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经肛外翻拖出直肠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接受腹腔镜辅助经肛直肠外翻拖出直肠癌根治术的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3~5cm,A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数据库中,抽取同期接受腹腔镜辅助直肠前切除直肠癌根治术(Dixon)的中低位直肠癌30例作为对照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5~10cm,B组).观察两组手术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排便功能和短期局部复发率.结果两组60例均保留了有控制大便功能的肛门,A组术后恢复进食两周内每天大便次数多于B组(P=0.025),术后6个月后.两组每天排便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652).两组均各有1例吻合口漏,B组有1例吻合口出血,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至2年,两组均有1例局部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经肛直肠外翻拖出直肠癌根治术操作方便,安全可行、疗效确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直肠恶性肿瘤 腹腔镜 直肠超低位切除 经肛外翻拖出式
  • 简介:目的观察并评价改良细导管胸腔闭引流联合白细胞介素-Ⅱ(IL-2)+顺铂(DDP)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用B超定位后予留置自制细导管,充分引流后向胸腔内注入300万UIL-2及40mgDDP,每周1次,共4次,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应用改良细导管充分引流联合IL-2+DDP对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改良细导管胸腔闭引流联合IL-2+DDP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好、毒副反应少,且操作简便、取材方便,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恶性胸腔积液 细导管 胸腔闭式引流 白细胞介素-Ⅱ 顺铂
  • 简介: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列。胃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常因压迫胆管而引起严重并发症,放疗虽然可以改善症状,但因肝门部周围组织的结构特殊而使常规放疗的副作用大,患者往往不能耐受。脉冲低剂量率放射治疗(PLDR)可以在不伤害邻近正常组织器官的同时达到病灶区有效治疗的目的。

  • 标签: 胃癌 肝门部淋巴结转移 脉冲式低剂量率放疗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直结肠端侧吻合在中下段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2年8月对18例中下段直肠癌切除后采用吻合器行直结肠端侧吻合,残端用缝合器关闭形成盲端,腹内一次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无吻合口漏发生,随访5个月~3年15例,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便秘1例,2例局部复发,3例死亡,余病人排便功能良好.结论改良直结肠端侧吻合术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费时少,适用于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

  • 标签: 改良式直结肠端侧吻合 中下段直肠癌 切除术 术中 临床应用 弯管吻合器
  • 简介:目前肿瘤的药物治疗仍主要依据各种用药指南和医生的临床经验。同样病症的不同患者使用相同的药物后常表现出明显的疗效差异,副作用亦千差万别,这一直是困扰临床用药并影响肿瘤治愈率的重大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飞速发展,人们期望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能真正崛起解决这一难题。

  • 标签: 药物基因组学 研究平台 肿瘤 分子生物学技术 人类基因组 临床经验
  • 简介:肿瘤起源和演进的机理错综复杂。离子通道与肿瘤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侵袭和转移均有密切的关系。深入研究它们的相关性可以进一步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并推动肿瘤的防治。我们对几种主要的离子通道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离子通道 肿瘤 细胞增殖 钙离子通道 瘤细胞
  • 简介:机体免疫有宿主保护和肿瘤促进双重作用免疫微环境对肿瘤的促进作用知之甚少。研究发现本文讨论免疫微环境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其机制包括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改变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适应微环境的肿瘤细胞存活或建立适宜的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进展,甚至可以调节肿瘤干细胞活性。基于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免疫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而探索免疫治疗和细胞毒药物或分子靶向药物联合的多模式治疗可能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方向。

  • 标签: 肿瘤 免疫微环境 血管生成 肿瘤干细胞 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性子宫切除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淋巴结清扫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行子宫全切术的96例子宫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组),46例行开腹子宫全切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开放组),分别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淋巴结清扫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9.1±5.3)个和(20.3±4.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43,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1,P〈0.05)。两组疗效相比,腹腔镜组总有效率为92.0%,开放组总有效率为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全切术 临床效果 淋巴结清除 并发症
  • 简介: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vector,LV)是作为目前研究最多的外源性转基因载体之一,在基因转染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例如,对细胞是否处于有丝分裂期没有特别的要求,基因转染效率高,可容纳较大基因片段等。本文就慢病毒载体系统的概述、肿瘤的基因治疗、转基因动物模型构建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慢病毒载体 RNA干扰 肿瘤基因治疗 转基因动物模型
  • 简介:<正>恶性肿瘤是现代难治性疾病,迄今为止,人类尚未找到治疗肿瘤的特效方法,因此,目前绝大多数肿瘤的基本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含义是:根据病人的机体情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肿瘤治愈

