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1
/ 2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模式探究

朱海霞 吕静 于亚君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杨集乡凌花店小学 457500

摘要:“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是教育效果优化的有效途径,在高质量学校教育建设中明确家校社教育使命,推进制度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建设亦是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家校社”共育现状、家社资源共享、校社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分析了家校社育人现状。又分别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角度讨论在共育模式中的作用。探讨以学校为主导者,家庭为支持、监督及强化者,社会为开拓、补充及深化者的良好的家校社共育模式。

关键词:“双减”政策 家校社共育

“双减”意见发布以来,如何实现家校社共育,是学校、家长及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因此,助力“双减”教育效果优化,建立良好的家校社共育模式尤为重要。

党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减负问题早已深度关注,早在1993年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指示》中就曾指出,解决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综合治理。此后发布的多项减负政策、文件、指导意见均提及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以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然而,目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仍未达成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政策要求,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育人。

“双减”强调大力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及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协同育人,是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的有效抓手。目前,已有一些学校出现由家长代表和学校代表共同组建的“校务管理委员会”,遴选第三方的课程资源,通过期末学生、家长的满意度调查设立清退机制,确保第三方课程质量;也有部分学校践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理念,邀请科学家、公安干警以及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设课后服务课程门类百余种、各类社团两百余个。但以上共育模式并未得到全面应用,因而不能够满足当下“家校社”共育需求。

一、“家校社”共育现状

(1)家校教育沟通成效不理想

家校协同育人是现阶段“双减”政策下的重要举措,各地虽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家校协同教育发展依然不平衡,存在如家校协同意识不强、协同程度较低、协同平台不完善等问题。首先,由于家校协同意识淡薄,家校沟通还不能及时而有效的进行;老师和家长沟通仅停留在少量的自发沟通阶段。其次,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决策、治理等的途径受限。家长一般仅作为观众通过学校开放日、校园观摩等活动,被动的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及培养模式、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等相关信息。因此,目前家校沟通效果欠佳,无法真正构建家校共育体系。

(2)家社资源共享错位

家社协同育人指家庭教育联合社会(包含社区)的教育力量,使用各种公共教育资源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双减”政策落实目标的重要路径。然而,家社协同育人在实践中仍不完善。首先,社会公共教育资源总量丰富,但质量良莠不齐、教育功能不明确,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此外,家长缺乏利用社会公共教育资源意识,忽略一些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价值,造成优质公共教育资源闲置等现象,阻碍了高质量家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建立。

(3)校社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学校依靠社会各种资源,结合学校本身办学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目前,“三个课堂”“一师一优课”等优质教育资源已经取得了一定应用成效,但会因一些客观因素差异(如: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导致学校之间在运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差异较大。发达地区学校和社区所拥有质优量繁的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支撑学校未来发展,满足学生及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而欠发达地区学校及社区自身发展受限,学校资源、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及相互协调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得到保障,不能满足家长、社区与学生的教育需求。综上,优质国家公共教育资源落地成效差异大,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难以为继,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无法真正发挥实效。

二、家校社如何建立更好的共育模式

(1)明确并发挥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协调作用及带动作用

遵循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学校主动推进各方的育人实践,引领各方的育人实践方向,引导各方理解并践行该理念。学校要主动建构和谐的育人生态关系,主要为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他人等教育合作关系网,创造条件建立和谐的育人实践。学校还要发挥带动作用来激发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参与度,保持家校社三方对教育的全面参与、有效参与,进而做到协同推进、同向而行。

(2)明确并发挥家庭在协同育人中的监督作用、支持作用及强化作用

学校主导和引领作用,调动家庭的力量使之配合、支持和监督学校教育,进而强化教育的效果。家庭要能够从一般性的角度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并能够从个体化、个性化的角度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选项,使教育的效果彰显个性特质。

(3)明确并发挥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开拓作用、补充作用及深化作用

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体现是辅导机构的有偿性教育服务,大多数违背育人理念。社会排除辅导机构,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各方社会力量除了以一种制度环境积极作用于学校教育,还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等待引入教育。作为一种制度环境需要不断地推进制度正义。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需要在学校或家庭的积极作用下发挥教育的作用,使之开拓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视野,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学生全面发展”,补充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先天短板,推进深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模式的建立,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与带动作用,探讨以学校为主导者,家庭为支持、监督及强化者,社会为开拓、补充及深化者的良好的家校社共育模式。明确共育模式的目标立场,即需要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共识进行共育实践和共育实践保障的双向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并非是编制冰冷的途径,而是需要不断地融入人文和情感,尤其通过对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充分挖掘和整合,以彰显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本文系2023年范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项目《新时代家校社共育特色发展模式研究》(立项编号2023-JCJYKT-3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