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在流行的关于雅各布森“文学性”概念的说法存在许多可疑之处,该概念现在的重要价值地位也使人们忽视了对其起源的探究。通过细读原始文本不难发现,“文学性”并非雅各布森刻意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并未为俄国形式主义者广泛接受,其“陌生化”的关系同样系后人建构。我们当下对“文学性”的使用更多的是源自20世纪30年代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在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论时的选择性误读。

  • 标签: 文学性 雅各布森 概念起源
  • 简介:<正>一法国二十世纪当代文学艺术,尤其是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其形态及实质较之十九世纪末叶以前,均发生质的变化。这一质变究其原委,乃是由于文学艺术家在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的层面上和在文学艺术的观念的层面上所经历的深刻变化。诚然,尚存在许多与之有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外部条件的作用影响,亦不容忽略。

  • 标签: 话语方式 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 二十世纪 语言形态 文学艺术
  • 简介:唐璜传说是西方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母题,400年来一直被常写不衰。然而关于唐璜传说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虽然一般人都相信唐璜的故事最初源于口头传说,但真正成为后世文学源头的,却是西班牙作家蒂尔索的剧本《塞维亚的荡子》。这个剧本第一次将唐璜这个人物传说中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第一次塑造出了唐璜这个浪荡子的形象。与此同时,它还为后世以唐璜传说为题材的作品建立起了主要人物的主导性格以及戏剧事件发展的总体模式。

  • 标签: 唐璜传说 起源 蒂尔索 《塞维亚的荡子》
  • 简介:  弗朗茨·卡夫卡,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属于什么流派,什么"主义"?他什么都不是,他是现代世界惟一的"精神裸体者",他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  ……

  • 标签: 女性视角 男性眼光 眼光阅读
  • 简介:《冰火之歌》是由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小说家乔治·马丁所著的史诗奇幻小说系列,它被认为是奇幻中的“反传统先锋”,一般的主流奇幻作品有着显著的区别,小说中大量现实主义元素的植入无疑让这个架空的史诗巨作显得逼人的真实,这也是它能成为奇幻文类扛鼎之作的原因所在。了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元素,能让读者更确切地感受到这一世界的真实存在。

  • 标签: 《冰与火之歌》 乔治·马丁 史诗 奇幻 POV
  • 简介:徐迟的名字在普通读者心目中,通常是作家而不是翻译家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实际上,徐迟的文学生涯始于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他不仅是多产而著名的作家,而且还是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他译笔不辍,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他译介的作家作品涵盖的国别多,文学类别也多,他的译作中许多已成为名译,至今仍然不失其学术参考价值.不仅如此,他还介绍、研究外国文艺思潮和外国作家作品,实在是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 标签: 徐迟 美国文学 中国 文学翻译 翻译家
  • 简介:<正>鲁迅在谈到整个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时,说它“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并说他搞小说创作:“大约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而他“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1934年,鲁迅又在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的结论中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充分肯定了“拿来”的重要性。这是鲁迅对文艺创作中的借鉴提高关系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他从创作开始时就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正是遵循了这条基本原则,鲁迅在借鉴和吸收了西方作家创作营养的同时,写出了有极大影响的前期小说。从《呐喊》和《彷徨》的创作实际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作家的创作对鲁迅的影响不仅是很大的,而且有的甚至是宜接的。这种借鉴的最突出表现,首先是故事情节构思的一致性。如鲁迅《药》中华老栓用馒头醮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为其儿子治病的故事,就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和白手人》十分相似。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和白手人》写的是一个为工人谋幸福而被捕并因长期带着刑具使手变成了“白色”的革命者,在被送往刑场处以死刑的时候,后边却跟着一群企图能够得到一截绞死他的绳子的工人。因为,他们认为,那绞死?

  • 标签: 《狂人日记》 鲁迅 外国作家 前期小说 果戈理 《药》
  • 简介:《色·戒》中的王佳芝和《洛丽塔》中的洛丽塔都是现代文学中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同时代表了评家较少关注的童女(child-woman)群体。童女身上那种停滞、凝止的美感使其成为男性肉体猎逐和审美消费的对象,而她们自己也有意无意地迎合了男性的这种性别消费心理,通过自我妓女化色情化的女性扮演,试图解放自身的欲望和行动力,从而到达自我建构和自我强化的目的,然而这种扮演违背了人性,使其灵魂和肉体承受了极大的扭曲异化,最终导致了她们的堕落毁灭。本文从童女自身角度切入,揭示其悲剧根源,洞开一个女人何以成为女奴的内心世界。

  • 标签: 《洛丽塔》《色·戒》 童女
  • 简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也是桎梏人们精神的枷锁。封建思想的守护者窦氏,一向秉承“三从四德”不敢越雷池半步,纵使丈夫多年未归,也不改她等待丈夫归来的决心期盼。妙善是一位封建叛逆的女性,她要求婚姻自由。妙善的行为不能被窦氏所接受,但当得知张门有后,窦氏迫于“七出”的压力在万分痛苦纠结中承认了妙善,接受这段非礼性的爱情,并做出妥协让步。

