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旨在研究艺术设计院校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思路,探索建立有利于交叉学科与新学科培育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机制,使之在学科交叉与新学科领域产生高水平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造就复合型的艺术创新人才。

  • 标签: 学科交叉融合 新学科培育
  • 简介:<正>在对台湾地区当代文学的研究中,人们对其所呈现的“中国情结”予以了必要的关注。但同时,一般人着意的,往往停留在“血浓于水”之类的情感与文词上,而忽略对其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及其在台湾的本土新质的探讨。这种“原型”与“新质”的关联,在文学层面上,若以知识命题论之,即

  • 标签: 当代文学 文学母题 中国传统文化 台湾地区 原型 中国情结
  • 简介:中西方军事文学有着鲜明的区别。在西方军事文学作品中,无不贯穿着一条冲突以及冲突的必然性合理性的思想轨迹。但中国军事文学则不然,这是因为,在中国军事文学作品中,道德伦理及价值观规定在作品的整体中,作品表现的“冲突”被千篇一律地道德化、伦理化,从而把强烈的“冲突”挤出了军事文学的地盘。新时期以来的军事文学中的英雄们,较之以前的“英雄”有了巨大的改变。

  • 标签: 军事文学 英雄主义 冲突 强化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但总体看来,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放和现身的“他者”,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 标签: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他者
  • 简介:图像时代中的图像以数量上的优势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得图像逐步成为最重要的文化形态。在图像时代的文化语境中,受到后现代文化思潮、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介以及消费社会生产模式等影响,文学的审美空间得以重建,在文学审美空间的形态、层次、心理距离和体验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转变。文学审美空间的这种转变对审美价值的多样性和认知世界的方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图像时代 文学 审美空间
  • 简介:建安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转关时期,然而其代表并非曹丕《典论·论文》,而是长期以来为人所忽视的杨修。杨修基于才学观念的发展,一反曹丕延续汉代旧说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文学价值崭新而系统的见解,充分体现了人的自觉和文之自觉,不仅发聩当时,同时又开启后世数百年文学精神,实乃“文学自觉”精神的首倡者和建安文学价值观的真正代表。

  • 标签: 建安 文学 价值观
  • 简介:简单地把“小女人散文”的走俏窜红看成是市场经济怂恿下的专栏写作泛滥的精神泡沫,不仅容易忽视这一散文现象的文化价值,更有可能从我们的不屑一顾之下滑过去的是这道跳跳溅溅有意惹你青睐的散文活水中所孕含的对于文学发展的启示作用。“小女人散文”得以兴盛,的确是文化产品商品化、大众文化模式化生产的产物,它体现了市场行为在文化领域里的渗透。这一事实本身便构成一种反映时代和生活嬗变迁延的文化现象。正如人们已认识到的,小女人散文“透露出都市新文明、新的生活的先声”,“它也是都市文化女性化的一个象征”(陈娟),“小女人反映了大时代、大文化”(陈虹),“小女子文学

  • 标签: 文学散文 小品文 文学发展 文化现象 文化价值 大众文化
  • 简介: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综合的艺术形式。歌剧发源于古代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剧中人物对白逐渐改变为演唱,文学比重减少,音乐比重增加,于是,戏剧就变成了歌剧。在古希腊时代,希腊人就已经利用音乐来帮助表现诗歌的内容。如索福克勒斯的诗篇在朗诵时,

  • 标签: 艺术形式 《茶花女》 古希腊时代 剧中人物 威尔弟 索福克勒斯
  • 简介:戏剧与诗歌、小说等文体一样,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种文体的重要性在某些文化或某些时代,如希腊文化中的悲剧、元代的杂剧,甚至超过其它文体。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与戏剧正如小说与长篇小说的关系一样,是整体与分支的关系,对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完全是一个假命题。然而,当我们这样运用戏剧这一概念的时候,指的仅仅是作为剧本的戏

  • 标签: 戏剧 文学 影视 长篇小说 希腊文化 跨学科研究
  • 简介:曾经在报刊看到一组有趣的文章,叫做“拒绝电视”,内容是许多学人宣称自己不看电视(新闻节目大概除外),也很少听广播,原因是电视节目“没文化”,知识信息量太小,看电视无异于浪费时间,而且,由于电视给予人的感官接收方式,慢慢地会使人思考想象习惯退化。并且说,在西方发达国家,电视是老人和主妇消磨时光的伴侣。平心而论,我也不甚喜欢现在的电视节目,且不说那些千篇一律的

