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明朝中叶,开中制废弛之后,晋商被迫携巨资南下江淮,由单纯的"盐粮商"转化为多种经营的"百货商"。他们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利用北方熟悉的外贸渠道,开通了纵横万里的条条商路。他们从全国各地大量收购茶叶、丝绸、棉布、烟草、瓷器、铜器、铁器等货物,时称"集二十二省之奇货",远销蒙古、俄国等地。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他们逐步意识到商品质量的重要性,经营"奇货"既可节省运费又能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 标签: 品牌竞争 晋商 多种经营 国内市场 明朝中叶 竞争过程
  • 简介:山西并非产茶之乡,但明清以来,运销蒙俄的茶叶几乎由晋商垄断。几百年来,形成了一条由南到北经西伯利亚直达欧洲腹地的国际商路——以输出茶叶为主的茶叶之路。这条由晋商拓展出的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茶叶之路,成为其发财致富一个历久不涸的财源。

  • 标签: 成功之道 晋商 连载 西伯利亚 丝绸之路 发财致富
  • 简介:晋商能够雄霸天下有很多原因。本文从应对环境变化,创建票号,适时改变经商策略、经营方式,转变资本运作模式等五个方面论述晋商经营之道。

  • 标签: 晋商 经营 诚信
  • 简介:山西人经商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大批山西人走出家门,外出经商,正如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赞机务的张四维所称:“吾蒲介在河曲,土陋而民伙,田不能以丁授,缘而取给予商计,其挟轻资牵车牛走四方,则十室九空。”另有“晋省……民无恒业,多半携资外出,贸易营生”。“太原以南多服贾远方,或数年不归”。“晋省民人经营于四方者居多”。“查晋省人,多系外出贸易”等史料记载。正因于此,数百年来,形成了山西特有的商业性移民现象。

  • 标签: 大学士 出家 移民 明代 尚书 万历年间
  • 简介:关于走西口的“西口”流行于晋、蒙、陕、冀交界处的二人台剧种中,有一出最富有代表性的剧目就是“走西口”。该剧的剧情叙述了新婚不久的太春玉莲夫妻,迫于生计.丈夫不得不出口外谋生而忍痛别离的故事。剧中鄢依依恋眷的表演和撕心裂肺的唱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戏剧“走西口”外,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走西口也有相传。

  • 标签: 西口 晋商 日常生活
  • 简介:晋商俗称“山西帮”、“西商”、“山贾”,发迹于明代中叶,清代进入鼎盛时期。随票号、银号的诞生,晋商从商贸领域挺进到金融领域,山西票号也曾一度执全国金融界之牛耳。这种兴盛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之后逐步衰败,最终随票号的消亡退出了历史舞台。

  • 标签: 晋商 现代观念 山西票号 明代中叶 鼎盛时期 金融领域
  • 简介:19世纪70年代,山西、河南等地区的严重干旱持续数年,造成了惨重的灾荒,史称"丁戊奇荒"。本文从灾荒的严重性、清代赈灾机制演变、晋商捐赈及成效、赈灾活动中官商关系与弊端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勾勒晋商在"丁戊奇荒"中的社会角色与作为。

  • 标签: 丁戊奇荒 山西灾情 清廷态度 晋商捐赈
  • 简介:明清时期,晋商作为商帮中的奇葩谱写出一曲商业传奇,晋商会馆的兴盛就是其历史见证。晋商在全国各地建立众多会馆,比较有名的有苏州全晋会馆、聊城山陕会馆、开封山陕会馆、洛阳潞泽会馆、南阳山陕会馆、张掖山西会馆等。晋商会馆一般规模宏大,建筑考究,商业性质明显,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点。

  • 标签: 山陕会馆 明清时期 晋商 规约 商业性质 历史见证
  • 简介:清代汉口山陕会馆由于汉口特殊的商业地理位置体现了一些地域特色:依托票号实现了货物和资金的融通,依托会馆实现了晋商在汉口的城市聚集.商人以规约的形式,维护会馆内部的有序运行,同时在会馆进行商务、祭祀、戏曲和公益活动.汉口的晋商有着高度的默契和极强的群体凝聚力:太平天国时期会馆曾遇焚毁,同治九年,在山西票号领导下,商人一致同意“抽厘”,使新会馆成功落成.其间历经25年,体现了汉口晋商群体的协作精神,晋商在汉口山陕会馆的活动放大和突出了他们的商人品质,这也是晋商能在明清两代称雄国内数百年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汉口 晋商 山陕会馆 清代
  • 简介:包头回商与晋商,二者在生存环境、生存手段、经营原则等方面基本相似。但回商与晋商更多的是相异之处。回商由于信用生成时间较短,显然不利于代理人的培养,不能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激励体系的构建也遇到了困难,这些不利因素迫使回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在和平时期更多地采取股份制,在战乱时期更多地采取独资制,以小型、灵活的方式与晋商展开竞争,展现了回商群体在艰难环境中的灵活性、协调性,显示出回商强大的生存能力。

  • 标签: 回商 晋商 信用生成 商业资本 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