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5 个结果
  • 简介:庄子关于"自然"之论,与他的人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庄子哲学里,"自然"是一种状态,一种人存在状态,一种人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一种原初状态或不待造作真实状态,也是一种真美状态。庄子讲"自然",是将"自然"与人存在状态联系起来,是要让人明白人本然,明白本来生活到底如何。

  • 标签: 庄子 自然 状态
  • 简介:自然课程与梅洛-庞蒂对本体论突破所做修正相符合,因此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把对自然追问深植于知觉现象学之后思想运动中。在他看来,知觉现象学所通向对语言表达分析展现了意义作为建制(institution)定义,梅洛一庞蒂将它理解为使表达自得(appropriationexpressive)开放系列肇始东西。正是这种建制理论使对被感知事物分析转向自然反思方向:被感知事物是区别于被制定事物(l'institue)自然事物。自然是“非构造,非制定”,因此是表达源泉。本文认为以下四个命题可以用来概括自然哲学:(1)“全体并不比部分更不真实”;(2)存在一种否定实在,因此在存在和虚无之间不存在二择一;(3)自然事件并不具有惟一时空定域;(4)只有作为发生性普遍性。

  • 标签: 知觉 表达 本体论 自然
  • 简介:20世纪英美哲学中自然主义倾向始终占据主导,在意向性问题研究上亦是如此。心灵哲学中涌现出了各种意向性自然方案,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塞尔(J.Searle)生物自然主义理论,他通过对意向性特殊定义及相关哲学概念澄清和分析,试图将自然科学权威性和心理学合法性调合起来。这一理论实质是突现论与多层次自然主义立场结合,其中对于各层次之间关系存在不恰当描述,但这也正是进一步发展生物自然主义理论突破之处,那就是用依随突现论替代因果突现论完成意向性自然化。

  • 标签: 意向性 自然主义 塞尔
  • 简介:在存在论意义上,精神生活是人在精神层面上创造、表征、确证并享受自身存在本质与价值生命活动。精神家园乃是人精神生活栖息之地和人存在精神容器。物化,成为现时代人类精神生活所遭遇现代性处境。当代中国精神家园建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思想内核,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物化困境扬弃,超越传统有神论与现代虚无主义之间二元对立,推动中华文化传统现代性转化,凝练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融共通核心价值理念。

  • 标签: 精神生活 精神家园 物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正>“生物全息律”①和“宇宙全息律”②提出为我们解开精神之谜提供了有益启示。为什么我们能相互理解、产生共鸣?为什么考古学家根据古代一块陶片就可以发现当时文化形态、精神面貌?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精神也存在着同样全息律。简单说,精神全息律是说精神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波段信息,故谓“全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部分已包含着整体,二者是等价;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产生共振效应,相互识认。从思维结构来看,人们都具有相同思维模式。不管那个时代、那个认识层次上的人都遵循着大致相同思维程序:简单→复杂、个别→一般、现象→本质。不管他们所认识对象有什么不同,他们所运用认识事物思维方法却是一样,即:运用概念、判判、推理所进行归纳、分析、演绎或直觉等,即人们认识事物方式是相同。简言之,一切个体包含着相同思维结构信息,这可

  • 标签: 个体精神 时代精神 思维模式 共振效应 思维方法 整体精神
  • 简介:<正>现代信息利学证明,人类从物质到精神反映,是借助于信息作为中介完成,信息是人类社会、生物等不同领域联系一种重要中介。过去人们研究认识,只讲精神与物质相互关系,而没有探究物质与精神、意识之间,有无中介环节。现在看来信息就是这个中介环节,是联系实践与认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之间媒介。外部世界对于人影响在人头脑中反映成为人感觉,人接触事物现象可以类比为信息源,感觉起着检验信息作用。感官是人类感受信息器官,它产生反应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神经系统相当于信息传输系统,即通信系统,大脑则起信息加工

