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胆结石并胆管手术后期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72例肝胆结石并胆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形式1:1分为2组,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此实施术后预见性干预;对比两组预后康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比康复指标[肛门排气、下床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肝胆管结石 胆管癌 手术后期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胆结石合并胆管术后康复中采取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肝胆合并胆管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S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SDS评分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肝胆管结石 预见性护理 心理状态 并发症 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胆结石合并胆管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6月中我院收治的140例肝胆结石合并胆管患者进行分析,按照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对比护理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睡眠、精力、疼痛、生活满足感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肝胆管结石,胆管癌,康复,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肝胆结石合并胆管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肝胆结石合并胆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即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名,组间基础资料无差异,在此期间对照组采取常规性护理;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方式,随即比较两组肝胆结石合并胆管术后护理疗效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肝胆结石合并胆管术后患者情况进行比对,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肝胆管结石 胆管癌 术后康复
  • 简介:摘要肝门部胆管(HCCA)是肝胆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HCCA是最常见的胆管类型,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HCCA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和评估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国内外就HCCA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HCCA的疗效有所改善。围手术期的处理包括术前引流方式的选择、围手术期放化疗等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存。其中,术前放化疗在肝移植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可选择的术式从传统的胆管切除术及肝切除术衍生出其他复杂的术式。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HCCA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HCCA的诊断和多模式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诊断 治疗应用 肿瘤分期 肝门部胆管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胆管是一种主要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的恶性肿瘤,未经治疗的胆管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24个月,手术切除和新辅助化疗有效性和持久性均有限。下一代测序发现免疫系统失调在胆管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为针对侵袭性胆管自然进程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可能,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治疗和肿瘤疫苗等。笔者立足胆管免疫治疗的现状,综合阐述目前胆管免疫治疗策略的疗效和困境,展望胆管未来治疗前景。

  • 标签: 胆道肿瘤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肿瘤微环境 过继细胞治疗 肿瘤疫苗
  • 简介:摘要肝门部胆管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早期诊断困难,手术难度大,预后较差。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的治疗已取得进步,但仍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全疾病周期管理对改善肝门部胆管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全疾病周期管理是指包括疾病诊断、术前评估及准备、手术方案制定实施、辅助治疗及随访等全程化科学管理。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在肝门部胆管全疾病周期管理各阶段中的进展并分享笔者团队在肝门部胆管诊疗过程中的经验。

  • 标签: Klatskin肿瘤 全疾病周期 管理
  • 简介:摘要肝门部胆管是临床最常见的肝外恶性肿瘤,占胆管肿瘤的50%~60%。目前,根治性R0切除是早期肝门部胆管的首选治疗手段,但其早期病变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外科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不超过25%。对于手术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门胆管患者可在新辅助治疗降期后再行手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同时,其术后的复发率可达50%~70%,种容易侵犯微血管、淋巴血管、周围神经以及肝浸润,是胆道外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因此,肝门部胆管的早期诊断、围术期处理、术前充分精准分期评估、术中规范切除、术后辅助性治疗,对提高其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胆管肿瘤 诊断 治疗应用 肝门部胆管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ICC)是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原发性肝恶性肿瘤。除手术切除外,目前尚无明确研究表明其他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对各种恶性肿瘤免疫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治疗在各种抗实体肿瘤治疗手段中逐渐被重视,也成为ICC治疗的重要方向。而肿瘤微环境在探索恶性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得到认识。本文概述了ICC的免疫微环境特征,对免疫治疗在ICC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ICC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癌症疫苗、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

  • 标签: 胆管肿瘤 胆管,肝内 治疗应用 肝内胆管癌 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HICC)组织中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黏蛋白5B(MUC5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行肝切除术的79例肝内胆管结石或HICC患者的临床资料。79例患者中HICC者41例(HICC组),肝内胆管结石者38例(肝内胆管结石组)。另选取同期行肝切除术的37例肝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共入选行肝切除术的患者116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69例,年龄(66.1±3.2)岁。对比三组患者HDGF、VEGF和MUC5B的阳性表达情况。在41例HICC患者中,考察HDGF、VEGF与MUC5B阳性表达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组和HICC组患者HDGF、VEGF和MUC5B阳性表达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内胆管结石组相比,HICC组患者HDGF、VEGF和MUC5B阳性表达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CC患者VEGF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局部浸润程度、肿瘤长径、肿瘤分期、肿瘤糖类抗原(CA)19-9水平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UC5B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局部浸润程度、肿瘤长径、肿瘤分期、CA19-9水平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DGF与VEGF在HICC组织内呈正相关表达(r=0.935,P<0.01)。生存分析结果表明,VEGF阳性表达HICC患者术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36.7%、17.1%、7.3%)较阴性表达患者同期累积生存率(51.2%、26.8%、19.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UC5B阳性表达HICC患者术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34.1%、17.1%、4.9%)较阴性表达患者同期累积生存率(53.7%、31.7%、17.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DGF可作为早期评估HICC发病的参考指标,而VEGF与MUC5B的过表达可作为评判HICC进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胆管肿瘤 胆结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 黏蛋白5B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管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胆管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胆管癌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并发症护理
  •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已被临床医务人员广泛地接受并应用,近年来在肝胆胰外科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肝门部胆管肝胆胰外科较为复杂的手术之一,传统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不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相对手术风险及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概率较高。为推进加速康复外科在肝门部胆管术后患者的应用,本文以相关的文献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术后多模式镇痛、早期活动、饮食、引流管管理、出院和随访等方面入手,系统介绍了肝门部胆管术后加速康复的措施和经验,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肝门部胆管患者术后并发症,并促进其早期康复。

