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后殖民理论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日渐成为一门显学。“自有殖民行为,就有对于殖民主义的批评,人类反殖思想历史悠久。”2014年6月,赵稀方教授主编的“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和文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后殖民文学 疆域 历史由来 理论与实践
  • 简介:通过概括赵稀方的《后殖民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写作特色,总结了该书在学术上的贡献与价值,考察了赛义德"理论旅行"的理论在该书的独特地位,并联系赵稀方一贯的学术观点进行了评析。

  • 标签: 赵稀方 后殖民理论 “理论旅行”
  • 简介:萨伊德在《东方学》中从殖民历史的角度反思西方现代知识和文化体制的构成,认为现代西方的主体身份是在把殖民地东方作为“他者”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对于萨伊德及其后继者而言、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知识重构的批评方法、并以此将西方文化优越性的形成进行历史化还原.后殖民研究的种种成果不仅重写了传统西方学科的构造历史,同时也启发了许多批评家通过否定西方的文化霸权来探索东方文化的主体性.本文认为,在对东方的主体性(包括不同于西方意义的现代性经验)进行任何有意义的重估之前,必须首先超越后殖民理论植根于西方文化系统的知识框架、摆脱“影响-接受”的单向东西文化交流模式.本文最后引用陈思和、刘禾及几位日本思想家的理论主张和研究成果,以表明重塑中西文化关系的几种可能性.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批评 他者 文化关系 萨伊德 东方文化
  • 简介:针对众多的与多民族经济和官吏国家相关的新权力手段,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可以有种种新形式的政治应对。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传播时代 民族经济
  • 简介:对于后殖民主义的批评,大致有正面和负面的两种。正面的批评,主要来自后殖民阵营的内部,如霍米巴巴、罗伯特·扬和萨达尔等,这些批评最终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负面的批评,同时来自于左和右两个方面。右的方面是东方学家的批评,影响较大的批评家是麦肯齐,左的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影响较大的批评家是阿罕默德和德里克。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赛义德 霍米巴巴 罗伯特·扬 萨达尔 德里克
  • 简介: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首次将翻译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大胆地揭示了一直存在于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本文通过论述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关系,讨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探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说明此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意义与局限 新视角
  • 简介:本文从人类学、哲学的视角挖掘了阿皮亚'厚翻译'观的理论渊源,运用后殖民理论阐释厚翻译的深层理论价值。笔者认为,厚翻译是一种有益的翻译态度,对于译者避免本质主义的极端差异观,以及真诚的传递异质文化智慧都有裨益。

  • 标签: 厚翻译观 后殖民理论 厚描述
  • 简介: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宽阔的视野,新的话语体系,从不同的纬度审视着思想文化的复杂现象,为近代美国在华教会教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方法。文章从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教会教育研究、文化征服与教育重构、权力与知识等方面分析教会教育的实质,进一步审视中关近代教育关系的发展。

  • 标签: 后殖民主义理论 教会教育研究 中美教育关系
  • 简介:张艺谋和巩俐共同完成的多部影片,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导演和演员之间成功合作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样的合作才真正开始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步伐。它甚至还确立了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交流与对话的一种被其他导演所仿效的模式,例如借助国际资本,利用西方先进的后期制作技术,在题材内容上以表现东方奇观作为选择的标准等。

  • 标签: 张艺谋电影 后殖民语境 影片 中国电影 西方电影 第五代导演
  • 简介: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对张艺谋的电影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的虚幻的想象.他以西方作为参照物探索着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在对好莱坞电影的仿效中,张艺谋在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张艺谋 电影评论 多元文化理论
  • 简介:《格列佛游记》是十八世纪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格列佛医生的口吻,讲述了他游历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勒皮他和慧骃国等国的奇闻逸事。多年来,人们对这部著作进行了较广泛的探讨,本文的关注点在于对《格列佛游记》中异国群象的分析上,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剖析作品中流露出的殖民意识形态。

  • 标签: 后殖民 文化中心主义 他者形象
  • 简介:<正>当年的"日不落"英帝国,其殖民地曾遍布世界各地。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获得解放,而前殖民地国家作家的创造力也在更大范围里有了极大的释放。殖民地独立后的文学创作可以被称为后殖民文学。与此同时,用英语写作的文学也成为前殖民地国家建立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后殖民文学 奈保尔 英帝国 移民文学 文学创作 图尔斯
  • 简介:新闻翻译与国家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后殖民主义是为消除殖民思想而对西方霸权进行的质疑和拒斥,也是对西方话语权力的重审。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是一种殖民手段,也是一种解殖民手段。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对新闻翻译中采用的方法及其体现出的殖民倾向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解殖民翻译技巧。

  • 标签: 新闻翻译 后殖民主义 解殖民
  • 简介:后殖民理论旨在揭示西方的东方学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产物。本文采用文化分析的后殖民范式,揭示国际知识系统中的话语权力分配及中国大学教师文化殖民倾向的表现样态,提出中国大学教师须在主体与他者的互动、比较中实现身份认同,确认文化身份,而文化觉醒、文化批判和文化引领是中国大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

  • 标签: 大学教师 身份认同 文化逻辑 后殖民理论
  • 简介:奈保尔曾经三次到印度进行文化寻根,对于印度文明自有比较独特的观察和论述.他的印度叙事与殖民文学时期西方人的印度书写存在着暗合之处.本文即以后殖民理论为方法,对于奈保尔的印度书写进行分析对比,找寻殖民文学与后殖民书写中的学理关联.

  • 标签: 奈保尔 印度书写 殖民文学 后殖民文学
  • 简介:<正>当今西方思想界,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理论显得尤其耀眼。实际上,无论从政治理论还是从批评方法上看,这都是一种反文本主义的文化现象。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在批评界暂行立足并再掀波澜是因为它在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等方面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即后殖民主义强调的是一种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其理论家几乎都无一例外从政治、历史和文学等层面全方位地探

  • 标签: 后殖民主义理论 东方主义 萨伊德 被殖民者 后殖民理论 西方文化
  • 简介: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肉体伤害》将“肉体伤害”这一主题置于两个不同的后殖民语境中进行观察、对比和表征,赋予了加拿大这个年轻的后殖民国家以孩童般单纯顽皮的正面的文化形象,对美国新殖民文化以及英国旧殖民文化表现出明显的肯定和认同,而对前英国殖民地的文化“他者”则进行妖魔化叙述,折射出阿特伍德作为“定居者殖民地”作家所特有的权力意识和帝国意识。

  • 标签: 阿特伍德 《肉体伤害》 妖魔化叙述 后殖民政治 小说
  • 简介:香港的普及文化揭示了港人的生活状态,一种津津乐道于目常生活、物质消费以及赌博、赛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无疑和它的殖民地身份息息相关:资本主义制度在港的实行,殖民政府对港人政治主体意识的遏制,都促使它转而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满足,从而导致了如香港大学阿克巴·阿巴斯教授所言的畸形的文化,即政治上缺乏主体、经济上恶性发达的现象。

  • 标签: 香港大学 殖民时期 政治主体意识 资本主义制度 生活状态 物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