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1  乔美原名叫李巧梅,是个聪明好学的女孩子,小学升初中时,考了全乡第一名.但在上中学报到时,她一字一句地告诉老师:我叫李乔美,乔木的乔,美感的美.使得刚分来的大学生胡老师深深地看了她一眼,然后说不错,名字好,长得也好.为此事乔美很是得意了一阵子.……

  • 标签: 知识青年乔美
  • 简介:知识青年是建国后计划迁入时期西双版纳外来移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呈现突出的艰巨性、差异性、双向性和坚定性.

  • 标签: 西双版纳 知识青年 地域认同 国家认同
  • 简介:据调查,在高中学生中每年能够考入大专和大学本科的比例仅占毕业生总数的40%到50%,近一半的学生被挤下“独木桥”。对这一部分落榜青年来说.如何对他们进行再教育,用科技知识丰富头脑,发挥其聪明才智,把他们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 标签: 科技知识 再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学本科 中学生 毕业生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16
  • 简介:“愚蠢的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共同把我这样的青年推到了共产党的旗帜之下”。这是韦君宜晚年写她的一生回忆《思痛录》中的一段话。三十年代中叶后,正是不满意于国民党的一味妥协退让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国策,又为斯诺、范长江等笔下那神秘西北欣欣向荣的气象所吸引,多少像韦君宜这样的女知识青年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投奔了红色圣地——延安。

  • 标签: 30年代 延安市 女性知识青年 爱国主义精神 妇女解放运动
  • 简介:石牌村,广州最大最著名的城中村,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批知识青年南下广州,石牌村地处天河商业中心的天然地理优势和低廉的房租使这些知识青年不约而同地选择这里作为最初的落脚点。十年八年后,他们中的有些人成了商业巨子,有些人成了IT精英,有些人成了文化名家。今天广州的成功人士多从石牌走出,尽管早已离开,却仍怀有特殊的感情。对他们来说,石牌是事业和梦想开始的地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作为城中村的石牌将消失。在淡出人们视野之前,留下些记载和回忆才显得弥足珍贵。

  • 标签: 知识青年 80年代后期 商业中心 地理优势 成功人士 石牌村
  • 简介:  20世纪中期,中国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从一项解决城镇就业困难的措施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前后历时长达27年之久,堪称共和国史上最旷日持久的一场由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

  • 标签: 上山下乡运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终结知识青年
  • 简介:抗战之初,国民政府贯彻蒋介石的"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并未大规模地征集知识青年从军参战。抗战后期受形势所迫,蒋介石遂发起规模浩大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推动蒋介石改变初衷的原因为:向军队补充高素质人才,重树民众对政府信心,整顿国民党的组织;积蓄力量准备内战等。运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蒋介石所预想的效果。

  • 标签: 蒋介石 知识青年 抗日战争 三青团 从军
  • 简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为了团结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制定了积极的知识分子政策;同时坚持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重视新闻宣传,积极塑造边区形象。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冒着连天烽火来到了延安。回顾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对新时期加强党的知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尊重与爱护知识青年、采取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宣传自身形象的措施可以有效改进当前知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标签: 延安时期 知识青年 奔赴延安 当代启示
  • 简介:“开发西部”重大战略决策的号角,响遍神州;“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众所认同。51午前数万知识青年的南下西征,曾被这批知青的率领者邓小平同志称为“小长征”,被史家誉为“新中国首次规模最大的东部知青壮举”;其参与者则被西南的广大人民群众,一直肯定“在解放和建设大西南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南是西部的一部分。“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但愿当年西征的先行者的这段历史,对今天西行的后继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能起到一点加深了解西南的昨天和激励鼓舞作用。

  • 标签: 中国 知识青年 西部大开发 西南地区 经济建设
  • 简介:周恩来在“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发挥了重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赞成将知青上山下乡作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新方向,通过给知青写信、肯定有关上山下乡题材的剧本等方式,鼓励知青上山下乡。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他提出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指导思想;将知青上山下乡纳入国家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知青的安置方向;深入总结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经验,及时回答了在推进上山下乡工作中需把握好的方向性、政策性问题;通过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人物、拍摄有关知青题材的电影等途径加大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宣传力度;倡导“半农半读”,推动下乡知青的合理布局。在指导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同时,周恩来对知青十分关心、爱护,尽力解决知青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确保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 标签: 周恩来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插队
  • 简介:1979年10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调我到安徽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担任主任、党组书记(仍兼任省劳动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其主旨是要我为省委妥善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研究提出决策性的意见和办法。当时的情况是,遵照毛泽东1968年12月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共达1600多万人,其中安徽73万多人。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经受了锻炼,为建设农村作出了贡献。

  • 标签: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安置 党组副书记 安徽省 党组书记
  • 简介:早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53-1968)大致可以分为1953-1958年、1960-1966年、1967-1968年三大阶段。围绕着这一时期"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几个历史事件,早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就业、城乡差别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其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标签: 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 农业合作化 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
  • 简介:对476名上海知识青年回答的择偶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男女的择偶观念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理性趋势,都将对方的个性因素排在择偶标准的前列,不过,男性重外貌、女性重社会经济资源的性别差异仍清晰存在;与大龄未婚青年(≥28岁)相比,年龄较小的未婚青年在配偶的选择上,更为重视双方个性上的相容性,以及对方的经济基础;独生子女在择偶过程中更为重视对方的物质经济基础,非独生子女则更为重视对方的持家能力。

  • 标签: 择偶标准 性别差异 大龄青年 独生子女
  • 简介: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虽然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和历史上的上山下乡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二者在时代背景、管理理念和措施、参与主体的角色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面对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力求做到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注重实效。

  • 标签: 大学生村官 上山下乡 新农村建设
  • 简介:1962—1966年,10万上海知识青年参加新疆建设,开创了我国城市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的“先河”。上海知青上山下乡参加新疆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动员、安置教育,他们在新疆生产生活的状况以及经历的种种曲折,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研究与深思。

  • 标签: 上海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新疆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