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研究采用心脏超声检查出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在 2018 年 6 月至 12 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 45 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一时期来就诊的 45 例普通高血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心脏超声检查,然后对比两组患者心脏超声的临床特点。结果: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的 LAD (左房内径)、 E/A (舒张末期心房收缩峰值速度与二尖瓣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峰值速度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的 LVEDd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IVSd/IVPWa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的比值)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患者要比普通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变大、 E/A 比值升高,说明血压的升高会对患者的心脏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标签: 高血压 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 心脏超声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超声检查诊断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动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动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择取同期在我院进行收治的高血压患者54例作为参照组的研究对象。对两组研究对象均给予心脏超声检查,就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从室间隔/左室后壁、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上比较,观察组与参照组无差异(P>0.05)。从左心房内径、E/A比值上比较,观察组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动患者运用心脏超声检查时,能够对其心脏形态结构以及相关生理变化进行准确观察,及时辨别疾病特点,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脏超声检查 诊断 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特征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超声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样本区间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将我院单纯高血压患者 42例纳入对照组,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动患者 42例纳入研究组,两组均接受心脏超声检查,对比两组心脏超声检查指标。结果:研究组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研究组 LAD、 E/A值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 P<0.05); LVEDD、 IVSd/LVPWa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动患者应用心脏超声检查,可有效反映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从而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 标签: 高血压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脏超声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房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 2019 年 3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阵发房颤动患者 140 例,将其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70 例患者。所有患者的治疗均使用胺碘酮进行,且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门冬氨酸钾镁给予治疗。在治疗后进行 6 个月 -12 个月的随访,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 结果: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 6-12 个月的随访,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房发病次数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降低显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窦性心率维持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 2 例严重窦性过缓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86% ,对照组则有 4 例患者存在严重窦性过缓症状,即不良反应出现率为 5.71% ,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结论: 对于阵发房颤患者选择使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给予治疗,可获得显著治疗效果,明显减少患者出现房颤次数,加强患者生活质量,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连续护理在阵发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所选对象共计72例,均抽取自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房颤患者,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36例接受常规护理,并命名为对照组,其余36例接受连续护理,并命名为实验组,分析这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从护理前的焦虑、抑郁评分上看,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连续护理 阵发性房颤 射频消融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射频消融与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首次行射频消融或冷冻球囊消融的阵发房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和手术器械分为普通导管组(A组)、压力感知导管组(B组)、一代冷冻球囊组(C组)和二代冷冻球囊组(D组)。观察各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1年房颤复发情况。结果共有582例患者完成术后1年随访。4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63.6±49.3) min、(142.4±40.5) min、(136.6±30.4) min和(114.6±24.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组患者的术中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22.2±8.4) min、(13.6±8.7) min、(31.5±7.3) min和(26.5±8.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并发症方面,行冷冻球囊消融的C组和D组的膈神经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行射频消融的A组和B组(P<0.05),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和D组患者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分别为23.8%、15.4%、15.1%、11.6%,其中B组和D组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阵发房颤患者,使用二代冷冻球囊及压力导管射频消融的疗效均优于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无论是射频消融还是冷冻球囊消融,手术均是安全的。膈神经麻痹是冷冻球囊消融需要特殊注意的一个并发症。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冷冻球囊消融
  • 简介:摘要射频消融是阵发房颤动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术后可引起消化道损伤,多数损伤可在10 d内自愈,但部分较深损伤难以愈合,严重者可形成心房食管瘘,威胁生命,而食管溃疡被认为可能是导致心房食管瘘的最初损伤,但由于其发生率较低,治疗经验少。本文报道1例阵发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食管溃疡并穿孔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最终痊愈,为临床此类患者的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心房食管瘘
  • 简介:摘要本文评述了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非阵发房颤动在消融策略、消融难点、标测系统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介绍国内使用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导管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房颤动(PAF)患者左心房功能联合B型脑钠肽(BNP)预测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CPVA)后复发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拟行第一次CPVA术的PAF患者201例。CPVA术前测定患者血液BNP水平;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获取左心房时间-容积曲线;根据术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结果,将PAF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和复发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PVA术后PA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获得的独立危险因素行预测PAF复发的ROC曲线,比较不同指标的效能。结果201例PAF患者完成CPVA术,随访中36例(17.9%)复发,复发组BNP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2组间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左心房最小容积指数(LAVI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膨胀指数(EI)、舒张期射血指数(DEI)、被动射血指数(PEI)、主动射血指数(AE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BNP、DEI及PAF病史是P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DEI及联合指标(DEI+BNP)预测CPVA术后复发的效能均优于LAVImin(AUC:0.881 vs 0.686、0.901 vs 0.686,均P<0.05);联合诊断的特异性优于DEI及BNP(89.7% vs 79.4%、89.7% vs 72.7%,均P<0.05)。结论CPVA术治疗的PAF患者中,左心房存储功能受损及BNP增高均是CPVA术后P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联合可提高预测复发的特异度。