  • 标签: 电视文学 电视台 文学作品 电视节目 报告文学 三原色
  • 简介:作者简介:李文学(1977-),男,安徽安庆人,华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艺术与艺术教育。李汉荣(1960-),男,广东梅州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摄影艺术。

  • 标签: 李文学 李汉荣 摄影作品 职业技术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简介
  • 简介:拔·赛囊拔·赛囊,公元8世纪时人,具体生卒年不详,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手下名臣,藏传佛教前弘期领袖之一,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重要历史和文学名著《拔协》。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才识过人。早年即侍奉吐蕃三十四代赞普赤松德赞,曾被派往当时盛行佛教的中原地区,唐肃宗满足其要求,送给大量蓝纸金字的佛教经典,还有“颇罗弥”(即金裹银)帽子、宝瓶、托盘和锦锻及珍珠链等物品。拔·赛囊的长安之行,对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吐蕃与内地的联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回到吐蕃时,情况已有变化,王廷内部崇苯的势力在反扑,使崇佛的赞普一时亦无能为力,拔·赛囊被排挤,贬到芒域(今吉隆一带)担任地方官。他在吉隆主持修建了两座寺庙,反佛势力为此更施加压力,逼迫赞普撤掉他的官职。拔·赛囊便前往天竺大菩提寺和那烂陀寺朝圣。后在尼婆罗遇到著名佛学大师寂护,在他的请求和联系下,获得赞普的邀请,寂护赴藏传法。赤松德赞与拔·赛囊等亲信大臣密商将反佛大臣玛尚·仲巴结活埋,拔·赛囊即奉命前往尼婆罗迎请寂护。寂护抵藏后,讲解佛教的道德规范和基础理论,引起赞普的浓厚兴趣。但不巧,...

  • 标签: 文学家传记 著名文学家 西藏著名
  • 简介:军事文学理论研究现状令人堪忧,急需从历史成因入手,对其概念的学理依据和发展过程及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科学分析问题实质及其存在原因,明确“战争美学”及“军事生活”研究的核心地位,正视文学观念困扰的不利因素,积极突破习见的军事文学价值理念,寻找军事管理意义上的军事文学功利性价值追求之有效途径,使军事文学审美研究进入学理轨道,以回归人学本体,赋予其应有的审美内涵,站到科学认识的起点上。

  • 标签: 军事文学 研究 现状 学理
  • 简介:广州小艺术家杂志的主编来电话,要我为小读者写几句话。放下电话,我马上想到了阅读,而且是读文学书。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两者都讲形象思维,讲审美创造,讲真善美。从事艺术的朋友—无论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大朋友,还是盼望进入艺术殿堂的小朋友,在学习艺术、阅读艺术书籍的同时,还应多多地看一看文学书。

  • 标签: 阅读艺术 文学书 力量 艺术家 小朋友 形象思维
  • 简介:众所周知,战国七雄争霸,诸子百家纷争,儒、墨、道、法等各家对当时社会之政治及军事等问题,唇枪舌战,针锋相对,莫衷一是,故出现了历史上所谓的战国时代之“百家争鸣”格局。然何为战国文学?何为战国文学史研究之对象?自古而今,前贤俊才或就战国时代思想政治之状况作阐述,或对诸子之论作辨析精解,于战国文学之概念、战国文学研究之对象均未做出明确定义。

  • 标签: 文学史研究 战国时代 史论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 思想政治
  • 简介:恐怕只要稍微敏感一些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下的文学批评已经越来越丧失了它最初的激情,越来越无法提出让人兴奋的话题。尽管当前批评家出版、发表论文的数量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但就其在整个思想界和社会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及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却已经大大地下降了。如果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参与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构成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的话,

  • 标签: 文学批评 现实维度 发表论文 社会生活 精神面貌 80年代
  • 简介:本文主要着眼于广义的制度、新电子媒介和亚文化的深刻影响,认为当下的中国进入了一种社会整体性的转换时代,也开始了原本具有统一性或中心化特征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时代的终结趋势,文学批评因之有可能以泛化的形态进入公共空间,公共理性和社会正义或道德律法的形成与担当,应属当下文学批评的自觉责任。

  • 标签: 文学批评 社会正义 公共空间 社会整体性 电子媒介 公共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