  • 标签: 胆管肿瘤 康复 手术后医护 肝门部胆管癌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肝内胆管(ICC)的组织学分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进行手术的64例肝内胆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100P、N-cadherin、NCAM及黏液染色将其分为大胆管型、小胆管型及中间型ICC,分析各组患者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使用t检验、χ2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ICC亚型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IC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8例(43.75%)、29例(45.31%)分别为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ICC,其余7例(10.94%)被定义为中间型ICC,且大、小胆管型ICC具有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大胆管型ICC预后较差,并且具有较高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t=12.671,P<0.01)、CA125(t=13.108,P<0.01)和CEA水平(t=17.726,P<0.01)]和血管侵犯(t=4.293,P<0.05)及淋巴结转移(t=6.447,P<0.05)。并且,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对于大胆管型ICC,CA199升高和发生肝外转移是I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基于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和黏液染色的ICC分类标准可将ICC分为大胆管型及小胆管型两类,其中大胆管型ICC预后较差。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大胆管型肝内胆管癌 小胆管型肝内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混合型肝癌(CHC)及肝内胆管(IC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并经病理证实为ICC或CHC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ICC或CHC患者225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135例,年龄(58.7±10.4)岁。依据病理类型分为ICC组172例和CHC组53例。健康对照组选自同一医院接受常规健康检查的个体,共纳入450名,其中男性189名,女性261名,年龄(56.7±9.3)岁。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C和CH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OR=9.373,95%CI:4.784~18.363,P<0.00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OR=7.151,95%CI:1.195~42.776,P=0.031)、糖尿病(OR=3.118,95%CI:1.733~5.612,P<0.001)和肝内胆管结石(OR=18.650,95%CI:5.210~66.767,P<0.001)是ICC发生的危险因素。HBsAg(+)/anti-HBc(+)(OR=54.891,95%CI:17.434~172.822,P<0.001)和HCV-Ab(+)(OR=37.785,95%CI:5.720~249.611,P<0.001)是CH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HBV感染、HCV感染、肝内胆管结石、糖尿病和肝硬化是发生ICC的危险因素。HBV、HCV感染是发生CHC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胆管上皮癌 危险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摘要目前关于胆管的分类、命名和定义在国内外均存在较多争议,给临床工作的使用带来了混乱。此工作需要根据肿瘤命名原则、解剖部位、肿瘤起源、病理分类、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方式等;还需要遵循:WHO肿瘤分类、UICC分期、ICD疾病分类、中国相关规范;并参考欧洲肝病学会指南、AJCC分期、NCCN指南。作者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临床实际,对胆管的定义、分类和中文命名进行思考,并提出更新建议,希望能够规范和统一临床实际工作中胆管的分类和中文命名。

  • 标签: 胆管癌 定义 分类 命名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对胆管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 法  选取60例胆管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18年1月-2020年12月,均实施经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体温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P

  • 标签: 护理干预 胆管癌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肝细胞肝胆细胞鉴别诊断中,采用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6月、2021年6月为本研究初始、结束时间。选入肝细胞患者、肝胆细胞患者各50例。根据疾病性质不同,分为肝细胞组、肝胆细胞组。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分析两组检查结果,包括两组发病部位、强化情况、临床资料及合并症影像学表现等。结果:(1)肝胆细胞组患者病灶最大直径数值小于肝细胞组,右叶发病概率较肝细胞组更低,P<0.05。(2)肝胆细胞组患者动脉期强化率高于肝细胞组,门脉期强化率比肝细胞组高,P<0.05。(3)肝硬化、HBsAg(+)、AFP升高方面,肝胆细胞组发生率均低于肝细胞组,P<0.05。淋巴结转移、结石方面,肝胆细胞组发生率均高于肝细胞组,P<0.05。结论:CT检查在鉴别肝细胞肝胆细胞方面效果理想,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有利于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CT检查 肝细胞癌 肝胆管细胞癌 鉴别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肝胆细胞鉴别诊断中应用CT的价值。方法:2020.8-2021.10.选取医院确诊的40例原发性肝细胞、40例肝胆细胞为研究对象,患者依次进行超声检查、CT检查,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结果:CT的原发性肝细胞总诊出率97.50%大于超声77.50%,CT的右肝发病检出率100.00%大于超声80.00%,CT的肝胆细胞总诊出率92.50%大于超声72.50%,数值有差异(P<0.05)。结论:在肝细胞肝胆细胞的鉴别诊断中应用CT,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肝胆管细胞癌 原发性肝细胞癌 CT 超声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