  • 标签: 信息论 外部世界 信息传输系统 相互关系 现代信息科学 信息加工
  • 简介: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第七章,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著名自然正义。本文试图探讨这里所谈自然正义究竟是谁之正义、到底是何种自然。本文认为,自然正义既不是神,也不是低等动物,而是属人正义;更进一步,自然正义作为公民正义一种,不是对所有人有效,而仅仅在自由和平等公民之间才有效力;再经过与《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述作为自然德性正义进行对比,笔者认为,自然正义之所以自然,因为它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是由作为自然德性正义完善而来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自然正义 自然 作为自然德性的正义
  • 简介:<正>求实,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科学态度,也是现代人所应当具备基本精神。求实精神,固然意味着强调认识事物过程中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抛弃僵化、保守思维方式,强调把握认识对象发展性。现代人求实精神不仅在于平面地把握客观事物概观,而且在于立体地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反映发展要

  • 标签: 发展规律 求实精神 现代人 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 客观事物
  • 简介: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在自然演进中具有革命性意义,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实施绿色发展理念哲学根基,借助马克思人化自然视角正确看待我国绿色发展目的、途径、原则及境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制度诠释及实践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人化自然观 绿色发展
  • 简介:西方文明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称于世,其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仍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根源,乃在于在其诞生之初希腊哲学就形成了影响整个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同时这一传统更经历了历久发展而成就了整个民族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缘由使得西方文明将古希腊作为自己精神家园,历久弥新。

  • 标签: 希腊哲学 西方文明 精神家园
  • 简介:<正>道德作为精神文明内在要素,肩负着人类文明发展重要使命。纵观人类社会前进每一步,无不留下了道德对社会特殊调节印记。一方面,每一社会都需要通过道德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和个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促使人们按照一定

  • 标签: 科学文化 相互关系 重要使命 人与人 主体 道德选择
  • 简介:探索当代中华民族价值理念与精神家园问题不能脱离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内核是文化精神。中华文化总体精神是“德性精神”。“德性精神”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发展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 文化精神 德性精神
  • 简介:道家倡自然,道教重益生。在生死立场与生命态度上,道家和道教之间发生重大转向与变化。它既与"道"在先秦诸子文化当中地位下降有关,也与道教产生思想资源之驳杂性密切相关;既是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现实要求,也是人们应对和解决人与宇宙及社会关系理论需要与精神诉求。

  • 标签: 自然 益生 生命态度
  • 简介:《中论》广说诸不成以显无生之义,其理路有二一是通过展示各种边见所造成两难困局来说诸不成;二是直接向缘起开刀,在世间共许缘起上显示诸不成。若按吉藏“三中说”判定,第一种理路只得“尽偏中”,未达“绝待中”,尚不是中道究竞义。龙树依世间共许“此有故彼有”说“彼此俱无”,以大乘“无生”义重说因缘相,开显缘起甚深之义。

  • 标签: 中论 缘起 诸法不成
  • 简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心在柏林,当时聚集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思想家,其中就有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从某种意义上说,施莱尔马赫思想最初就是在柏林浪漫派精神土壤中孕育而生。正是在柏林浪漫派深刻影响下,施莱尔马赫完成了早期精神成长和精神蜕变历程。如果说与柏林浪漫派相遇是初次邂逅,那么与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以下简称弗·施莱格尔)亲密交往则是施莱尔马赫真正加入柏林浪漫派圈子标志。如果说《独白》一书是对自己早期曾浸淫其中柏林浪漫派精神深刻回忆与深入反思,那么《论宗教》发表则标志着施莱尔马赫精神世界一次重大蜕变。

  • 标签: 浪漫主义 施莱尔马赫 柏林浪漫派 弗·施莱格尔
  • 简介: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说法,叫做“意识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方式呈现出来,这里“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是一般意识本身层次结构。

  • 标签: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努斯 逻各斯
  • 简介:<正>在我国现阶段,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物质文明建设改观,在家庭方面也发生着变化。(一)家庭结构有了新变化。主要表现在1.家庭规模缩少,户均人数减少。我国“六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五城市家庭研究”表明;京、津、沪、宁、蓉五大城市中4385户抽样调查,户均人数为4.08人;农村家庭规模也有缩小趋势,据四川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对2035户农民家庭调查,户均人数为4.52人,若从一个省来看,一九八四年贵州省共有596.1807万户,比一九八三年增长

  • 标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现阶段 物质文明建设 社会科学院 精神动力 集体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