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基于病历资料的医生报告与计算机自动识别方式对门急诊流感样病例(ILI)监测的准确性。方法2019年4—10月在宜昌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呼吸内科门诊及急诊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编码属于J00-J22范围且病历症状信息完整的病例,共3 542例,以流感监测专业人员根据ILI病例定义的判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诊断一致率,分析计算机自动识别与医生报告两种方式对ILI病例监测的准确性。结果病例年龄M(P25,P75)为30(24,38)岁;其中符合定义标准ILI病例为1 179例(33.29%),医生报告ILI 为1 306例(36.87%),计算机自动识别ILI为 1 150例(32.47%);男性为1 391例(39.27%)。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医生报告与金标准判断的结果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7和0.66,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和0.84。计算机自动识别方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95%和99.70%)均高于医生报告方式(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27%和85.78%)(P值均<0.001)。结论基于电子病历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方式开展ILI病例监测,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 标签: 流感样病例 计算机自动识别 电子病历 监测方法评价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重症哮喘中性粒细胞胞外杀菌网络(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支气管哮喘根据表型和内型的不同分为应性哮喘与非应性哮喘。应性哮喘是由于Th1/Th2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失衡导致,参与的细胞涉及Th2细胞、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球蛋白E等。非应性哮喘是由内源性中性粒细胞和IL-17介导的途径激活所致,参与的细胞涉及Th1/Th17细胞、中性粒细胞、Ⅲ型固有淋巴样细胞等。两种形式哮喘通过各自细胞群及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该文对两种形式哮喘的发病机制进行论述。

  • 标签: 变应性哮喘 非变应性哮喘 异质性
  • 作者: 娄鸿飞 张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00730;鼻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10000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00730;鼻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10000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变态反应科 100730
  • 简介:摘要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是国际公认的唯一对因治疗应性鼻炎的方法,可改变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AIT在临床实践中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近20余年国内学者在AIT临床应用和研究领域均取得创新性成果,制订了中文和英文指南。本文重点阐述了AI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综述了变应原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讨论了AIT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展望了替代途径、免疫佐剂和重组疫苗等AIT的未来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2激光治疗宫颈上皮内瘤(CIN)和阴道上皮内瘤(VaI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进行CO2激光治疗的607例CIN和(或)VaIN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CIN为451例(74.3%),单纯VaIN为104例(17.1%),CIN合并VaIN为52例(8.6%)。采用成组t检验,对不同类型患者年龄等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不同类型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史发生率及CO2激光治疗部位、CO2激光治疗次数构成比等,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接受CO2激光治疗后,人乳头瘤病毒(HPV)转阴及病理级别降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组607例患者中,CO2激光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79/607),疾病复发率为4.6%(28/607)。其中,单纯CIN、单纯VaIN、CIN合并VaIN患者的CO2激光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3%(430/451)、98.1%(102/104)与90.4%(47/52)。②本组607例患者接受CO2激光治疗后,HPV转阴率为74.1%(450/607)。其中,单纯CIN、单纯VaIN、CIN合并VaIN患者的HPV转阴率分别为80.0%(361/451)、54.8%(57/104)与61.5%(32/52)。③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EEP史(OR=0.500,95%CI:0.273~0.915,P=0.025)为CIN和(或)VaIN患者接受CO2激光治疗后2年,HPV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④本组607例患者接受CO2激光治疗后,病理级别降低率为93.7%(569/607)。其中,单纯CIN、单纯VaIN、CIN合并VaIN患者的病理级别降低率,分别为93.6%(422/451)、98.1%(102/104)与86.5%(45/5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2激光治疗部位为宫颈+阴道(OR=11.727,95%CI:1.337~102.859,P=0.026)是CIN和(或)VaIN患者接受CO2激光治疗后2年,病理级别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O2激光治疗CIN和(或)VaIN有效。CIN和(或)VaIN患者接受CO2激光治疗后,HPV转阴、病理级别降低受不同因素影响。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阴道上皮内瘤样病变 激光疗法 人乳头瘤病毒 Logistic模型 妇女
  • 简介: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谵妄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但在诊治方面尚未被大家所熟知。本文就谵妄的流行病学、预后、临床特征、综合管理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提高老年科医生对谵妄的识别和管理水平。

