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胆管是一种原发性肝胆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由于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标记物及靶向治疗的分子靶点,胆管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由于对胆管的研究不断深入,一些关键分子在胆管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作用机制逐渐被发现和阐明,为胆管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依据。本文就近年来在胆管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进行综述。

  • 标签: 胆管癌 分子靶点 机制
  • 简介:p27蛋白在肝门部胆管中的表达 ,肝门部胆管组织中p27蛋白表达以低表达为主,本试验通过对44例肝门部胆管中p27的表达研究

  • 标签: 肝门 胆管癌表达 蛋白肝
  • 简介:目的:探究肝门部胆管组织中PIWIL4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经手术切除的40例肝门部胆管组织及旁组织为实验标本,选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实验标本中PIWIL4蛋白表达情况,并探究其与各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肝门部胆管组织中PIWIL4蛋白阳性率60.0%,显著高于旁组织(P<0.05);肝门部胆管组织中PIWIL4蛋白表达水平均与TNM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细胞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WIL4基因在肝门部胆管组织中呈高表达,且PIWIL4蛋白表达上调在肝门部胆管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将其作为判断肝门部胆管病情进展的主要指标之一。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PIWIL4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阳性淋巴结数目(NMLN)、阳性淋巴结比例(LNR)、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在评估肝内胆管(IC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10家三甲医院肝胆外科中心行意向性根治性手术治疗的440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其中男性205例,女性235例;年龄(57.0±9.9)岁(范围:23~83岁)。85例(19.3%)合并肝内胆管结石,98例(22.3%)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随访截至2019年4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总体生存率,生存分析中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检验。结果440例患者均接受意向性根治性切除治疗,其中R0切除424例(96.4%),R1切除16例(3.6%)。所有患者均接受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高分化比例为4.2%(18/426),中分化比例为60.6%(258/426),低分化比例为35.2%(150/426);腺癌比例为90.2%(397/440),非腺癌比例为9.8%(43/440);Tis期2例(0.5%),T1a期83例(18.9%),T1b期97例(22.0%),T2期95例(21.6%),T3期122例(27.7%),T4期41例(9.3%)。所有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4.0个月,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4.3%、37.7%、18.3%。175例(39.8%)患者出现淋巴转移,清扫淋巴结[M(QR)]6(5)枚,NMLN为0(1)枚,LNR为0(0.33),LODDS为-0.70(-0.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结石、分化程度、有无血管侵犯、LODDS、切缘、T分期是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P值均<0.05)。进一步的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切缘、T分期、LODDS为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结论LODDS可作为IC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分期指标,同时也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胆道肿瘤 肿瘤分期 淋巴转移 阳性淋巴结数目 阳性淋巴结比例 阳性淋巴结对数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联疗法治疗不可手术切除肝内胆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院内收治的不可手术切除肝内胆管患者28例,均采取四联疗法进行治疗,随访18个月,分析治疗效果、死亡、生存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28例肝内胆管共48个病灶,经治疗后,客观缓解率77.55%(38/49),术后1个月完全消融率89.58%(43/48);末次随访显示ALT升高(25/28)、AST升高(26/28)、腹痛(27/28)、乏力(23/28)、食欲下降(20/28)、恶心(26/28)、发热(23/28)、中性粒细胞下降(23/28),WBC下降(22/28);末次随访生存57.14%(16/28)。结论:采取四联疗法可有效治疗不可手术的肝内胆管,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 标签: 化疗 免疫治疗 放疗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CT与MRI的诊断价值及准确率。方法:2017年3月—2022年3月,选57例肝门部胆管病人,行CT与MRI的诊断,与手术病理对比,分析CT与MRI诊断准确率。结果:对比病理结果,CT与MRI联合诊断的准确率没有差异(P>0.05)。联合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MRI单独使用(P

