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患有肝胆结石的患者同时患有肝胆的诊断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间进行诊治的24例肝胆结石同时伴有肝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这24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及治疗组和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生存时间。结果对照组在对肝胆结石并肝胆进行诊断时主要的检查方法为B超,临床检查的阳性率为40.0%、治疗组的检查方法为CT以及MPCP,其临床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58.3%、75.0%。治疗组所选患者中进行非手术治疗的有3例,其余的9例进行手术治疗,将这9例患者分为根治组和姑息组。4例行根治行手术,占33.3%;5例行姑息切除手术,占41.7%。结论肝胆结石并肝胆的患者易被临床医生忽略,延误病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手术时能够根治切除的患者很少,预后较差,在临床检查过程中要注意肝胆结石并肝胆的临床病例,争取早期诊断,尽快治疗。

  • 标签: 肝胆管结石 肝胆管癌 临床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外胆管的超声诊断。方法根据患者进行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胆管早期无特征性症状,临床上多以进行性加重的无痛性黄疸就诊,可伴腹胀、纳差、皮肤瘙痒、消瘦等症状。肝外胆管腔内发现实性肿块时,诊断较容易。肿块不明显时,需结合多种声像表现,并应仔细观察胆管阻塞端及周围血管改变。

  • 标签: 肝外胆管癌 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管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73例胆管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出现并发症共23例,死亡7例,其他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前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做好心理护理以及引流管护理;术后做好管道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是胆管围手术期护理的要点。

  • 标签: 胆管癌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肝门部胆管系指位于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占肝外胆管的58%-75%,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易向肝内及十二指肠韧带浸润,病程发展快,手术切除率低。而根治性切除是提高远期生存率的关键。我院2000年3月-2009年3月收治45例手术确诊的肝门部胆管患者,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根治性切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中、下三段胆管的差别,分析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肝外胆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性别、发病年龄、血型,入院时血红蛋白、TB、DB、ALB、ALT、AST、ALP等检查结果方面,上、中、下三段胆管无统计学差异。增强CT对胆管的诊断率高于B超,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6),MRI及MRCP对胆管的诊断率高于B超,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MRI及MRCP与增强CT相比,前者的准确率高于后者,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9)。病理结果三段胆管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8)。上段、中段、下段三段胆管根治性切除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24)。根治性切除1年、3年、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根治性切除及非手术组(P=0.000,0.000)。结论肝外胆管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MRCP优于增强CT及B超。上、中、下三段胆管无明显差异。上、中、下三段胆管的根治性切除率无差异。根治性切除可以提高胆管的生存率。

  • 标签: 肝外胆管癌 临床特点 手术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2例肝门胆管的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点,评估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分析12例经CT诊断的肝门区胆管病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8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采用GEBrightspeed多排螺旋CT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层厚5㎜,层距5㎜。其中7例作了增强薄层扫描,层厚3㎜,层距3㎜。结果12例肝门区胆管中肝总管5例,肝管分叉部7例;肝内胆管扩张12例,肝门区肿块5例。增强扫描能更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本病的CT表现特点是肝内胆管及左右肝管明显扩张,肝门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及肝门区小肿块,肿块增强扫描延时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CT是检查肝门区胆管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肝门区 胆管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应用超声诊断胆管对周围组织脏器侵及的可行性,我们对中上段胆管肝浸润(55例)、胆囊浸润(56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确定了肝浸润的四个程度未受侵Li(一),可疑受侵Li(±),受侵Li(+),明显受侵Li(++);胆囊受侵亦分为四个程度;未受侵Gi(一),可疑受侵Gi(±),受侵Gi(+),明显受侵Gi(++)。根据此标准,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超声诊断总的正确率分别为74%、77%,其中Li(++)及Gi(++)均得到正确诊断;同时讨论了胆囊大小的临床意义,认为胆囊大小不能作为判断梗阻部位及胆囊受侵的唯一依据;并分析了超声诊断胆囊受侵假阳性较高的主要原因。总之,超声对于判断胆管侵及周围组织脏器有价值,为术前分期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胆管癌 肝浸润 胆囊浸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中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联系的意义。方法我们对30例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的病人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cadherin的表达,并选取9例肝胆结石病例和4例正常胆管病例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胆管细胞中E-cadherin的低表达率为70%(21/30),胆管结石细胞中低表达率为33.3%(3/9),正常胆管细胞中低表达率为0(0/4),三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肝胆结石合并胆管患者中,E-cadherin的低表达率与分化程度(P=0.023)和淋巴结转移情况(P=0.014)有关,而与年龄和性别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E-cadherin的低表达在肝内胆管结石所致肝内胆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低表达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转移密切相关。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细胞癌 E-cadheri
  • 简介: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疗法治疗肝门部胆管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8例肝门部胆管患者经HIFU联合CIK治疗后,观察外周血CD3+,CD4+,CD56+、sIL-2R、NK细胞百分率及嗜银蛋白(AgNORs)水平的变化。结果HIFU联合CIK治疗后,CD3+,CD4+,CD56+、NK细胞百分率及AgNOR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sIL-2R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HIFU联合CIK治疗可以通过有效的免疫激活作用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 标签: 高强度聚焦超声 杀伤细胞 肝门部胆管癌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验证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前应用抗菌药物能否降低术后胆管炎发生率。方法选择肝门部胆管需行ERCP治疗的患者13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7例)与对照组(71例)。试验组于ERCP治疗前30min静脉注射头孢哌酮1.0g;对照组按常规操作,不应用抗菌药物。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ERCP术后,试验组胆管炎发生率为34.33%(23/67),对照组为26.76%(19/71),两组胆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0,P=0.152)。结论对高感染率的病种行ERCP治疗,仅通过术前单剂量应用抗菌药物来降低ERCP治疗后胆管炎发生率,效果不甚理想。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逆行胰胆管造影 胆管炎 抗菌药物 预防用药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胆管结石是胆道系统中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在肝内外胆管内形成结石,主要是由于结石造成胆管阻塞而引发胆汁淤滞,最终导致细菌感染而引发急性胆管炎,若胆管反复出现炎症可引发疤痕性狭窄和局部管壁增厚,这些现象加促结石的形成。目前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仍以手术为主。治疗的原则依据术中取出的结石尽可能多;术后确保胆汁通畅流通,防止胆石复发;除去胆道梗阻或狭窄,有效根除感染病灶。

