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茶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实行市场经济为中国茶叶生产增添了活力,活跃了市场.这个转轨过程是新旧经济体制交替的过程,也是摸索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市场的过程.

  • 标签: 中国茶叶 发展趋势 产销特点 市场经济规律 1995年 1994年
  • 简介:茶树器官的原始形态模式及其演化途径是研究茶树起源,分类的主要依据。以进化论的观点而言,生物世界是个永不停息的世界,一切有机体都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同时,这种运动,包含着有机体之间及其客观世界错综复杂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推动了物种的产生有机体内部构造的演化,使一些有用器官得到不断发展

  • 标签: 茶亚属 比数 生物世界 灌木型 大叶种 遗传特性
  • 简介:淳安县是浙江省的产茶大县。过去以生产炒青为主,1988年曾创下年产茶6000吨的记录。而后,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炒青等大宗茶市场萎缩,到1996年跌到了最低点,全县茶叶总产只有2577吨。自1997年实施茶叶产业化建设以来,全县茶叶产量基本持平,但产值却快速增长。2003年全县共生产各类茶叶3109.49吨,总产值实现21924.74万元,1997年相比,产值翻了近两番(见表1)。

  • 标签: 淳安县 浙江 茶业经济 产业化建设 现状 发展策略
  • 简介:茶叶,是海鸥农场三大主业(甘蔗、橡胶、茶叶)之一,一九八八年,我场的茶叶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场茶叶面积达到4184亩,比八七年2693亩提高了55.4%。投产茶园1943亩,总产干茶5320担,比八七年4240担增产25.5%,平均亩产干茶2.74担,比八七年亩产2.26担增产21.2%。新种茶园1517亩,平均成活率70.6%。回顾一年来,我们在茶叶生产上的做法和体会是:一、实行茶蔗配套,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 标签: 平均成活率 甘蔗叶 茶苗 鲜叶 植茶 八年
  • 简介:杭州市龙井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世界第一部茶书,唐·陆羽《茶经》载: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龙井茶始于宋朝,闻于元朝,扬于明朝,盛于清朝;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从平民百姓待客礼仪的家常

  • 标签: 龙井茶 品质特征 杭州市 人文自然环境 历史演变 茶文化
  • 简介:介绍了遂昌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建设取得的成绩和所做的主要工作,对今后无公害茶叶生产的提升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无公害 茶叶建设 实践 遂昌
  • 简介:通过在杀青工序前增加萎凋工序,可使叶子中的青腥气味减轻,直至消失并出现花香。萎凋使得叶内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茶汤的滋味和香气有明显的改进。试验还表明,不同萎凋处理方式对银杏叶茶品质的改进效果不同;不同采收季节其品质改进效果也不同。

  • 标签: 萎凋方式 银杏叶茶 品质改进 杀青 保健茶
  • 简介:通过对以云抗10号和云南大叶茶地方群体种鲜叶为原料,分季节加工成的名优红茶、绿茶、普洱茶的品质比较,初步得出云抗10号和云南大叶茶地方群体种在适制性上的差异,并总结出云抗10号和云南大叶茶在不同季节的适制性。

  • 标签: 茶树 品种 适制性 对比
  • 简介:在银杏叶茶初制加工过程中,干燥工艺对银杏叶茶香、味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两年对春嫩叶和秋成叶的试验比较,初步筛选出了最符合银杏叶茶加工特点的干燥工艺。

  • 标签: 银杏叶茶 品质形成 初制加工 干燥工艺
  • 简介:岭头单丛具有一般乌龙茶品种所没有的优势,其主要特点是:发芽特早、芽梢肥壮、生育期长、生长快、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风格突出.岭头单丛茶树良种在我省推广面积已有20万亩.但在品种利用中,以往着重于高产的一面,片面追求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品种优质性的发挥.如过量施用氮素化肥,忽视有机肥、加工机械用具不配套、制作技术掌握不当、粗制滥造等.致使岭头单丛茶生产总体效益下降.最近几年,饶平县为再创岭头单丛茶新优势,以提高单丛茶品质为主要目标,利用新的技术成果,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仅就栽培、加工品质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 标签: 岭头单丛茶 生产 加工 品质 鲜叶品质 施肥
  • 简介:通过短时间的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条件及包装材料对茶叶贮藏的影响。茶叶的考察指标为维生素C、茶多酚及色差和主要感官变化。结果表明,茶叶在环境湿度下冷藏就可以达到较高的贮藏要求,包装材料以玻璃瓶为宜。

  • 标签: 环境条件 茶叶 贮藏
  • 简介:对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各阶段所取茶样的水溶性色素(TF、TR、TB)、水浸出物、茶多酚、碳水化合物、粗纤维、果胶等因子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渥堆时间的延长,荼黄素(TF)、茶红素(TR)、茶多酚(TPS)、粗纤维含量减少,水浸出物、茶褐素(TB)、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增加。渥堆发酵对形成普洱茶甘、滑、醇、厚的品质特点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普洱茶 化学成分变化 品质形成 渥堆发酵
  • 简介:罗家庆先生在《陆羽小考》一文中说:“陆羽生不逢辰,首次北上投奔李齐物时,却碰到‘安史之乱’。流落浙西,幸逢皎然,为他引上研究茶事之路”。这是对陆羽生平事迹不甚了解所致。其实陆羽早在“安史之乱”前没有“流落浙西,幸逢皎然”的时候,就已经自学成才走研究茶事之路了。

  • 标签: 陆羽 生平 唐代 茶事研究 《茶经》
  • 简介: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本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9月份干旱第四轮茶产量的关系。定量地探讨第四轮茶产量当地降雨量和湿润度等的农业气候条件的基本关系;研究在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引起第四轮茶产量波动的气候原因,以及气象因子波动对第四轮茶生产影响程度。试图从农业气象的角度为合理评价广东第四轮茶的农业气候资源,采用高产稳产的栽培措施以及进行产量预测等提供依据。

  • 标签: 湿润度 四轮 产量预测 农业气候资源 农业生产影响 主要气候因子
  • 简介:对云南普洱茶加工过程总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茶叶中粗纤维、果胶物质的含量进行了分析,表明加工中粗纤维、全果胶含量降低,而总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水化果胶含量则上升。

  • 标签: 云南普洱茶 碳水化合物 品质 粗纤维 果胶物质
  • 简介:茶叶是上犹县的传统农业产业,上犹是全省重点产茶县之一。在我国加入WTO和全面实现奔小康的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茶叶产业化进程,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笔者就此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 标签: 上犹县 茶叶产业 比较优势 产业化 资源优势 发展策略
  • 简介:公元225年,三国时代诸葛亮(181~234)南征“七擒孟获”,距今(2005)已历1780周年。古南中地区之一的今之云南省,境内还生长着一批千年以上的古老大茶树,那里民间代代流传着孔明教民植茶、传播茶文化的口传历史。现撰此文以温故史纪闻。

  • 标签: 周年 大茶树 三国时代 生长 传播 云南
  • 简介:在举国茶坛纪念茶圣陆羽诞辰1270周年之际,我们二人自8月7日始至8月14日止,历时8天,考察了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四省市的杭州、苏州、无锡、上海、南昌五地,就茶文化产业在地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现状,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尽管无法深入详察,但已获得了一些直观印象和资料,仍给我们以极大鼓

  • 标签: 茶文化产业 产业结构 浙江 江苏 上海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