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选取了冯内古特不同创作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小说《猫的摇篮》(1963)、《五号屠场》(1969)和《囚鸟》(1979),分析了作家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现冯内古特对基督教体系和基督教思想的态度迥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恰恰体现了冯内古特独特的人道主义宗教

  • 标签: 冯内古特 《猫的摇篮》 《五号屠场》《囚鸟》 宗教
  • 简介:生命作为人的客观存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思考和关注的对象,并且是传统文学和西方哲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但不同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语境却赋予了生命迥异的内涵,宗教存在主义思想则更注重揭示生命的过程和本质。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宗教存在主义视角下对生命、存在与界限等问题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索。本文以托氏作品中对生命描写为基本线索,探讨作家的存在主义意识、人道主义思想以及生命的内在涵义。

  • 标签: 托尔斯泰 宗教存在主义 生命
  • 简介:本文寻绎了福楼拜影响乔伊斯写作的踪迹,主要围绕艺术、视觉空间和意象的构造三个方面展开。通过比较可以明辨出,乔伊斯虽对前辈大师福楼拜的艺术言论和他的文学文本博约取,却以强势写作的姿态把本已精当、筒切的原型创造性地移植到新的语境中,呈现了夺胎换骨、金身重塑的艺术表现力。

  • 标签: 福楼拜 乔伊斯 艺术观 视觉空间 意象
  • 简介:本文以《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为起点,解读著名政治作家奥威尔有关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社会角色等基本的政治观点,结合奥威尔的出身和教育背景,分析他政治观点的形成以及这些观点对他的其他作品的影响。

  • 标签: 背景 社会主义 知识分子 工人阶级
  • 简介:在16、17世纪的英格兰甚至整个欧洲,占星学是大众普遍接受的知识理论体系,在很多作品中都涉及到天体、星辰的比喻和占星学的相关知识。但是随着某些天文现象(如新星的出现、彗星、流星雨等)的突然出现,其发展出现了巨大转折,古代占星学逐渐没落,而现代天文学则慢慢发展起来。本文拟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例,分析其中的天体星辰表达,指明莎士比亚对占星学的怀疑态度以及对新科学——天文学转向——的支持。

  • 标签: 占星学 天文学 莎士比亚
  • 简介:<正>文明,既是一个现实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个历史范畴既有不同的时代内容,也有历时的过程性,但不管是从内容看,还是从过程看,文明总伴随着对自身的否定与重建,伴随着对历史社会内容的斗争与融合。它充满辉煌,也充满血与火。今天如此,明天如此,昨天更如此。通过神话可以看出,在古希腊人那里,自由伴随着责任,主体融合着实体,个人与社会的文明实现,尽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之中。

  • 标签: 希腊神话 黑格尔 普罗米修斯 安提戈涅 古希腊人 命运观
  • 简介:在《奇思妙想》中,约翰·巴思对当代文学的主题关注至少包括三层含义:首先,他将当代文学主题植入文化史语境中来考察,通过指涉多个文学人物来表达对现代主义鼎盛期的看法,并演示了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当代文学的状况.其次,他在虚构关于奖项的镜像模仿中表达了他对文学奖项所持的悲观态度.再次,他用戏仿和自我戏仿来评价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评论界对小说的各种评论以及巴思本人的文学理论,进一步论证小说是一部当代文学状况的批评,巴思的当代文学在文本中清晰可见.

  • 标签: 《奇思妙想》 约翰·巴思 当代文学观 文学奖项
  • 简介:游记文学在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化中曾享有唯我独尊的特权地位,其流行程度超过了其他任何形式的文体,并且与当时的民族文学和民族身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于表达事实和虚构的位置感的需要,多数浪漫主义游记文学都包含获得历史可靠性的强烈愿望。在坚持游记文学真实性的同时,浪漫主义作家从不掩饰对其他游记作品和史料的借鉴、吸收和引用。本文以浪漫主义核心游记文学史观为切入点,以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三章被控剽窃的事实为依据,着重讨论浪漫主义关于“文学式借用”与“有罪式剽窃”观念的形成,以及拜伦剽窃案的文学影响和对后世创作的意义。

  • 标签: 浪漫主义游记文学 拜伦 剽窃 影响
  • 简介:雌雄同体(androgyny)这个文学构想是伍尔夫研究,尤其是《一间自己的房间》研究中经常被提及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从三方面讨论柯勒律治对伍尔夫雌雄同体观点的重要影响,指出伍尔夫在对雌雄同体的界定上很大程度受到了柯勒律治的影响,阐释柯勒律治与伍尔夫雌雄同体的基础都是性别与灵魂之间的对应性,但伍尔夫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使其丰富和发展了柯勒律治的雌雄同体,梳理了出现在柯勒律治与伍尔夫作品中具有雌雄同体特质的典范作家,指出伍尔夫在此点上与柯勒律治观点的相似性。

