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江汉路是全国最长的步行街,是武汉市江岸区和江汉区的分界线.但在1861年后的很长一个时期,这里曾是华界与租界(也称华街与洋街)的分界线.步行街开街后的夜景,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商业兴旺,游人如织.可在当年,这里曾是一条让行人提心吊胆的街道!一首竹枝词随时提醒人们:"鸿沟界限任安排,划出华洋两便街,莫向雷池轻越步,须防巡捕捉官差."①在中国的土地上,居然有名为租界的"国中之国",这是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

  • 标签: 《汉口租界志》 地方志 袁继成 文献资料
  • 简介:我对我这个家族血统的怀疑,最早源起于一张老照片。这张清光绪三十三年汉口显真楼拍摄的全家福照片已经发黄,上面布满了如水渍般的氧化斑。照片上一共只有三个人,坐在正中的老者毫无疑问地是我的曾祖父乔守义,垂手伫立在他后面的两个年轻人,是我的祖父和祖母,据说那时他们刚刚新婚不久。照片上祖母的脸已经被氧化斑覆盖看不出面目了,但祖父和曾祖父的面目却清晰可见。我这个家族从我祖父以下直至子侄孙辈,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模子里捣出来的,清一色的尖嘴猴腮刀条马脸,而我曾祖父却天庭饱满,地角方圆,骨骼粗大,脑满肠肥。我正是从他们的脸型骨架上看

  • 标签: 曾祖父 氧化斑 十三年 汉口英租界 老照片 家族
  • 简介:30年代汉口商业发达,店铺林立,各行各业均有其巨擘.如金号之邹协和,正头号之谦祥益与怡和,海味号之王裕率,国药号之叶开泰与金同仁.茶叶庄则推四达瑞,大、小毛笔数邹紫光阁,至于酒楼餐馆,当以吟雪、蜀珍、味腴三家为最.30年代亦国难当头时代,日寇步步进逼,前方将士浴血奋战,而汉口旧法租界内外仍歌舞升平.当时小报上曾载有诗讽刺,诗曰:“升平歌舞仍如旧,破碎河山渐觉寒.汉口繁华何日了,灯红酒绿夜阑珊.”

  • 标签: 汉口市 30年代 沦陷时期 法租界 步步进逼 大酒楼
  • 简介:年过古稀的老“硚口”大概都会记得过去硚口地区有一个叫“青年会”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一个当时武汉人的娱乐场地.座落在西迄硚口中山大道顶端的硚口路,东至崇仁路中山大道北侧.南临中山大道,北靠铁路边的一片广场.北京的天桥,名扬天下,这片广场也可以算是汉口的“天桥”.

  • 标签: 天桥 汉口 西洋镜 青年会 劳动人民 武汉人
  • 简介:汉口长沙会馆(当地老人称之为湖南会馆),系当年湖南同乡在汉口集会或寄寓之处所.建于清道光(1821一1850年)年间,武汉解放前夕解体.许多社会名流及文人墨客曾为汉口长沙会馆题过楹联.其中最具影响的是:隔秋水一湖耳,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 标签: 汉口 解放前夕 左宗棠 后巷 黄鹤楼 传达室
  • 简介:汉口六渡桥地处全市中心,素来人烟稠密,日夜喧闹,1938年10月25日汉口沦陷,来不及疏散避难的市民,全被日本侵略军集中到所谓难民区去,六渡桥周围一带空无一人.沦陷后,河山变色,景象惨痛,汉口中山路(今中山大道)从阜昌街(今南京路)口起,一直到三民路口,其中包括江汉路、民生路,临街房屋全被日本侨民侵

  • 标签: 日本侵略军 渡桥 日侨 中山路 日本侵略者 汉口
  • 简介:汉口家里最先醒来的人总是婆婆,其次是父亲、母亲,最后是我。这天也不例外。不过,这次我不是被他们揪着耳朵拉起来的,也不是被他们的吵骂惊醒的。在我看来,醒来即意味着争吵,或者换个角度,是争吵让一天开始。不是婆婆和母亲对嚷,就是父亲跟母亲对骂,有时婆婆跟父亲也骂,但这种情况的确较少。总之,我一醒来就会听到吵闹,可以是为了任何一件事情。有时是互相指责对方起得晚。婆婆拖板车收完街上的垃圾回来,如果母亲仍躺在床上就会被咒"懒得屙血";

  • 标签: 黄鹤楼酒 高粱酒 黄桷兰 在门槛上 问过 天福
  • 简介:春心用心,推开春的窗门,风,轻轻吻了我,周身瞬间温和起来,此时的窗外,一丛南极红探头,深情地,望着我,我该回应点什么呢,只好伸开臂膀,还她一个,温情的拥抱,就这样,阳光,种在我心田,生长,蔓延.

