介:韩愈是唐代中后期“解构”潮流的先驱之一,在当时极具影响力。苏轼以“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来高度评价韩愈的贡献。前一句说的是他对诗文创作上的改革,后一句说的是他对儒家思想的贡献。他拆解了唐以来已经成熟的格律诗范式,打破文章传统的写作模式,反对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标签: 韩愈 教育 诗文
  • 简介:对2003年文学的不同评价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和上海社科院联合组织了一次对2003年文学的回顾和研讨.由于评价文学的视角和立场的差异,人们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有的认为文学越来越无离于现实,有的则认为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文化市场 大众文化 数字技术
  • 简介:重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成为学术生长点重读中国当代文学史逐渐成为重要的学术生长点。一些学者也以此建构起比较完整的重读思路。程光炜、李洁非在这方面相继完成了系列性的学术论文,引起人们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动态 学术论文 重读 程光炜 李洁非
  • 简介:陈思和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比喻为一种生命形态的成长过程,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命线有点像人类的生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一个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与成熟的主题”,中国当代文学自“文革”后,进入到了中年期,“开始挣脱青春的朦胧枷锁,走向中年人的情怀了”。而“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生命形态 中年人 成长过程 文学发展
  • 简介:理论的沙场豆官没有任何一种文学理论能够是面面俱到的,尽管它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因了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其侧重点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大量不同理论派别的应运而生,并且长时间以来,各种理论派别之间又相互争吵,相互攻讦,相互不服气,从而又形成了文学...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 文学史 读者接受 《红楼梦》
  • 简介:2016年暑假.对青年学者李洪华来说。显然是灿烂而愉快的日子。“结束在杜克大学既漫长又短暂、既新奇又单调的访学生活”,“听着窗外盛夏肆意的蝉声”,把“在杜克整理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连同基本打烊的(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小说研究》”装入行囊,满怀“一年来的访学也算差强人意了”的欣喜,以及与家人“自驾纵横美利坚,耳濡目染异国风情,徜徉美丽的杜克校园,聆听后现代主义大师和导师的精彩授课”之类的“难忘的记忆”,即将离开美国返回久违的家国,正所谓“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

  • 标签: 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 后现代主义 青年学者 杜克大学 小说研究
  • 简介:伴随当代思想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言说方式的变革或转型,现代性理论范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后理论”或“理论之后”等议题成为学术反思的前沿热点问题。从批判理论的视域看,“后理论”应该是一种具有解构批判精神的后现代性理论范式。“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重构,不仅仅是当代文化急剧变化的一种回应,它更是一种批判性的质疑。因此,现实关切和批判向度成为当代文学理论重构所亟待解决的文化政治议题。

  • 标签: 后理论 后现代性 后形而上学 文学理论重构
  • 简介:当前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正面临着重重困境,困境之一便是作为"问题式"的"理论之后"的发生。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伊格尔顿的相关论述为考察中心,通过对其思想脉络的清理与问题意识的把握来探明文化理论真正的限度所在及其超克的可能。本文认为伊格尔顿视域中文化理论的限度实际上包括了文化理论自身的限度与后现代主义的限度两个维度,伊格尔顿对二者的批判是合二为一的,不能分开来看。"理论之后"的超克则在于要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重返宏大叙事/马克思主义以及要为文化理论寻找到它的伦理学基础。

  • 标签: 文化理论 理论之后/后理论 伊格尔顿
  • 简介:后殖民理论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日渐成为一门显学。“自有殖民行为,就有对于殖民主义的批评,人类反殖思想历史悠久。”2014年6月,赵稀方教授主编的“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和文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后殖民文学 疆域 历史由来 理论与实践
  • 简介:凌河研究现代文学,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她一直是很刻苦的。刻苦的努力,使她积累了丰厚的现代文学知识,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表现出当代年轻学者对历史纵深的勇敢审视和深沉思索。她大胆探索,敢于在前辈学者没有或较少涉足的领域中,开拓自己的研究道路。她的一部30多万字的专著《中国现代派文学引论》,就鲜明地体现出她的理论风采。

  • 标签: 现代文学 现代派文学 前辈学者 梅雨之夕 研究成果 艺术分析
  • 简介:<正>文学运动卷和文学理论卷,以两卷共一编的编撰形式,作为《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的首编,连同其他七个兄弟编:小说编、报告文学编、散文杂文编、诗歌编、戏剧编、民间文学编、外国人士作品编,合在一起,构成并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文学的基本内容和总体风貌.

  • 标签: 文学运动 中国解放区文学 文艺运动 《讲话》 文学理论 作家
  • 简介:第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个时候,我在收音机中听到了关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电影《不屈不挠》的一些评论。有评论说:"伊斯特伍德用这样一部精彩的小成本电影解构了他在《肮脏的哈里》中留给人们的印象。"很有可能,那不是"解构"一词首次出现在对于流行文化不经意的描述之中,但对于我来说,却是第一次碰到这个词。记得当时

  • 标签: 法国理论 理论美国
  • 简介:“法国理论”作为过去半个世纪里后现代话语的代表,它是“美国化”的产物。其是耶非耶的战火从法国烧向美国,然后又烧回法国,应是意料中事。弗朗索瓦·库塞的《法国理论: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公司怎样改造了美国的知识生活》所勾勒的“法国理论”新大陆旅行踪迹,因此值得重视。库塞以1997年索卡尔和布里克蒙的《知识欺诈》为“法国理论”美国接受的转折点,可以见出科学与人文的纠葛始终是余波未消。但无论考究196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讨会,以及媒体在传播“法国理论”过程中的不朽功绩,甚或通过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碰撞,深入探究“法国理论”背后的政治动因,均可见出“法国理论”在美国何以必走学院路线。

  • 标签: 知识欺诈 霍普金斯会议 罗特林奇 马克思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