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房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阵发心房纤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80例无心房纤颤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十二连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结果观察组P波最大时限(122.63±12.67)ms,P波离散度(44.82±6.38)ms,均高于对照组的(108.42±7.28)ms、(36.44±4.13)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能够作为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依据,对早期阵发心房纤颤做出准确诊断,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 阵发性心房纤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阵发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选取接受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阵发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者117例,随访(24.6±2.91)个月,根据术后心房颤动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其术前临床资料,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17位患者完成术后随访,术后复发共43例(36.7%),组间比较显示体质量指数、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病程、左房内径、高密度脂蛋白、尿酸水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病程(P=0.000;OR:1.344;95%CI:1.164-1.552)、高密度脂蛋白(P=0.017;OR:0.060;95%CI:0.006-0.601)、尿酸(P=0.000;OR:1.009;95%CI:1.004-1.014)。结论心房颤动病程、高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是阵发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复发
  • 简介: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在阵发房颤复律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将40例阵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单用胺碘酮。B组18例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观察两组复律时间、胺碘酮累计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单用胺碘酮A组平均复律时间36.34±9.6天,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B组21.8±8.3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胺碘酮累计用量11.44±3.8g,B组8.64±4.1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转复房颤可缩短复律时间,减少用量及不良反应。

  • 标签: 胺碘酮 稳心颗粒 房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彩超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9月间收入并开展治疗的阵发房颤动患者42例、非阵发房颤动患者5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阵发房颤动患者记为A组,非阵发房颤动患者记为B组,使用心脏彩超(PAF)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同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A组患者联律间期平均值短于B组,P<0.05;A、B两组患者左心房平均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阵发房颤动患者的联律间期平均值与非阵发患者存在显著区别,其影响因素涵盖面较广,具有相关性。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脏彩超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阵发房颤动(PAf)与P波离散度(Pd)关系。探讨Pd对PM的预测价值及季节分布状况。方法观察分析52例PAf者最大P波间期(Pmax)、最小P波间期(Pmin)、Pd,并与无PAf的患者比较。结果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在性别、年龄、心率、病因构成上相似。但Pmax、PdA组明显高于B组(P〈0.001),而Pmax无显著差异。秋季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结论Pmax、Pd可作为预测PAf的参考指标。

  • 标签: P波离散度 阵发性心颤动 季节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高血压合并出现阵发房颤的患者临床心超检查的结果情况进行观察,并与单纯高血压的群体加以对比,分析有无明显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的患者中抽取35例设定观察组,选择同期同等例数的住院且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设定更为对照组,人数一样的情况下仅有疾病情况的差异。对心超检查结果之中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左室后壁(IVSd/LVPWa)和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峰值速度(E/A),着重观察,了解有无临床特点方面的区别之处。结果 结果对照发现,观察组患者的LAD和E/A比值明显增大(P<0.05),但LVEDd和IVSd/LVPWa比值则彼此高度接近(P>0.05),未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之处。结论 目前临床对于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的患者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其左心房内经显著增加,且E/A比值明显增大,是可以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发现的明显病理改变,与阵发房颤的发生呈现高度的关联性。

  • 标签: 高血压 阵发性房颤 临床表现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高血压合并出现阵发房颤的患者临床心超检查的结果情况进行观察,并与单纯高血压的群体加以对比,分析有无明显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的患者中抽取35例设定观察组,选择同期同等例数的住院且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设定更为对照组,人数一样的情况下仅有疾病情况的差异。对心超检查结果之中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左室后壁(IVSd/LVPWa)和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峰值速度(E/A),着重观察,了解有无临床特点方面的区别之处。结果 结果对照发现,观察组患者的LAD和E/A比值明显增大(P<0.05),但LVEDd和IVSd/LVPWa比值则彼此高度接近(P>0.05),未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之处。结论 目前临床对于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的患者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其左心房内经显著增加,且E/A比值明显增大,是可以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发现的明显病理改变,与阵发房颤的发生呈现高度的关联性。

  • 标签: 高血压 阵发性房颤 临床表现 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阵发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实施连续护理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阵发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58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各有29例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连续护理,对比分析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连续护理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心脏超声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动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2月收治在本院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动患者50例为观察组,单纯高血压患者50例为对照组,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并记录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左室后壁检测值对比无差异性,但观察组患者的左房内径、E/A结果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超声用于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动检查中,鉴别价值较高,同时可辅助评估病情程度。

  • 标签: [] 高血压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脏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稳心颗粒用于阵发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6月医院68例阵发房颤动的18~80岁患者,根据意愿分为实验组(稳心颗粒+西药治疗)33例及对照组(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片)35例,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心电图QTc时限、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大小、动态心电图房早负荷、用药不良反应、心房颤动复发、心力衰竭、卒中、死亡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缩小,动态心电图房早负荷减小,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且相比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缩小,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治疗后心房颤动复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0),其他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PAF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安全性高。