  • 标签: 柯勒律治 伍尔夫 雌雄同体
  • 简介:爱默生和梭罗所奉行的超验主义自然无法完全解释艾米莉·狄金森内心深处对"自然之谜"的疑惑,因她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中进行了极富独创精神的"再定义":"自然"等同于"知识",为直觉或"超灵"难以洞悉;"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对人的基本利益漠不关心,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无法打破.因为不能体悟"自然"的本质,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逐渐加深,也构成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冷静的质疑.狄金森和爱默生都相信读者应该经由个人的实践去感受和解读"自然之谜",而两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狄金森最终确定该命题无解.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超验主义 自然观 再定义
  • 简介: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宗教文艺徐雪梅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其文学创作极为丰厚。虽然他不是理论家,也没有对自己的文艺观点进行过系统的阐述,但他却对与创作直接有关的艺术理论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这些观点都散见于他的作品、文章、...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道主义宗教 《卡拉马佐夫兄弟》 文学创作 人性恶 俄罗斯
  • 简介:体现了但丁的宗教哲学.从本体论看,它与基督教神学是一致的,即一元论的上帝.但从认识论看,它抛弃了基督教原罪中的"罪",而更强调恶,强调恶的主观性、个人性.但丁接受了基督教的末世论及灵魂不灭的学说,但却更强调人的个体人格及主体性.尽管他是在宗教意义上强调主体性与自由意志,但上帝再也不是宇宙的终极本源,而是道德与信仰的最高存在和人的精神之源.

  • 标签: 基督教 宗教哲学 灵魂不灭 末世论 上帝 存在
  • 简介:研究一个民族的生死为何,对观察其社会思想与精神层次有着重大意义。阿拉伯民族蒙昧时代的文学作品,也时常流露出对死亡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看法,这可以作为当时阿拉伯民族思维的一个折影,虽然历史上这个民族当时还没有将生死作为哲学问题而系统考虑。

  • 标签: 蒙昧时代 悬诗 生死观
  • 简介:平安中期,陷于现实政治、理想追求与佛教信仰矛盾深渊中的代表性文人群,把源于白居易的狂言绮语作为重要的思想思潮与文学思潮引入日本,从而使佛教信仰与文学追求统一起来,增强了对文学的信心与勇气,使创作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平安中晚期、镰仓时期和南北朝·室町时期,狂言绮语作为日本重要的文艺思潮,几乎在所有文艺领域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其本身也逐渐从二元论发展到一元论,甚至成为庶民教化的媒介,最后融入整个文艺之中.

  • 标签: 白居易 日本文学史 狂言 佛教信仰 现实政治 理想追求
  • 简介:《麦克白》的悲剧感看似有悖常情,不过我们怜悯的对象并不是作为“恶人”的麦克白,而是他所代表的挣脱了宗教、传统和道德束缚后,陡然迷失在高度张扬的自我之中的人性。这种迷失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信仰危机。

  • 标签: 《麦克白》 同情 基督教宇宙观 人文主义
  • 简介:在马拉美不多的文学创作中,三部戏剧作品《希罗底》、《牧神》与《依纪杜尔》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马拉美戏剧创作的生命力在于他真诚地吸收了20世纪之前、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经典的戏剧创作—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又以自己的诗学为出发点,揉以形而上美学的思考,划出了一道以时代为背景、又超出时代维度的流星轨迹。这可以说是其戏剧观之现代性的一个体现。

  • 标签: 马拉美 戏剧 诗学 莎士比亚 张力
  • 简介:美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是西方20世纪中后期的一位集大成式的人物。中外学界只注意到了他早期的现象学文学和中期的解构主义文学,很少论及他后期的言语行为理论文学。本文集中分析考察了他后期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本质、结构和批评,并阐述了其理论贡献,填补了国内外米勒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空白点。

  • 标签: 希利斯·米勒 隐喻性 修辞性 阅读的伦理学
  • 简介:弗罗斯特是一个正统基督徒但他自己又说他的宗教情怀不正统,正统与非正统矛盾统一于诗人的思想与情感深处:矛盾于如何看待上帝,统一于对基督教义包括对上帝的理性认知。弗罗斯特的宗教是面向现实人生的宗教。弗罗斯特的眼光不投向天国,而投向现实人生。人应该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应该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上帝身上,不应该奢望上帝在人间实施公正与仁慈。弗罗斯特面向现实人生的宗教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反对基督教,他反对的是不分是非、不辨善恶、盲目、迷信地进行偶像崇拜,反对不关注现实人生而关注虚无缥缈的天国。这其实是对宗教意义真正的了解和认知。

  • 标签: 弗罗斯特 宗教观 现实人生
  • 简介:象任何领域个别而又伟大的人物一样,普希金善于对历史、对古代文化进行饱含哲理的思考。他把握历史的立足点是现在,因此,他没有沉迷在史料的海洋中津津乐道于考证,而是总能跃出历史的事象,将过去贯通于现在,用历史解决当代的问题,进而找到对未来的决断,对未来的责...

  • 标签: 普希金 历史主义 俄国历史 俄国文化 达吉雅娜 《叶甫盖尼·奥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