  • 标签: 谵妄 疾病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继发性异位的早期识别与处理方法,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静脉治疗专科患者8 509例,患者置入PICC且原始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留置过程及时评估导管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异常者拍摄X线胸部正侧位片确认体内导管走行和尖端位置。异位者,病情允许情况下,通过体外手法(拔出部分导管、改变体位、体外叩击、0.9%氯化钠快速冲洗)复位。结果早期识别31例PICC继发性异位,27例采用体外手法复位,复位成功19例,复位失败8例,复位成功率70.4%,无其他并发症发生。3例因合并血栓,1例因疾病未采取复位措施。结论X线胸片是识别PICC继发性异位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体外手法处理PICC继发性异位复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导管插入术,外周 继发性异位 识别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CI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0例CIN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宫颈三阶梯筛查诊断,即通过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和(或)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子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患者HPV感染情况及意愿行诊断性宫颈LEEP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宫颈癌患者进一步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子宫全切术。观察患者的宫颈细胞学TCT检查情况、阴道镜活检情况、手术患者的手术情况及1年随访结果。结果200例CIN患者宫颈细胞学TCT检查提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共141例,T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0.50%;组织病理学结果中CINⅡ级、CINⅢ级共63例,宫颈细胞学TCT检查结果中HSIL 45例,T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1.42%;组织病理学结果中CINⅠ级137例,宫颈细胞学TCT检查LSIL 96例,T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0.07%。200例CIN患者阴道镜检查示LSIL、HSIL共163例,诊断准确率为81.50%;组织病理学结果中CINⅡ级、CINⅢ级共63例,阴道镜检查HSIL 50例,诊断准确率为79.36%;组织病理学结果中CINⅠ级137例,阴道镜检查LSIL 113例,诊断准确率为82.48%。137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LSIL,细胞学检查结果为≥不除外高度病变、年龄>45岁且病变持续存在1年或以上者中,52行诊断性LEEP手术治疗;63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HSIL患者中,58例行宫颈LEEP手术治疗,5例外切缘阳性者中4例术后病理提示宫颈癌IA1期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子宫全切术。截止12个月随访结束时,未检测到CIN残留及宫颈癌复发患者,但有8例CIN复发患者。结论采用宫颈三阶梯筛查技术早期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并及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

  • 标签: 诊断 宫颈癌前病变 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应性鼻炎(AR)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疾病,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社会卫生经济负担。目前AR的治疗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现状和AR发病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有关。精准医疗倡导基于疾病内在特征的个体化治疗。本文从表型、内在型、遗传因素、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精细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精准医疗在AR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重症支气管哮喘(哮喘)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上常与难治性哮喘混淆。排除用药依从性差、吸入技术差、误诊等因素,积极处理共存疾病,正确诊断重症哮喘,选择相应的治疗,对减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减少危及生命的哮喘发作、改善远期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哮喘 儿童 治疗 识别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实施,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孕妇明显增加,由此也带来更多需要重视的相关问题。本文将讨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时机、风险及早期识别,提高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的管理水平,保障母婴安全。