  • 标签: 心房颤动 B型脑钠肽 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 复发 超声心动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对老年患者阵发房颤动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诊治的疑似阵发房颤动老年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诊断老年阵发房颤动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动态心电图对老年患者阵发房颤动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53%、88.89%、96.67%;心脏彩超对老年患者阵发房颤动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36%、66.67%、88.89%;联合检测对老年患者阵发房颤动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98.77%、100.00%、98.89%;虽然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其他两种方法,但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与心脏彩超在诊断老年患者阵发房颤动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联合使用诊断效果更佳。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脏彩超 老年人 阵发性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及华法林治疗阵发房颤 (PAF)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和预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我部与烟台 970医院老年病科 2017年 10月至 2018年 9月收治的 PAF患者 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8例。两组患者均予盐酸胺碘酮片及华法林钠片口服,观察组患者加服瑞舒伐他汀钙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5. 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9. 17%(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均显著缩小,血清 N-端脑钠肽前体 (NT- proBNP)、 C反应蛋白 (CR P)水平均显著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及华法林治疗 PAF,可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复发率。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联合胺碘酮 华法林 治疗 阵发性房颤 临床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6月 -2019年 4月间收治的阵发房颤动患者 66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平均分组,其中一组为实施胺碘酮进行治疗的参照组,另一组为实施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进行治疗的实验组,两组各有患者 33例,分析这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从治疗有效率上比较,两组对比结果显示( p<0.05),差异显著;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对比,两组的统计学结果为( p<0.05),差异显著。结论 在阵发房颤动的治疗中采取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胺碘酮 门冬氨酸钾镁 联合 阵发性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枢性阵发位置性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探讨CPPV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C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14、7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震特征、伴随的其他中枢眼动异常、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头部相对于重力变化时均表现出短暂的眩晕和诱发的眼震,但眼震的特点不符合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眼震的典型特征。3例患者行复位治疗均无效,并且都伴有视眼动系统异常的体征或其他中枢系统症状。MRI、PET-CT、血生化结果证实了病因分别为慢性出血、炎症和副肿瘤小脑变性。3例患者虽病因不同但病变部位均涉及中枢速度存储机制(velocity storage mechanism,VSM)。结论VSM破坏,导致反馈性旋转信号修正通路受损,头位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呈现CPPV的临床表现。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眼震电图描记术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波指数与阵发房颤动(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临床资料完整的阵发房颤患者141例,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对照组(无脑梗死)55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组37例、合并急性脑梗死组49例,急性脑梗死组中有41例患者在急性脑梗死前有心电图记录。比较阵发房颤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前后P波时限、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及P波电轴差异及3组间P波时限、PTFV1及P波电轴差异。结果阵发房颤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P波时限较急性脑梗死前显著延长[(122.80±12.40) ms对(109.53±12.32) ms,P<0.001]。P波时限延长为阵发房颤合并腔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0,95%CI 1.039~1.142,P<0.001);P波时限延长为阵发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9,95%CI 1.066~1.196,P<0.001);PTFV1为阵发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0,95%CI 1.042~1.140,P<0.001)。P波时限以112.0 ms为截断点预测阵发房颤合并腔梗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2,敏感性为80.8%,特异性为57.9%;P波时限以118.5 ms为截断点预测阵发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AUC为0.852,敏感性为81.6%,特异性为81.8%;PTFV1以40.55 mm·ms为截断点预测阵发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的AUC为0.833,敏感性为81.6%,特异性为71.5%。结论窦性心律P波增宽提示阵发房颤患者可能容易并发腔梗和急性脑梗死,PTFV1值增大提示阵发房颤患者可能容易并发急性脑梗死。

  • 标签: 心房颤动 缺血性脑卒中 P波时限 P波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阵发房颤动予以动态心电图结合心脏彩超进行检测的准确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老年阵发房颤动患者,入院时间段在2017年10月~2020年9月,共480例,将其随机编号分组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40例,并选择同期的50例非阵发房颤动患者作为参照组。对照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研究组、参照组均采用动态心电图结合心脏彩超进行检测。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检测准确性,以及参照组与研究组的相关指标。结果 研究组检测的检测准确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参照组与研究组的24h房性期前收缩平均次数、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目前多使用手法复位治疗,但复位后存在残余症状或疾病反复发作等现象为患者造成极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仍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很多临床研究显示针刺、艾灸、穴位敷贴等疗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本病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归纳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旨在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眩晕 针灸疗法 综述
  • 简介:摘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类型,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心动过速时可能出现房室分离的情况。AVNRT患者心动过速时更常见的是心室侧出现传导阻滞,而心动过速时心房侧传导阻滞罕见。本文旨在报道AVNRT合并室房2∶1逆传1例。

  • 标签: 心动过速,室上性 射频消融 室房2∶1逆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相关急救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小儿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身体不适发生情况以及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身体不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实施针对性急救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提升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降低了身体不适发生率,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较高。

  • 标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急诊救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急诊科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接受胺碘酮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疗效、转复时间及临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水平,均大幅低于治疗前,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转复时间为(25.21±6.35)min,对照组患者的转复时间为(12.84±2.41)min,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88.57%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患者的91.43%略高,两组间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71%,大幅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86%(P<0.05)。结论:在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急诊救治中,采取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均能有效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普罗帕酮的优势在于转复时间较短,而胺碘酮的优势在于临床不良反应更少。

  • 标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疗效 普罗帕酮 安全性 胺碘酮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采取大样本随机研究,通过不同药物 对该复合性病变的不同治疗方案,深入探讨上述复全性疾病的优化合理用药。本实验通过不同药物对该复合性病变的不同治疗方案,对同时并存房颤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测,并制定优化合理治疗,最大限度延缓患者靶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减少住院次数。方法:选选取于本院治疗的 2018年 05月至 2020年 05月检测且确诊为阵发房颤动合并高血压患者的 68名患者为本实验对象, 68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以苯磺酸氨氯地平为基础的对照组 (A 组, 5mg/d)和以氯沙坦为基础的治疗组 (B 组, 50mg/d)。结果:实验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房颤动发作情况比较所得观察组的再发作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且统计学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 P<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前后的左室内径比较所得观察组的左室内径在治疗后明显小于对照组的且统计学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 P< 0.01)且观察组的左室内径在治疗后明显缩小 ( 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氯沙坦治疗阵发房颤动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能有效预防心房再颤动。

  • 标签: 高血压联合阵发性心房颤动 瑞舒伐他汀联合氯沙坦治疗 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