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乙己谈鲁迅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从孔乙己谈鲁迅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唐玲菲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中学 312080

摘要: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十分经典,分析其中人物对于了解鲁迅先生作品深度含义有很大帮助。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要重视被分析人物本身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元素,还要重视侧面人物描写,也不能忽视对外部环境的描写,从综合角度形成对被分析人物的全面认知。本文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为例进行分析讲解。

关键词: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教学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革命家,他用文学的力量进行抗争,作品像锋利的刀一样,有力的扎在敌人心脏上。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发人深省的形象,无论是喋喋不休阿毛遇害过程的祥林嫂还是中年生疏的少年闰土,无一不是文学史上经典的人物形象。学生掌握鲁迅先生文学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作品中蕴含的深层内容,对鲁迅先生本人的形象理解也能更饱满立体,提升学生的文学分析素养。现阶段的初中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主要是描写少年生活经历的部分,集中在生活化人物形象描写上,批判性很深刻的作品不多,《孔乙己》一篇而已。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孔乙己为例谈谈如何进行鲁迅文学人物形象分析教学。

一、重视言行举止描写

对文学人物的分析把握最直接的就是从被分析人物入手。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更需要如此进行。鲁迅先在文学作品中的用语十分精炼,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那等描写都不仅仅是描写人物本身而已。在描写人物形象的同时,人物的语言动作乃至样貌都包含着鲁迅先生的文学深意在其中。因此,要想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重视被分析人物本身的语言动作与外貌等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解读,有利于学生对被分析人物形成直接印象。

例如,在《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中,引导学生对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分析。在孔乙己刚出场时是“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作者对孔乙己的外貌形态的描写中能够看到孔乙己自身的清高和现实的窘境,皱纹间时常有伤痕对应了下文中孔乙己挨打,后半句对长衫的描写更是写出了孔乙己生活的落魄不堪。从这一处外貌与形态的描述,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自认清高却在现实生活中备受打击的落魄文人形象。

二、重视侧面人物描写

侧面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从某一个方面为读者展示多角度的主要人物,分析其他人物对分析主要人物有很大帮助作用。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文章主要人物描写非常出彩。作品中出现一两次的哪怕是没有姓名的群众,也在鲁迅先生笔下活灵活现。这些人物在衬托主要人物上有很大作用。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重视描写侧面人物的语句,有利于学生在人物分析过程中形成对被分析人物的多种印象,丰富对被分析人物的理解,促使学生形成对被分析人物的立体感知。

例如,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其他人物主要包含三部分:其余喝酒顾客、掌柜的、“我”。其余喝酒人赤裸裸的揭穿孔乙己的伪装,指出孔乙己偷别人家东西的事实。本来严厉的掌柜,在孔乙己到来后也表现出了对“我”的很大放松。文中几次写到了人人们对孔乙己发出的笑声,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对笑声多次出现表示不理解“老师,你不是说这是鲁迅先生批判旧社会的一片文章吗?那笑声多次出现,这么欢乐还是悲剧吗?”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这些笑声的反复出现是着重强调了人们对孔乙己的取笑与嘲弄,将孔乙己视为人人可以贬低嘲弄的对象,突出了了旧社会中的悲剧人性。

三、重视外部环境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外部环境一般包括自然风景的描绘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两方面环境在作品中经常揭示人物变化发展原因或是固定事件的背景。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都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批判意味。因此,在分析鲁迅先生创造的文学人物形象过程中,重视环境描写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

例如,在《孔乙己》中,主要从社会环境描写中掌握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小小酒店铺就是当时社会的微缩景观,里面“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表明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多次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不管是普通偷盗还是被打断了腿都会笑,表示了社会环境的无情。掌柜记着孔乙己十九个钱的欠账,好几年没有擦,表明了社会环境的重视利益。学生通过对酒店铺社会环境的分析,能够对孔乙己一个读书人一步步发展到最后的结局有所感悟,明白人物形象发展变化的原因。

综上所述,分析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教师要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被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信息,建立起对被分析人物的初步印象;重视文章中其他人物的描写,丰富对被分析人物的认知理解;重视外部环境的描写,掌握人物形象发展变化的原因。学生通过多角度分析文本对本分析人物形成全面立体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露露.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刘文娅. 冷嘲与热讽——鲁迅与狄更斯小说讽刺风格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