  • 标签: CT MRI 肝门部胆管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病情进展到晚期的肝门胆管患者应用姑息治疗方式加以治疗的过程中,实施介入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接收的病情进展至晚期的肝门胆管患者群体中选出5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应用介入影像学技术,并针对应用效果做出深入评析。结果:在经过十天的治疗后,研究对象的相关指标水平,如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等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好转,手术结束后,针对研究对象开展三个月到一年半的随访工作,患者三个月的生存率能够达到90%,半年的生存率能够达到62%,一年半的生存率能够达到28%。结论:针对病情进展至晚期的肝门胆管患者而言,在为其实施姑息治疗的过程中,应用介入影像医学技术,可以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可以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也有不错的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介入影像学技术 晚期肝门胆管癌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IQQA®-Liver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精准引导下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术前减黄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拟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2例肝门部胆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ERCP减黄手术治疗,分析患者接受减黄手术成功率、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接受ERCP减黄手术,患者术后每日中位鼻胆管引流量675 mL(400~1 500 mL),仅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胆管炎,另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轻症胰腺炎。接受减黄手术前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为(173.3±62.8)μmol/L,外科手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至(35.6±13.9)μmol/L。结论精准ERCP引流术能够有效降低肝门部胆管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并减少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后续外科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 标签: 肝门胆管肿瘤 内镜引流术 鼻胆管 精准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细胞的超声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1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无诱因乏力、腹胀、右上腹隐痛不适或黄疸,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肝细胞肝癌患者超声诊断率显著高于肝胆细胞患者,肝细胞肝癌单发与多发差异并不明显,而胆管细胞主要以单发为主;肝细胞肝癌组合并甲胎蛋白升高、肝硬化以及HBsAg升高显著高于肝胆细胞组,而肝胆细胞组的化脓性感染与合并结石明显高于肝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72%和77.78%。结论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细胞的超声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肝胆管细胞癌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ICC)属于常见的肝脏胆道类肿瘤,是因上皮细胞病变造成,这些上皮细胞,会沿着胆管系统,从小胆管到大胆管生存。但近几年对于ICC的病理学研究比较欠缺。因此本文着重分析,肝内胆管的病理特点。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病理学特点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ICC)属于常见的肝脏胆道类肿瘤,是因上皮细胞病变造成,这些上皮细胞,会沿着胆管系统,从小胆管到大胆管生存。但近几年对于ICC的病理学研究比较欠缺。因此本文着重分析,肝内胆管的病理特点。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病理学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肝胆结石并肝胆狭窄的临床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接受未行肝方叶切除的手术方法,观察组60例患者接受肝方叶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优良率为95.00%远远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方叶切除手术治疗肝胆结石并肝胆狭窄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手术效果,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肝胆管结石 肝胆狭窄 肝方叶切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射频消融治疗肝外胆管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就诊的不可手术切除的78例肝外胆管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患者均行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取患者治疗前1天、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因子水平。选取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同的健康体检者78名作为健康对照,并行相同指标检测。结果患者治疗前1天外周血总胆红素为(193±83)μmol/L,治疗后1周降至(55±49)μmol/L(t=16.70,P<0.001);治疗前1天γ-谷氨酰转移酶为(242±108)U/L,治疗后1周降至(92±70)U/L(t=19.12,P<0.001)。患者治疗前1天自然杀伤(NK)细胞、CD3+ T细胞、CD4+ T细胞比例和CD4+ T细胞比例与CD8+ T细胞比例比值(CD4/CD8)、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CD8+ T细胞比例、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患者治疗前1天与健康对照组间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545)。治疗后1周及1个月患者NK细胞、CD3+ T细胞、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1天升高(均P<0.001),治疗后1个月均较治疗后1周下降(均P<0.001);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患者CD8+ T细胞比例、IL-4水平均较治疗前1天下降(均P<0.001),治疗后1个月均较治疗后1周上升(均P<0.001);治疗后1周和1个月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1天下降(均P<0.001),治疗后1个月较治疗后1周下降(P<0.001)。结论肝外胆管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的免疫抑制,提高细胞免疫水平。

  • 标签: 胆管肿瘤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脉冲射频治疗 免疫,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在肝门部胆管诊断和术前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因肝门部胆管狭窄行EUS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的病例。记录并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EUS影像特征和淋巴结情况。结果最终纳入58例患者,肝门部病变EUS表现为血流不丰富的胆管占位和(或)胆管壁不对称增厚,其中胆管占位45例(77.6%)、胆管壁增厚32例(55.2%),两者并存19例(32.8%)。EUS扫查发现血管侵犯共10例,其中侵犯门静脉3例、肝动脉4例,同时侵犯3例;术后病理发现血管侵犯共14例,诊断符合率为71.4%(10/14)。在53例患者中共扫查到101枚淋巴结,恶性淋巴结表现为低回声、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与良性淋巴结相比,恶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形态学评分(11.41±0.6比9.01±0.15,P<0.001),而两者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9±0.90)mm比(11.87±0.56) mm,P= 0.28]。以淋巴结EUS形态学评分≥12分为恶性诊断标准,EUS判断恶性淋巴结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1%(93/101)、76.5%(13/17)、95.2%(80/84)、76.5%(13/17)、95.2%(80/84)。结论EUS可显示整个肝外胆管及部分肝内胆管,明确病变范围,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的诊断及指导制定手术方案。

  • 标签: 腔内超声检查 肝门胆管肿瘤 诊断 术前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完全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性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45例采用完全腹腔镜手术和42例采用开放性手术行肝门部胆管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生存率,评价其疗效。结果两组一般资料、Bismuth 分型和手术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手术耗时多于开腹组(t=-1.366,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t值分别为0.043, 0.026,-1.852,均P<0.05),完成R0根治术的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亦优于开腹组(χ2值分别为3.216,2.566,均P<0.05),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术后病理学检查、住院费用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术后1、3年生存率优于开腹组(均P<0.05)。结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根治术相较于开放性手术提高了根治性切除率,缩短了住院时间,延长了患者术后生存期。