  • 标签: 窦氏 陈妙善 孝道 爱情
  • 简介:西方现代派文学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视野、纷繁林立的文学流派在二十世纪文坛上熠熠生辉。澳大利亚作家怀特以其反映现代世界的复杂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刻危机而著称于文坛,并使其在澳洲文坛上形成一股颇具声势的文学主流。本文重点论述作家怀特如何运用象征、荒诞和意识流这一现代派文学的三个主要艺术特征,创作出独具澳洲风情的现代派文学作品。

  • 标签: 现代派文学 特征 象征 荒诞 意识流 怀特
  • 简介:文学研究理论一文化研究:分裂还是融合?周小仪近些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文化研究都在不断升温,给文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首先是文学批评的对象范围扩大了,文学非文学的界限模糊了。许多过去传统文学批评不屑一顾的东西,如侦探小说、科幻作品、...

  • 标签: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 文化批评 杰姆逊 莎士比亚
  • 简介:《悖立整合:中西比较诗学》(以下简称《悖立整合》)是一部理论体系构建严谨且宏大的学术专著。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这部厚重的中西比较诗学读本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杨乃乔教授至今为止撰写的惟一一部专著,共72万字;在这部专著的《后记》中,他曾陈述了自己思考、书写、修订及最终完成这部专著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学术阶段:“1992年至199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立论,形成了初步体系性的架构;1995至1997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完成了理论体系上的规模性构成;2006年至2017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就文献的使用、校对及理论逻辑的自洽化、深度化再度做出大规模的修订。”

  • 标签: 中西比较诗学 整合 悖立 学术专著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 简介:《金色笔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空间特征显著的代表作品。本文从工作空间、政治空间和私人空间三个层面解读了小说呈现的二十世纪中期的日常生活空间及其对个体自我的破坏性影响:工作空间为符码操控造成个体自我严重分裂,政治空间极为荒诞使个体处处身不由己,而代表私人空间的自由女性公寓只有在主人公的梦和崩溃�

  • 标签: 中的异化 异化空间 空间困境
  • 简介:乡村的空心化始于新时期被城市诱惑而产生的乡土逃离,是身体和灵魂的双重脱离。吴佳骏的《雀舌黄杨》以散打的写法,叙述了“一个中国乡村消失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表意结构,诠释了乡村的空心化主题。

  • 标签: 吴佳骏 《雀舌黄杨》 乡村伦理 城市龙卷风
  • 简介:比较文学的百年行程一直是繁荣危机相伴,扩张是历次危机共同的根源。危机的当代特征是比较文学研究向其他文学研究领域和非文学领域的扩张。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坚持以文学性、跨越性和相容性为条件的可比性原则,是超越危机的必要条件。

  • 标签: 比较文学 危机 扩张 可比性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文学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文学不是语言的艺术而是文本的艺术。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审美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存在的物质形态。教诲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是文学的第二功能。文学伦理学批评就从本质上阐释文学的伦理特性,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道德原因,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伦理、乱伦、伦理禁忌、伦理蒙昧、伦理意识、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等,都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意识 伦理禁忌 伦理环境 伦理身份
  • 简介:<正>美国当代著名犹太血统作家诺曼·梅勒曾下过这样的断言:“二十世纪后半叶给文学冒险家留下的垦荒地只有性的领域啦。”这话听起来虽然有些危言耸听、失之偏颇,可是事实上,开疆拓土者却不乏其人,日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即其一。小说《睡美人》就是他在这块“被开垦的处女地”上植下的别具一格的幼苗。由于川端作品在我国的译介影响,对他艺术个性的评价,诸家蜂起,见仁见智。但凡论及他后期这部重要作品的,大多简单地认为主要写“性欲”。针对川端主体意识中表现出的多种层

  • 标签: 古典美 艺术个性 作品 二十世纪 意识流 美学意识
  • 简介:德国德语文学研究专家沃尔夫冈·布劳恩加特教授的最新力作探讨文学宗教从1765年至今的关联流变,旨在为研究文学中的宗教美学开辟新路。全书主体的三部分分别题为“人类学转向:为人的艺术——同样为人的宗教”“艺术-宗教宗教-艺术”“审美的合群性”。本文依次做一梳理评析,并指出这部德语文学专著的独创性及其为跨学科研究模式带来的启发。

  • 标签: 现代 文学 宗教 主体性 超验
  • 简介:本文以庞德中国文化关系的讨论为出发点,针对国内庞德研究中出现的过激甚至错误的观点--有的文化批评者对庞德中国的关系采取敌视的态度,并给庞德冠以法西斯集权主义者和肆意篡改背叛中国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者等名称--试图通过例证,以答疑的方式,以庞德的诗学和译学原则为基础,以译者的特殊翻译情态为前提,来阐明:文化批评必须注重批评的客观性,批评者应尽量避免运用不适当的理论基础和采取不适当的批评视角对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做主观臆测,从而导致不应有的文本误读,甚或中伤批评对象.同时,本文还试图从中外文化交流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借鉴原则和批评原则两方面,启发探讨国际文化交流的规律和准则.

  • 标签: 庞德 中国文化 借鉴原则 批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