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公平正义"已经成为人们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何为"公平正义"?如何实现"公平正义"?人们多以西方的学说作解。其实,中国的传统中以"公正"、"公道"、"公平"、"正义"等自有的话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关于"公平正义"的文化资源;我们在吸取关于"公平正义"现代文化成果的同时,有必要去发掘和研究中国自己的文化资源,这对于确立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和公正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平正义"课题组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的公正"的研讨会,从思想观念和政策操作两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公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刊谨将这次研讨会上几位学者的发言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公正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公平正义 社会科学理论
  • 简介:新时期以来,邓小平曾多次强调和重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种观点和决策邓小平不仅在重要会议上讲,同国内的领导同志多次讲,而且同外国首脑的会谈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情况时也反复论说过。不论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关键时刻邓小平总是重申“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一贯的坚定立场。以新

  • 标签: 邓小平 政治观念 国际局势 经济工作 中国 经济发展
  • 简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国家有超阶级性的一面。虽然列宁也有非政治国家的提法,但他的非政治国家与国家的超阶级性不是一回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后应实行更广泛的民主制度,以防止公仆蜕变为国家的主人;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说则对民主制度的制衡作用持否定态度,否认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继承性。列宁的国家过于强调国家的阶级性质,强调其暴力镇压作用,这是他过于突出人的阶级身份、忽视了人的阶级之外的身份的必然结果。

  • 标签: 政治国家 非政治国家 阶级 民主制度
  • 简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面向党员干部、学生和各行各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政治教育如何开展、开展什么和怎样开展的挑战,这就为邓小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契机;而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国际局势变幻中,邓小平更是明确指出对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应当在坚持对外开放和交流、吸收别国优秀文化资源和思想成果的同时,加以甄别和选择。邓小平始终高度重视政治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套富有时代性、科学性的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形势和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等内容。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政治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启示:中国共产党是开展政治教育的领导力量,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服从党的指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政治教育内容的前提,又是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想源泉;群众路线是一切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必须贯穿于政治教育始终。

  • 标签: 邓小平 政治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政治是人们关于人类政治生活根本的和整体的观点,它包括政治本质政治价值以及政策策略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人类政治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广泛性以及人们观察政治现象所各自持有的立场、观点、方法,决定了政治解释的千姿百态,其中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包括:一是把政治认为是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标签: 政治观 邓小平 政治现象 政治价值观 古代思想家 政治生活
  • 简介:邓小平政治能够'导致行动'的关键,是'立足社会多数'的思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邓小平政治从社会多数人的现实状况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和最新发展。立足社会多数是邓小平政治的科学前提:立足多数人的生产力水平,确立了初级阶段理论;适应多数人的生产力水平,作出了改革开放决策;提高多数人的生产力水平,创新了当代中国政治。立足社会多数是邓小平政治的民众基础:尊重多数人的选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务多数人的利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多数人的需求,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立足社会多数是邓小平政治的实践归宿:把握多数人的状况,根据实际制定政策;依靠多数人的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接受多数人的评判,确立科学价值标准。

  • 标签: 邓小平 政治观 立足社会多数 数量基础
  • 简介:毛泽东的党员党性是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扬弃。从来源上看,毛泽东博采众家,以古代、近代中国各种理想人格中的合理成分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源,吸收其精华于自己的党员党性中,使自己的党员党性具有了继承性和丰富性。从内容上看,毛泽东坚持批判改造和古为今用的方针,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进行了革命性的发展,超越了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个体自省与主观直觉等内容和方式,实现了党员党性的人民性、科学性和实践性。通过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断胜利,毛泽东最终实现了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

  • 标签: 毛泽东 党员党性观 理想人格 创造性转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为政治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宏大的理论视野。其基本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这一判断确定了政治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现人的利益并最终促进人的自由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以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并通过人的积极活动来实现。

  • 标签: 现实的人 政治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张新在《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继承毛泽东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一是创新地发展了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评价和历史定位的思想。首先,强调不能割断历史,必须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珍贵遗产。其次,深刻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指出必须进行具体分析。二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观 毛泽东 习近平 继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简介:传统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需要立足于唯物史观原理。传统价值的演进是价值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形成就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与中国传统价值相融合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理论之于实践的先在性”是当代传统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唯物史观原理。

  • 标签: 传统价值观 创造性转化 唯物史观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一直十分关注国家的政治利益问题。他认为,在冷战格局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争取与维护好国内各民族的安定团结局面,如何扩大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空间,如何妥善处理与保持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如何建立与巩固好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的新社会制度,都是事关新中国政治利益的既刻不容缓而又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不少争取和维护新中国政治利益的观点与主张,逐步形成为他的国家政治利益,并将其付诸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实践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天,对其展开研究和探讨,对于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奋斗目标颇有益处。

  • 标签: 毛泽东 国家政治利益观 实践途径
  • 简介:作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致力解决实践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因此,要正确领会邓小平的思想,就不能不对他的政治经济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 标签: 经济发展 政治经济 关系问题 中国改革 开放 国家
  • 简介: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家、理论家和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在探索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发展道路过程中,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甄别;在同反动势力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斗争中,既坚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同时又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社会文化改造的主张。重温恽代英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恽代英 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 简介:起源于宋代的“乡约”劝善到明代与“社仓”“社学”“社戏”“保甲”等社会教化、控制措施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仓养民、社学教化、乡约劝导、社戏感人和保甲惩戒相结合的“五维一体”国家核心价值认同路径,这条“养”“教”“劝”“感”“惩”相结合的价值认同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示着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所应予以高度重视的五个层面。

  • 标签: 乡约 价值认同 五维一体 路径
  • 简介:陈云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明方向、只唯实、抓基础、贵结合、重身教等特色上。陈云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们现在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陈云 思想政治教育观 特色
  • 简介:朱德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历史时期。在漫长的岁月里,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仅在军事领域,而且在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有着许多创新和辉煌的建树,特别是他关于思想政治建设和放眼世界的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朱德 思想政治建设 放眼世界 文化观
  • 简介:承传中华传统美德不是颂古非今,而是要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源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非割裂传统,而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现代性转化的价值导引。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丰富,立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层面阐释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契合,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期更好地承传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标签: 中华传统美德 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访谈嘉宾简介]陈来,男,1952年生,哲学博士,当代著名哲学史家,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2012年受聘中央文史馆馆员,荣获2015年度孔子文化奖。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冯友兰研究会会长,以及武汉大学、浙江

  • 标签: 中华优秀 价值观传承 优秀传统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放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予以考察,旨在从中获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历史体认,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的高度自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价值 精神生产力 合理性
  • 简介:2018年7月3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与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首届高层论坛在南京顺利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近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高层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