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一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一种语境决定论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种基于生活形式原初确定性。

  • 标签: 家族相似 本质主义 语境 虚无主义
  • 简介:柏拉图《理想国》卷十中两个问题(对诗第二次批评和用神话来做结尾)长久以来一直是研究者们聚讼纷纭对象,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这两个问题,人们往往认为卷十和全书、卷十自身都缺乏连贯一致性。本文意在推翻这种理解,通过分析《理想国》全书问题结构及情节论证发展线索,指明了卷十位置及前述两个论题出现必然性,最终有力地捍卫了《理想国》全书及卷十整体性,并以卷十所涉及到哲学与诗既冲突又合谐双重关系为依托,揭示了卷十结构特性。

  • 标签: 柏拉图 《理想国》卷十 论题 位置 结构
  • 简介:在吉登斯看来,马克思尽管提出了“人类创造历史”命题,但却没有对自己命题做出明确解释。为此,他举数十年之功,从创造历史起点、方式和结果等角度对马克思命题进行全面的阐释。按照他观点,只有在启蒙运动之后,由于“历史性”发展,人类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结构二重性”是人类创造历史基本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社会结构一方面赋予人类创造历史条件,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创造行为构成制约。通过这种历史创造方式,社会并没有如马克思等人所设想那样变成丰裕而自由社会,反而成为“风险社会”、“失控世界”等。通过对马克思命题阐释,吉登斯建立起了完备理论体系,但也对马克思命题本意造成了扭曲。

  • 标签: 吉登斯 马克思 创造历史 结构化理论
  • 简介:在1907年“事物讲座”中,胡塞尔第一次较大篇幅地使用和分析动感概念。经过现象学还原,事物感知分析呈现一个根本性难题,即如何由诸侧面的显现序列构造意识显现相关项上空间性显现流形,胡塞尔引入动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从胡塞尔考察事物感知问题思路历程,以及从思想逻辑上探明动感与感知透视根本性关联,成为探察胡塞尔整个意识现象学分析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围绕胡塞尔通过动感所要解决感知现象学中空间性构造难题来阐明感知透视性与动感关联,借此表明动感现象学意涵,分析动感概念提出对于胡塞尔感知现象学重要意义。

  • 标签: 透视性 事物感知 空间构造 动感
  • 简介:该文立论根本在于,检讨以欧美为代表西学之意识形态智能本质,引导方向,在科学技术上谋求对自然主宰,在政治哲学上谋求对人主宰,因而,它们普世“唯一”是虚假,退而求其次“最好”显示着“最强”权力意志。而以“道法自然,大而化之”中国智慧则应开启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但首先必须在强力基础上提供“独立而互补”参照与限制。结论是“西学东渐”历史应该结束了。

  • 标签: “西学东渐” “智能” “智慧”
  • 简介: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共理论创新典范之一,而这一理论创立,跟当时国共双方理论斗争息息相关。本文以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对三民主义解释策略演变为线索,回顾了国共双方这一时期理论斗争历程。在这一理论斗争中,人们常常只关注毛泽东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而忽略了毛泽东提出新三民主义理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三民主义。本文在历史考察基础上提出,毛泽东新三民主义理论为新民主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政治基础。

  • 标签: 理论斗争 理论创新 新民主主义 三民主义
  • 简介: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之间关系,自从实践范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范畴后,在哲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哲学界对它们之间接关系研究更多偏向是他们之间联系,而很少涉及它们之间区别。虽然,对于每个马克思主义学者来说,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

  • 标签: 实践活动 认识活动 创新活动 思维建构功能 主观能动性
  • 简介:由二十年前那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启动思想解放运动,成了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先导,而随着第二次革命所带来历史大转折,又促使思想解放运动向广度和深度推进。这种群众革命实践发展与理性思维飞跃互动、撞击、蕴育、再生,成了响彻世纪之交中国大地时代最强音。而思想解放运动不仅是思想、理论观点,政治、经济、文化观点拨乱反正,更是一场思维方式革命。世纪伟人邓小平是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领袖,也是当代中国思维方式革命导师。

