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柏拉图将《法礼篇》喻为一部“至真的悲剧”,其用意深刻而幽微。从内在关系历史语境考察,该用意可从诸多角度予以审视,其旨归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崇法礼的实用价值和立法的理性精神,二是贬斥悲剧的情感作用及其表现主题,三是强调人性完善和向神生成的德行修为,四是摆脱希腊城邦的现实危机终结宿命。

  • 标签: 柏拉图 悲剧 历史语境 理性精神 实用价值 表现主题
  • 简介:人们通常认为,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讲求朴素实用,反对奢靡华丽,并且据此把“朴素为”的美学观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之一。这样来理解儒家美学观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儒家美学观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既有提倡“节用而爱人”即赞同朴素实用的一面,又有重视外表的“文饰”即提倡绚丽华美的另一面。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绚丽华美都是权力、地位和礼仪的象,正,又是同他们所提倡的“礼”的思想紧密联系着的。对“朴素为”的提倡,更多地表现为道家、法家和墨家的美学观。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美学中对绚丽华美的赞赏,很难得到民问的认同。追求绚丽华美的美学态度和艺术风格,还常常受到泛道德化的批判。

  • 标签: 绚丽 儒家 美学观 千盾
  • 简介:齐景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齐闻《韶》后,如痴如醉,感慨万千,进而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推介。这充分证明了齐《韶》在当时确实具有无穷的魅力。孔子赞美齐《韶》的核心是内容极“善”形式极“”。那么,齐韶的内容到底“善”何处?其形式又“”在何处?本文进行详细的探讨。

  • 标签: 韶乐 评论 魅力 推介
  • 简介:纳由民族主义者向教派主义者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04-1928年纳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主义者,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将南亚次大陆建成一个统一的国家;1929-1937年纳的民族主义立场发生了动摇,他更多地关注印度穆斯林的利益,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印穆团结的理想;在国大党赢得1937年省立法会议选举、拒绝穆斯林政党合作之后,纳彻底放弃了与国大党合作的幻想,将大多数穆斯林政党合并到穆斯林联盟,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印穆斯林政党。在促使纳转变的诸因素中,国大党拒绝穆斯林政党合作是最重要的。纳由民族主义者转变为教派主义者使南亚次大陆的分裂成为可能。

  • 标签: 真纳 印度 民族主义者 教派主义者 穆斯林联盟
  • 简介:以文道统一,情理统一,人艺统一为基本内容的美善统一,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富于时代特征的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的尚用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一统的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的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感性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有显著的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的特征.

  • 标签: 秦汉审美文化 美与善的统一
  • 简介:微型小说的人物是微型小说艺术美质和创作规律的集中体现。本文立足于微型小说的美学意识和审美特征,从勾勒性格的亮点、摹写心灵的震颤以及折射理念的火花三方面,探索了微型小说在自身文体特征的限制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美学个性

  • 标签: 微型小说 人物美 性格 理念
  • 简介:方东美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旁通不仅是《周易》的根本原理,还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他在“学易者所以通其象,学易者所以通其辞”的基础上加上一点,即“学易者所以通其理”,而这个“理”就是“旁通”之理。通过对中、西、印不同文明的比较,他认为中国古人所特有的旁通统贯的机体主义思维模式西方二分思维模式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将世界看作是一个旁通的有机整体,从而避免了西方二分模式所带来的分裂。

  • 标签: 方东美 旁通 易传 融贯型 分离型
  • 简介:现代中国哲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的科技物质文明,已经全面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西方的哲学思潮也趁势而入。在20世纪当代中国哲学家中,惟有方东和程石泉二先生,在面临这项挑战之时,以他们的智慧洞见中国哲学优胜之处,是在关于圆融的思维形态。无论是原始儒家、道家,受到《周易》的影响,还是隋唐华严佛学中国化之后,灿然完备,均以圆融为其特色。这圆融的思想,可和当代西方哲学家怀特海所标榜的机体哲学会通,指示了中西哲学交流的通道。