  • 标签: 剖宫产术 妊娠并发症 危险性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开展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识别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法依据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护理中心的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图,包括证据获取、现状审查、证据引入及效果评价4个方面。获取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识别最佳证据并制定相应审查标准。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查阅护理记录进行资料收集。证据应用前后各有80例患者及18名护士纳入。分析每条证据应用存在的障碍及可解决方案。比较证据应用前后,各审查指标依从性、吞咽障碍筛查率、筛查准确率、筛查记录率及护士知识知晓情况。结果证据应用前审查指标依从性为0~33.3%,应用后审查指标依从性达到95.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士对吞咽障碍识别知识问卷得分由40~80(60.56 ± 10.69)分上升到60~100(82.78 ± 1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39,P<0.05)。吞咽障碍筛查率由7.5%上升至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19.10,P<0.05),筛查准确率100%,筛查记录率97.4%。应用后24例吞咽障碍风险患者仅4例发生肺部感染。结论将吞咽障碍识别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可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筛查情况,规范护士行为,改善吞咽障碍护理实践。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识别 循证护理 最佳实践
  • 简介:摘要应性鼻炎是鼻黏膜暴露于变应原后由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炎症反应,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皮肤刺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的检测等方法。其中,通过诊断技术确定与临床相关的变应原对诊治应性鼻炎至关重要,传统变应原检测方法有其不足之处,一些新的检测方法也在研究和逐渐应用中。本文主要按照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分类,将目前几种应性鼻炎检测技术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脏淀粉样(CA)是由异常折叠蛋白分子构成的不可溶性纤维沉积物在心肌间质聚集而导致的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由于CA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手段有限以及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数CA患者被误诊和漏诊,病死率高。本文系统论述了C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分型、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技术、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对我国CA临床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对于CA的诊治水平,改善我国CA患者的长期预后。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心力衰竭 心肌病,限制性 心脏淀粉样变
  • 简介:摘要肺玻璃样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良性疾病,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上可出现恶性肿瘤征象,部分患者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CT可观察到高代谢活动,易误诊为肺癌,确诊主要靠病理学检查。现报道1例肺玻璃样肉芽肿,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患者为53岁女性,体检发现右肺结节入院,临床诊断为肺占位。行胸腔镜下右上肺叶楔形切除术。镜下见一界限尚清的玻璃样结节,结节由束状或不规则排列的玻璃样胶原纤维构成,伴有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有淋巴滤泡形成。刚果红染色阴性。肺玻璃样肉芽肿的治疗主要靠手术切除,大部分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盆腔筋膜是争议较大的人体解剖部位之一。结直肠外科、妇科和泌尿外科根据专科手术的特点,分别对盆腔筋膜进行解剖标记,命名未能形成统一。对某些特定的解剖结构(如盆丛),不同学者对其位置的描述存在明显差异。标准解剖术语的缺失,给医师理解相应解剖结构造成困难,也阻碍了学科间的交流。本文结合尸体解剖研究、手术观察和文献复习,对盆腔临床解剖的常见困惑和盆腔关键临床解剖术语进行阐述,包括:(1)尿生殖筋膜和膀胱腹下筋膜是脏筋膜的组成部分;(2)脏筋膜和直肠固有筋膜是两层独立的筋膜;(3)盆丛位于脏筋膜和Denonvilliers筋膜汇合处的外侧;(4)从层面的观点来理解盆腔侧韧带;(5)把握筋膜理解的整体观点。

  • 标签: 筋膜 解剖学,局部 盆腔 妇科学 结直肠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甲状腺术中存在较高的甲状旁腺损伤或误切可能,如何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及其血供是甲状腺手术的难点之一,而实时识别是术中甲状旁腺保护的基础。近年来,甲状旁腺识别的临床转化研究获得了较大进展,主要集中在近红外光检测甲状旁腺的自发荧光、近红外光检测增强荧光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的光学切片技术方面。甲状旁腺自发荧光能协助识别甲状旁腺,增强荧光能协助发现甲状旁腺并判断甲状旁腺血供是否受损、指导是否自体移植,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能直接区分甲状旁腺和周围组织。甲状旁腺识别技术的转化研究进展将有助于甲状腺术中甲状旁腺的保护、减少损伤。

  • 标签: 甲状旁腺 荧光光度测定法 近红外光成像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AKI)是重症医学病房临床常见危重症。近年来,AKI的病理生理机制、新型生物标记物、评分系统及模型等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对如何早期识别及诊断AKI,肾脏替代治疗(RRT)的个性化管理及AKI相关药物靶的研发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脏应激 肾替代疗法 精准治疗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是指帕金森病患者在某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进行的一类重复的、过度的、强迫的行为活动,患者往往难以自控,甚至对他人和自身造成伤害。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共有4种主要临床表型:病理性赌博、冲动性购物、强迫性进食以及强迫性性行为。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的致病机制可能是在遗传易患性的基础上,涉及神经环路、多巴胺能受体、神经递质改变等机制,因此临床诊疗中应重视可控因素的识别与干预。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的诊断依赖于评估量表和功能影像学检查,而其治疗的主要策略在于积极的临床患者教育和个体化治疗。同时推进基于基因-脑功能网络的临床研究。

  • 标签: 帕金森病 冲动强迫行为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是川崎病的一种危重临床状态,此类患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不完全,易被误诊为脓毒性休克,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本文就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病因、早期识别及处理原则进行评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从危重患者中及早辨识,避免偏离治疗。

  • 标签: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评估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