  • 标签: 稳心颗粒 西药治疗 阵发性心房颤动
  • 简介:目的观察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治疗老年阵发房颤动的疗效.方法82例年龄85岁及以上高龄的阵发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9例)、普罗帕酮组(21例)和索他洛尔(22例)组,分别选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进行复律治疗.结果3组患者服药后48h内有效率分别为96%、35%、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有效率分别为86%、25%、1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1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胺碘酮严重不良反应多见.结论3种药物中胺碘酮治疗高龄患者阵发房颤动的疗效最佳,但不良反应明显,其他两种药物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 标签: 心房颤动 普罗帕酮 胺碘酮 索他洛尔
  • 简介:目的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阵发心房纤颤(PAF)的触发方式、发生部位和发生频率,以了解阵发房颤自行发作的机理.方法对31例自行发生PAF的病人采用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系统进行监测,并对记录到的287次PAF的触发方式、房性早搏的发生部位、频率和心率进行分析.结果264次PAF发作(92%)是由房性早搏触发,20次PAF发作(7%)是由典型心房扑动进展形成,3次PAF发作(1%)由房性心动过速转变形成.根据12导联心电图标准,触发PAF的房性早搏中有217次(82%)起源于左房,5次(2%)起源于右房,42次(16%)起源部位不明确.在22例(71%)反复PAF发作的病人中,有15例病人是由同一形态的房性早搏触发.在PAF发作前120s和前30s期间内,房性早搏发生频率由0.8次/min分别增加到4.0次/分和6.1次/min(P=0.029和P=0.016).有224次PAF(78%)是在正常窦性频率(60~100次/min)下发生的.结论大多数PAF自行发作是在正常窦性频率下,由起源于左房并且发生频率增加的房性早搏所触发.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房颤动 触发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光感应压力监测导管损伤指数(LSI)在阵发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指导意义。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首次同意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房颤患者42例(男29例),年龄(63.1±6.5)岁,应用光感应压力监测导管在LSI指导下行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术,观察导管消融贴靠压力(CF)、LSI与8个月随访成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肺静脉隔离时,大部分消融位点均达到前壁LSI为5.0,后壁LSI为4.5,平均CF>10 g;②84个肺静脉隔离中,单圈隔离率为84.5%(71/84),非单圈隔离率为15.5%(13/84),整体手术即时成功率为100%;总肺静脉隔离时间为(42.5±13.7)min,左侧肺静脉隔离时间为(19.7±5.2)min,右侧肺静脉隔离时间为(22.6±6.8)min;有3例发生一过性窦性停搏;③非单圈隔离漏点与单圈隔离对应位点LSI相近(4.7±0.4对4.6±0.9,P>0.05),非单圈隔离漏点位点CF均明显低于单圈隔离对应位点[(8.9±1.6)g对(12.5±1.4)g,P<0.05];④8个月随访观察后,总累积成功率为88.1%(37/42),单圈隔离患者累积成功率高于非单圈隔离患者[93.9%(31/33)对66.7%(6/9),P=0.018];⑤房颤复发患者隔离圈漏点位点平均CF为(9.6±0.8)g。结论LSI在房颤导管消融中对透壁性和连续性的指导安全有效,CF<10.0 g时能出现漏点,无法单圈隔离,而单圈隔离较非单圈隔离的远期效果更好。

  • 标签: 心房颤动 肺静脉隔离 导管消融 损伤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胸闷、胸痛为主要表现的阵发房颤患者临床、生化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脉狭窄以胸闷、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共75例,其中合并房颤者15例为病例组,不合并房颤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间一般情况、生化、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在年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肌钙蛋白I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阵发房颤往往伴随凝血标志物异常及心肌受损,提示我们对阵发房颤患者要重视。

  • 标签: 阵发性房颤 凝血标志物 肌钙蛋白 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112例动态心电图阵发房颤动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不同年龄段的PAF患者的心房颤动规律。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12例PAF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将其分为三组,其中青年组患者20例,中年组患者40例,老年组患者52例,对全部患者进行心电记录,并对不同时间段内的心房颤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老年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两组患者,且不同时间段内,三组患者的PAF发生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三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PAF疾病的发作和年龄以及时间等都具有较大的关系,为了更好的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日常治疗中需要患者随身佩戴心电记录盒,这样能够实现对患者的心房颤动情况的实时了解,防止患者病情发作导致严重的后果。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动态心电图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阵发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阵发房颤动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阿托伐他汀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日1次,每次20毫克;对照组只用常规治疗,18个月后判定两组患者房颤再发率及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房颤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阵发房颤的治疗,能够降低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心房颤动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