  • 标签: 胆管 结石 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胆结石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探讨其对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疾病治疗效果、住院天数和费用等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肝胆结石患者120例,实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在常规进行手术前后护理的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术前后准备。结果实验组无一例因术前紧张焦虑不良心理情绪导致手术延误,减少出现术后腹胀、尿潴留、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运用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肝胆结石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细致护理,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强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提高了患者手术耐受力,减少出现术后腹胀、尿潴留、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早期康复,缩短了住院日,减轻了患者负担,达到了社会、患者、医院三方满意的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结石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9例施行肝胆结石再手术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 标签: 肝胆管结石 再手术 结石取净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外科治疗肝胆结石的疗效,为肝胆结石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方法92例肝胆结石患者均给予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术;60例患者给予T型管引流,18例患者给予左肝外叶切除术,1例患者给予右前与右后叶局部切除术,10例患者给予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3例患者给予肝门部胆管狭窄行胆管整形胆肠吻合术。结果92例肝胆结石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9.5±15.6)mL,手术时间为(130.5±14.4)min;显效43例,有效4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30%。结论在肝胆结石外科治疗中,肝切除术与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肝胆管结石 外科治疗 肝切除术 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5TMRI常规扫描结合MRCP对肝门胆管的分型诊断与可切除性评价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MRI常规扫描结合MRCP定性诊断为肝门胆管的患者32例,对MRI轴面、冠状面图像、MRCP2D及3D图像进行分析,评价肿瘤病灶的Bismuth-Corlette分型及大体形态分型,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采用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比较MRI常规扫描结合MRCP及术中评判对肝门胆管可切除性评价的情况。结果32例肝门胆管患者中,Ⅰ型、Ⅱ型、Ⅲa型、Ⅲb型和Ⅳ型分别为4、5、4、10和9例;16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Ⅰ型、Ⅱ型、Ⅲa型、Ⅲb型和Ⅳ型分别为4、4、1、6和1例。MRI常规扫描结合MRCP评价肿瘤病灶的Bismuth-Corlette分型诊断准确率达87.5%(28/32)。大体形态分型浸润型、外生肿块型及管内结节乳头型分别为19、10和3例,分别有6、8和2例行根治性切除术。MRI联合MRCP对肿瘤大体形态分型的诊断准确率达100%(32/32)。MRI常规扫描结合MRCP对肝门胆管可切除性评价与术中评价的对照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50,P>0.05)。结论对于肝门胆管,1.5TMRI常规扫描结合MRCP能作出较为准确的Bismuth-Corlette分型及大体形态分型诊断,为肿瘤术前可切除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胆管癌 肝门部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可切除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肝胆结石伴胆管狭窄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4例肝胆结石伴胆管狭窄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采取手术切除疗法,对照组17例采取非切除疗法。对比两组的残留结石率与复发率。结果经切除治疗后,观察组术后残留结石率与复发率分别为6.4%与2.1%,而对照组采取非切除疗法的残石率与复发率分别为17.6%与23.5%,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切除疗法对肝胆结石伴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令人满意,提倡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术治疗 肝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年1月-2010年1月126例肝内外胆管患者术中及术后胆道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6例病人用纤维胆道镜取石及治疗效果满意,其中48例术后经T管取出残余结石。结论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结石能提高疗效,应大力推广普及此技术。

  • 标签: 纤维胆道镜 肝内外胆管结石 残余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肝切除手术对肝胆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行肝切除手术的68例(2007年5月~2012年5月)肝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未见死亡病例,无肝功能衰竭。切口发生感染者有6例,肺部感染者4例,出现胆漏者2例。55例(80.9%)随访患者中疗效优良者达51例,占92.7%。结论肝部分切除手术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残石率和复发率,因此可作为治疗肝胆结石的有效方法而在临床上普遍运用。

  • 标签: 肝切除 肝胆管结石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胆管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8月-2011年8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胆管临床患者病例58例以及体检正常志愿者5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两组研究对象的肝外胆管组织中Pttg以及Bfgf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比较分析,胆管患者的Pttg以及Bfgf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的表达水平,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tg以及Bfgf的表达对胆管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临床诊疗中应对其引起注意。

  • 标签: 胆管癌 Pttg Bfgf 表达水平 阳性表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