  • 标签: 胆管上皮癌 腹腔镜 生存率
  • 简介:摘要肝外胆管是一种少见但恶性程度高的恶性肿瘤,预后不良。其诊断的难点在于如何与良性胆管疾病鉴别。目前肝外胆管的传统诊断试验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不高,最新研究显示胆汁循环肿瘤DNA(ctDNA)的测定可明显提高胆管狭窄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针对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的靶向药物艾伏尼布(ivosidenib),以及针对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靶向药物英菲格拉替尼(infigratinib)和培米替尼(pemigatinib)用于治疗有相关适应证的胆管患者,未来胆汁ctDNA测定可能有助于为胆管患者定制更个性化的靶向治疗。

  • 标签: 肝外胆管癌 胆管狭窄 液体活检 胆汁ctDNA
  • 作者: 苏敬博 张景玮 陈晨 邱应和 吴泓 宋天强 何宇 毛先海 翟文龙 程张军 李敬东 司书宾 蔡志强 耿智敏 汤朝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西安710061,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工业工程系,西安710072,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外科,上海20043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与肝脏移植中心,成都610041,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天津300060,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重庆400038,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长沙410005,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郑州45005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肝胆外科,南京210009,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充6370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9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价值及获益人群。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10家三甲医院接受意向性根治性切除术的685例肝内胆管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355例,女性330例;年龄[M(IQR)]59(14)岁(范围:22~83岁)。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辅助化疗组)及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未辅助化疗组)的组间差异进行均衡,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预后,以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为目标变量构建贝叶斯网络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依据多态Birnbaum重要度计算对预后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进行排序,进一步建立生存概率预测表,分析辅助化疗的获益人群。结果685例患者中,接受辅助化疗214例,未接受辅助化疗47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筛选出124对患者,辅助化疗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均优于未辅助化疗组(总体生存时间:32.2个月比18.0个月,P=0.003;无复发生存时间:18.0个月比10.0个月,P=0.001)。贝叶斯网络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124。预后影响因素重要度排序结果依次为脉管侵犯(0.158 2)、神经浸润(0.158 2)、N分期(0.155 8)、T分期(0.120 9)、肝包膜侵犯(0.090 3)、辅助化疗(0.072 1)、肿瘤位置(0.057 5)、年龄(0.042 3)、肿瘤分化程度(0.034 0)、性别(0.029 3)、甲胎蛋白水平(0.028 9)和术前黄疸(0.008 5)。基于重要度大于0.1的变量(脉管侵犯、神经浸润、N分期、T分期)与辅助化疗建立生存概率预测表,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可从辅助化疗获益(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概率增幅2.21%~7.68%),早期患者行辅助化疗后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的概率提升更为明显。结论肝内胆管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早期患者从辅助化疗中的获益可能更大。

  • 标签: 胆道肿瘤 外科手术 肝内胆管癌 预后 辅助化疗 生存预测模型 贝叶斯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以实际解剖部位命名的肝门部胆管分型方式对手术方式的指导意义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0例肝门部胆管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预后资料。男性57例,女性63例,年龄[M(IQR)]61(22)岁(范围:42~85岁)。根据实际解剖部位将肝门部胆管分为7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中无肉眼可见肿瘤残留,且术中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胆管切缘阴性。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预后因素的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20例患者中,33例术前根据以实际解剖部位命名的分型预设手术方式,并与实际手术方式比较,其中26例符合,7例不符合,符合率为78.8%。其余87例患者中,次叉型肝门胆管的联合门静脉切除比例、镜下切缘阳性比例和较高T分期比例更高,手术时间更长(P值均<0.05)。基于实际解剖部位的肿瘤分型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单侧或主干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27.0个月,双侧组为1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931,95%CI:1.066~3.499,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根据实际解剖部位的肿瘤分型(HR=2.269,95%CI:1.333~3.861,P=0.003)、联合肝切除(HR=0.464,95%CI:0.253~0.848,P=0.013)及N分期(HR=6.317,95%CI:3.083~12.944,P<0.01)是肝门部胆管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基于实际解剖部位命名的肝门部胆管分型相对简单、实用,对于肝脏切除方式、手术根治性及手术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同时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 标签: 胆管肿瘤 胆道外科手术 肝门部胆管癌 分型 解剖部位 治疗
  • 简介:摘要胆管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因发病隐匿,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一经发现均属于晚期,预后不良。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它可通过胆汁酸受体作用于胆管细胞,在胆管的发生演变中起着关键作用,而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参与胆管的发生。现主要针对胆汁酸、胆汁酸受体在胆管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肠道微生物在其中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胆管癌 胆汁酸 胆汁酸受体 肠道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