  • 标签: 当代中国 思想解放 革命实践 邓小平 飞跃 拨乱反正
  • 简介:<正>改革和开放,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新变化:一方面,分配逐步废除了“大锅饭”,勤奋取代了懒惰,劳动成为人们生活基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成为生活主旋律。生产关系上调整了具体结构形式,推动了生产发展,使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电气化逐渐步入家庭,家务劳动社会化,增加了人们闲暇时间。娱乐、求学、社交成为人们享用闲暇时间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小生产者生活方式,狭隘守旧

  • 标签: 生活方式 闲暇时间 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主要内容 主旋律
  • 简介:<正>认识和掌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思想文化观念转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是很有帮助。提出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不是今天事,这一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可是至今总体效果并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复杂、多方面的原因,主要

  • 标签: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思想文化观念 观念的转变 社会主义现代化 集约型 粗放型
  • 简介:费尔巴哈感性哲学革命从对理性主义传统改革与颠覆开始,坚持“感性第一性”原则,希望通过“感性”与“感性直观”回归感性生活世界。但这一革命很少受到学界严肃而认真的对待,“感性第一性”原则及“感性直观”积极意义为“感性活动”所遮蔽。实际上,马克思感性革命就是将他“感性第一性”原则扩充、发展为“感性活动”即实践原则。此外,作为感性哲学出发点“人”也不是抽象“一般人”,而是感性个体,不过费尔巴哈对历史内容没有进行具体阐释,马克思则在感性与历史统一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

  • 标签: 感性 感性直观 思辨哲学 感性活动 现实的人
  • 简介:通过孔子而思》是郝大维与安乐哲较早期著作,作者基于对中国哲学“情境本体论”判断,以概念关联建构方式,将“义”置于孔子思想核心地位,阐发孔子思想创新性,并将孔子教育方式定义为“唤起式教育”。诠释逻辑理路有哲学思考魅力,也面临诸多质疑“义”在孔子思想中是否为核心概念?创新性是否为孔子思想最重要特性?创造性诠释限度与意义何在?美国汉学家诠释为我们理解儒学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思考。

  • 标签: 安乐哲 创新 唤起式教育
  • 简介:本文认为,至尊性是巴塔耶哲学思想中核心概念,它源自巴塔耶对黑格尔主奴哲学改写。整个改写由三个方面构成,即首先是把主奴关系转化为兄弟之情,其次是把空间对立转化为时间体验,再就是把对承认斗争转化为对至尊性追求。而正是基于这种改写,巴塔耶铸就了自己思想基石。

  • 标签: 承认 科耶夫 至尊性
  • 简介:《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农业四十条》)是农业集体化时代毛泽东领导制订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领性文件.对这一公共政策在农村具体传播与执行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对了解历史、戒鉴现实和丰富学术都有一定意义.《农业四十条》在农村传播、讨论方式及途径,反映了国家话语对民间表达借用及国家权力与村庄权利关系;而《农业四十条》在基层执行实际地位和作用,则可纠正学术界既往对有关问题认识方面存在偏差.

  • 标签: 《农业四十条》 农村 传播 讨论 执行
  • 简介:历代注家关于《革》卦主题思想为何,虽有不同看法,但学术史上主流看法基本统一为将《革》卦定位在革命、变革之义上。基于革命这一大前提,本文考察了历代注家对《革》卦注解,就革命策略、革命道德价值观和革命合理性等问题给出了新探索。

  • 标签: 《革》卦 革命 革言三就 有孚 顺天应人
  • 简介:胡塞尔认为作为本质观念之物通过直观来把握,德里达则认为本质把握必须借助符号。德里达观点是基于对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困难深入思考,这种困难涉及胡塞尔直观主义在理念问题和符号问题上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胡塞尔文本已经显露出来。德里达对胡塞尔文本"解构"尽管偏离了胡塞尔原意,却准确指出了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困难,并试图提供出解决困难方案。但由于德里达式辩证法也未能成功地被主题化,并且德里达对于延异如何把各个层面的非直观和非当下要素贯通起来以及对于生成运动缺乏必要阐述,所以德里达用以克服这些困难方式是不令人满意

  • 标签: 观念之物 本质直观 符号 理念 现象学
  • 简介:辩证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形成,使其在有无相生、虚实相资,中庸为道、和关为贵,情理并重、礼乐相成三个方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 标签: 辨证思维方式 中国古典建筑 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