  • 标签: 方东美 程石泉 易经 核心思想 哲学
  • 简介:扎迪·史密斯在其新作《论》中继承和发展了福斯特的联结思想和英国讽刺小说传统,以喜剧的语言,围绕两个家庭纷争,诠释了爱美的意义,同时讨论了种族身份、文化冲突等困扰当今英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 标签: 联结 种族身份
  • 简介:王振复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全书27万字,共282页。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理念方法,从探读《周易》象数之学入手,以既诗性又智性的文笔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玄妙的易学世界。全书由宗白华《美学的散步》为代总序,正文分为九章。第一章“巫:从人文深处苏醒”。作者认为,八卦之学本质上是一种巫术文化,其基础是数数的运演。第二章“:灿烂的日出”。作者指出,从《周易》古经到《易传》,实现了从原始巫学智慧向哲学、政治伦理学美学等文化智慧的转换。第三章“气:‘与时消息’”。作者认为,《周易》美学智慧文化哲学的基因是“气”,其内涵是“时”,“时”构建起了中华古代的人文时间美学观,即尚“变”美学观。第四章“象:符号的‘宇宙’”。作者认为,《周易》卦爻符号系统是中华古人创造的文化符号“宇宙”,它包蕴着原始科学、原始巫术、原始艺术审美等萌芽因素。第五章“生:天地之大德”。作者讨论了《周易》美学智慧的生命意识,指出《周易》以生殖崇拜原始文化为基础,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智慧。第六章“阴阳:刚柔之大化”。作者讨论了《周易》阴阳美学智慧,认为“阴阳”生殖观念是由“生”之观念派生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属于美学智慧层次的“...

  • 标签: 周易美学 易周易 美学智慧
  • 简介:《论语》中“”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而孔子所认同的为形式之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的体验从情感的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的、整全的、有机的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这个宇的,可以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 标签: 美善合一 审美价值 道德价值 内在价值
  • 简介:方东认为西方哲学不重视时间问题,往往将时间空间化,这导致他们没有承续的历史,而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的《周易》则非常注重时间问题。相比于循环的时间观和线性的时间观,他将《周易》的时间观念概括为“回旋变易”,这一时间观集循环的时间观和线性的时间观的优点于一体,不仅使得中国历史呈现出接续性,而且对于儒家精神人格的培养以及中华文化在其演变中价值的保持和发扬光大都至关重要。

  • 标签: 周易 时间 回旋 变易
  • 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学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被人尊称为"历史的巨人"。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他认为人需要音乐,肯定了音乐在沟通人们情感以及在人性教化中的巨大作用,具有"中和之"。他强言力说若要让音乐成为教育人的工具并阻碍其进入邪乱,就必须要遵循道德伦理的准则。《荀子.乐论》是荀子关于音乐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不但全面阐释了荀子的音乐思想,更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指出了荀子音乐思想中"重善轻"的思想倾向,并对其这种思想倾向的非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便人们对荀子的音乐思想有更全面、更重要、更客观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 标签: 《荀子·乐论》 音乐思想 音乐本质
  • 简介:荀子的礼法家的法看似接近,都具有制度化、成文化的特征,实则非常不同。荀子的礼治仍是在孔子的思路上,即良治是按照周朝的制度遗存进行改良,而且其礼学的关注点是普遍的人。法家的法治则认为周朝的礼制已经不适合新的政治形势,所以要用君主集权的法治来统治社会,而其法学正是为此而进行的特殊性思考。这种差异决定了法家之学具有的是特殊的时代价值,而荀子的礼学则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 标签: 荀子 法家
  • 简介:在柏拉图哲学中,关于知识、智慧和名称的讨论,一直是国内外柏拉图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在柏拉图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了长足的积累,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古典学在国内学界的兴起,关于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论题讨论域日渐深入精专。

  • 标签: 柏拉图哲学 “智慧” 知识 语言 古希腊哲学 中国学界
  • 简介:在休谟那里,所有情感都属于次生印象或反省印象,亦即情感不是外在感官或肉体受外物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而是源于心灵的反省或思想,虽然生理反应也许是任何情感的基础。

  • 标签: 情感 想象 生理反应 印象 反省 休谟
  • 简介:从古希腊起,哲学家们似乎就把“趣味”、“审美”的专属权赋予了视觉和听觉,把它排斥于味觉的范围之外。其因由首先在于,视昕两个感官是主要的认识器官,心灵相关,因此在五官中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其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人们认为视听两种感官对象之间没有物质性接触,是比触、味、嗅更纯洁的感官。

  • 标签: 审美 味觉 “趣味” 技术条件 古希腊 哲学家
  • 简介:<正>对朱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已有不少评论。褒者常常引用美国R.A.尤里达教授的话:“现今的科学大厦不是西方的独有成果和财富,也不仅仅是亚理士多德、欧几里德、哥白尼和牛顿的财产——其中也有老子、邹衍、沈括和朱熹的功劳。”(《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和自然观》,见《美国物理学杂志》43卷第2期)李约瑟也说:“从科学史的观点来看,或许可以说,他(指朱熹)的成就要比托马斯·阿奎那大得多。”(《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2卷506页)贬者则认为当程朱理学被奉为官学以后,统治中国七百余年,在此期间,我国科学技术就由宋元高峰渐趋跌落。十六世纪以后西方近代科学革命骤起,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了一百多年来的落后局面,以至今日之艰难,对此,理学难辞其咎。这是一个颇为令人困惑的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

  • 标签: 朱熹 李约瑟 托马斯·阿奎那 中国科学技术史 物理学 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