  • 标签: 组诗 汉口
  • 简介:自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武汉建立了商人垄断公盐运销的“纲法”制度后,在武汉从事食盐交易活动的盐商们曾经历了“十里通津驻盐艘”的黄金时代.到抗战胜利后,改为自由经销,取消了凭票运盐的制度,运销业务才进入完全衰落的时期.1617年,明政府采用了盐法道袁应振的建议,建立了垄断食盐运销的“纲法”制度,使当时的武汉地区成为淮盐最大的集散地.淮南“纲盐”由长江船运至汉口停集,再分销至全省各州县和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各口岸.由于盐船都泊于汉正街附近的汉水一带,所以盐商们也就在汉正街附近觅屋居住,逐渐形成正式的街巷——淮盐巷.清代,淮盐运销办法是由官府发给“引凭”,每“引”可贩盐364斤.乾隆年间,户部规定湖北、湖南两省的淮盐都在汉口分销,故而汉口镇的“盐务一

  • 标签: 盐商 淮盐 汉口镇 1617年 武汉地区 汉正街
  • 简介:“国中之国”的租界形成于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物.是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大本营。日本在中国的租界虽然开辟较迟.位置偏僻。但是随着租界区域的扩张。汉口日租界成为日本侵入中国内地的重要基地。

  • 标签: 汉口日租界 中国 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后 殖民统治
  • 简介:揭开汉口起源之谜展示汉口兴衰之迹

  • 标签: 汉口
  • 简介:民国初期某日,汉口地产商刘歆生对黎元洪说:"都督创建了民国,我创建了汉口."虽然这话未免言过其实,但客观地讲,刘歆生这个农村放鸭娃出身的地产实业家,对汉口的建设与繁荣,可谓功莫大焉.

  • 标签: 汉口 民国初期 黎元洪 地产商 实业家 刘歆
  • 简介:宗关汉口宗关好像名头不响,尽管在那一带长大,当时浑然不知来历,当下漠然几近淡忘。过元旦时,探望步入86岁之年的老母亲,在她絮絮叨叨诉说往事时,记忆中的宗关一下被激活了。

  • 标签: 故事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我是一名生活在武汉市汉口常码头发展社区的居民,社区正大门面对的就是发展大道,这条大道每天来往的车流量非常大,可谓车轮滚滚,灰尘仆仆,但所属的硚口区城管局却严重不作为,我2005年搬家到此以后,从未看到城管局工作人员洒过水。近两年,随着各种基础建设增多,这里的尘土更多更浓了,居民出门买菜、上班等都得用围巾捂着头,不然回来就是一身灰,下雨天则是一身泥巴。

  • 标签: 仆仆汉口 灰尘仆仆
  • 简介:日寇占领武汉期间,汉口为其政治、军事、经济及特务中心,中山大道自六渡桥以下至旧法租界之两侧商店,多为日本侨民占据,经营各种商业.日本兵则在人行道上穿梭往来,趾高气扬.中国老百姓富有者则居住于旧法租界,贫穷者居住于汉正街一带之难民区,避免碰见日本兵.以免受气.

  • 标签: 汉口市 日本侨民 日本天皇 二十九军 热干面 少年儿童图书馆
  • 简介:汉口的观音阁,又称大观音阁,遗址在今中山大道与红燕巷相交的转角处.观音阁也是汉口的古老地名之一,今已不用.它是红燕巷的前身.现在的地名,一般有街、巷、里、路的后缀词,以前并非都是如此,有的老地名“就地取材”,借用具有知名度的庙宇名称来命名,除观音阁外,还有玉皇阁,老官庙(今利济路的中段与南段的前身)等等.

  • 标签: 观音 竹枝词 汉口市 辛卯年 文献价值 30年代
  • 简介:清康熙年间,汉口出现了一种由两淮盐商设立的专款“匣费”,主要用于逢迎官员。随着匣费逐渐增多,需要一种专门人员来管理匣费,这些人员多从商人中产生,所以被称为“匣商”。文章主要探析汉口匣商的性质、出现的时间、影响以及消失。通过对汉口匣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的了解两淮盐商这一群体。

  • 标签: 两淮盐场 匣费 匣商 发收
  • 简介:报关行是代货主报关,并收取一定手续费用的一种行业,它是随着海关的产生而产生的.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仅限于广州进行,并由政府指定商人开设公行代办征收各税.鸦片战争后,海关的税务、验估、稽查等要职都由外国人充任,中国海关大权旁落.一般的中国商人对报关手续的繁琐和海关文件、据证多是英文深感不便,海关方面则因客户日益增多,且对海关的各项要求不甚了解,因而在工作中增加很多麻烦,深感困扰,于是代货主报关的报关行应运而生.报关行的主要业务是代客报关、垫缴关税并代办运输,垫付运费等.报关行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普通型,即专营代办报关手续.第二种是由轮船公司兼营的,这种报关行代货主填写进出口单,代垫税银,货主将税银及水脚交给轮船局,领取提货单,在

  • 标签: 报关行 轮船公司 报关手续 汉口 中国商人 中国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