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社会道德滑坡似乎并没有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那么,道德还是一个值得我们追求的好东西吗?从道德的本质和功能看,它既有利于个人提升其人生价值,也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显然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虽然我国在社会道德呈滑坡态势的背景下,社会经济总量确实依然在持续增长,但如果社会道德未滑坡,由于道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那么我国此时的经济状况很可能会比目前已有的状况要好很多,因而道德实际上也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至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为何不愿意去讲道德,不重视这个好东西,则是因为我们的止恶制度往往是负效的,不仅未能实际止恶,反而等于在纵容和鼓励作恶。所以要想让人们愿意讲道德,就得设法将各种负效止恶制度一一纠正过来。为此,可充分利用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来快速而高效地达到此目的。同时,我们还应再做两项宏观制度安排,一是建构社会征信制度体系,二是实施恰到好处的高福利社会政策。可以说,只要我们如此这般去做,道德蔚然成风之势必成。

  • 标签: 道德 协调性规范 自为性规范 道德效益 止恶制度
  • 简介:政治妥协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也是政治文明程度检验的重要表征。它是以公共理性为前提,政治正义为基础,协商民主为关键的伦理价值实现。政治妥协是一种理性策略,这种策略是和平政治秩序的价值保障,公共理性蕴含政治妥协的伦理前提,同时也散发政治妥协的伦理智慧。政治正义不仅能为政治妥协提供良好有序的政治环境,同时也奠定了合理性、公正性、道义性的基础。而协商民主其实也是一种政治妥协的达成,政治妥协贯穿整个民主协商的过程。协商民主为政治妥协的实现营造和平的氛围和环境,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促使“适度”平衡达成。

  • 标签: 政治妥协 公共理性 政治正义 协商民主
  • 简介:环境保护成为经济伦理的重要价值,需要借助于一些条件。第一,作为经济发展基本前提的环境保护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才能进入经济伦理;第二,经济伦理需要在可持续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的支持下,才能把环境保护纳入价值系统之中;第三,尊重自然的限度、善待生命、走循环经济之路、追求经济—环境效益等具体要求,是环境保护进入经济伦理的桥梁。

  • 标签: 环境保护 人的发展 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 经济伦理
  • 简介:道德建设是公安队伍最基本的建设。激活公安民警的道德需求,启动公安民警道德建设的动力系统,是公安机关道德建设健康、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为此,一要进行经常性的道德教化和引导;二要实施道德制度性约束;三要建立有奖有罚的激励机制;四要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 标签: 激活 公安民警 道德内需
  • 简介:<正>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它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课程和教育活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我们必须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美国著名婴幼儿教育和心理专家库德与波尔松认为:兴趣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当一个人对一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发现他乐

  • 标签: 思想品德课 道德知识 导言部分 学习兴趣 婴幼儿教育 心理专家
  • 简介:解决经济活动中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谋求两者的和谐与协调之途,是经济伦理学的基本任务。、人的生存方式与活动方式、经济活动的主观目的性和无限性与经济资源的客观制约性和有限性的矛盾性,是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对立的历史根源;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则是其认识论根源。这种对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最为尖锐、紧张。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伦理学的繁荣则要求经济主体必须谋求两者的有机统一。两者统一、整合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经济伦理:“考虑整体的经济价值”,即经济价值的创造行为要有兼顾道德价值的创造行为,经济决策要有兼顾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和顾虑。在解决两者的冲突、保持和谐与合作方面,它是一种合适的经济伦理。

  • 标签: 经济价值 道德价值 对立 统一
  • 简介:在《伦理学纲要》中,李泽厚阐明了他的"新人性观"。作为对人性问题的一个哲学假定,他提出人性结构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经由人类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他将人性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人性能力、人性情感和善恶观念。其中,人性能力是理性主宰,人性情感是感性动力,善恶观念是理性和感性在应用中的心理表现形式。以人性情感作为动力,经由善恶观念的知性裁定,再由人性能力执行之,这构成了人类的伦理道德行为。

  • 标签: 李泽厚 新人性观 历史 积淀 道德行为
  • 简介:对企业、经济伦理创新依据的完整思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为什么”和“如何”,而且两者应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什么”强调的是认识理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描述:“外在的压力和挑战”以及“内在的正当性证明”。就前者而言,包括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化三个元素,这也可以看作是事实依据;而内在的正当性证明同样可以从另外三个方面得到解释: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经济行为与道德情操的相互支撑关系;综合意义上的财富创造,这些可看作是理论依据。“如何”强调的是操作意义上的实践理性“应该怎么做”,这涉及五个伦理原则:尊重、平衡、公正、开放、共享。

  • 标签: 企业 经济 伦理创新 金融化
  • 简介: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国家及其文明之间价值观冲突的领域愈发广泛,冲突形态渐趋多样,冲突消弭更加漫长。而建构价值认同或追寻价值认异的理论局限和实践危害,使得对价值共识的吁求应运而生。信守学习对话、和而不同的沟通原则,确立交往主体间的体认理解;贯彻有限积极自由、渐进主义的制约原则,保持多元价值间的合理张力;立足利益诉求与理想夙愿相统一原则,探寻全人类文明的和谐并进。践行这三个原则有益于实现共享发展理念、达致人类相睦共荣。

  • 标签: 价值观冲突 价值共识 共享发展
  • 简介:在荀子看来,儒家之道既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形而上旨归,也吸纳了政治(礼、法)和伦理(仁、义)的多重维度。在儒家之道中,外在的礼法制度既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仁义等伦理道德情感的教化方式。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既包含了在心灵活动层面的理论思辨,也涵盖了在实践活动层面的德性实践活动和外在善。对二者而言,设立法律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惩罚坏人和维护社会的秩序,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人们德性的塑造。

  • 标签: 德性 礼法 幸福 荀子 亚里士多德
  • 简介:追求理性的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的核心理念。公共理性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运作于市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以及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意在生成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与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当性共识,以促进公益、维护公民之权益。公共理性的存在与有效运作对于一个共同体的政治治理具有积极的价值与功能。

  • 标签: 公共理性 公民 共识 公共领域
  • 简介:科尔斯戈德在梳理近代以来规范性论证的四种方案中,以“实践同一性”基础上“目的王国”的创建作为沟通“绝对命令”与“道德法则”、“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中介,不仅论证了规范的正当性,而且激活与推进了康德伦理学。如果基于康德的“先验逻辑”来考察科尔斯戈德对康德伦理学的阐发路径,还可以有效地回应柯亨等人对科尔斯戈德的质疑。

  • 标签: 规范 正当性 康德 伦理学 先验逻辑 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