  • 标签: 肿瘤综合治疗 基本治疗原则 特效方 健脾益肾冲剂 扶正培本 中药复方
  • 简介: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大肠癌的发病率每年以2%的速度上升,在西欧、北美国家中发病率较高,可达35-50/10万,亚、非、拉国家发病率较低;在美国所有死于癌症的病人中,大肠癌居第二位,其中85%-90%的病人癌发生与环境和饮食因素有关。近年来从我国各地资料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结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年平均增长率为4%,现已成为市区第四位常见癌症。据统计,1992年上海市大肠癌的年发病率为28.35/10万,已接近欧美国家水平。遗传学和临床研究认为,大肠癌发病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饮食因素协同作用所致,其中环境、生活习惯、尤其是与饮食方式有密切关系。

  • 标签: 结肠癌 病因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毕Ⅱ吻合术联合改良Braun吻合术对腹腔镜远端胃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接受腹腔镜远端胃癌切除术的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n=68)和毕Ⅱ组(n=56)。联合组患者接受毕Ⅱ吻合术联合改良Braun吻合术,毕Ⅱ组患者接受单纯毕Ⅱ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Visick分级情况等。结果联合组与毕Ⅱ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早期腹泻、反流、术后胃瘫综合征和梗阻的发生率均低于毕Ⅱ组患者(P﹤0.05);但两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患者Visick分级情况优于毕Ⅱ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毕Ⅱ吻合术联合改良Braun吻合术可有效改善腹腔镜远端胃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毕Ⅱ式吻合术 改良Braun吻合术 远端胃癌 腹腔镜
  • 简介:在中国,肿瘤专科医院的神经外科起步较晚,目前,还只有少数肿瘤专科医院开设神经外科服务。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始建于2000年.是国内肿瘤专科医院中最早提供神经肿瘤外科服务的单位之一。

  • 标签: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神经外科 神经肿瘤科 肿瘤外科
  • 简介:脂筏是细胞膜上具有特殊功能的微区域,通过动态聚集、募集及靶向运输作用为蛋白分子提供功能平台,调节细胞功能,该过程受到脂筏结构、内在组分及动态定位分子的多重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凋亡异常、侵袭转移力增强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脂筏可调节上述因素,因此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中的新靶点。

  • 标签: 脂筏 凋亡 治疗靶点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33例后凸>70°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截骨术的不同分为两组。双节段(pediclesubtractionosteotomy,PSO)组(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平均34.8±10.6)岁;脊柱后凸Cobb’s角(82.6±17.5)°(70~108)°;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之间的垂直距离(sagittalverticalaxis,SVA)为(18.3±14.8)cm(11~35)cm;站立位颌眉垂线角为(67.2±21.9)°(43~130)°;单节段(closing-openingwedgeosteotomy,COWO)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2~43(平均31.2±8.5)岁,脊柱后凸Cobb’s角(76.3±11.2)°(73~98)°;SVA为(16.7±7.3)cm(10~26)cm;颌眉垂线角为(63.5±15.6)°(47~86)°。比较两组的临床矫形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双节段PS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4.2±8.3)%,(86.2±9.5)%和(83.6±10.2)%;COW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0.2±6.5)%,(86.6±8.3)%和(88.0±8.7)%,以上矫正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两节段PSO组明显高于COWO组(P<0.05)。COWO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节段PSO组(P<0.05),尤其以术中螺钉松动和截骨断端移位发生率高。结论对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单节段COWO可以取得与双节段PSO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单节段COWO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但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对要高。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椎体后凸成形术 矫形外科手术 胸椎 腰椎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 简介:吉士俊,《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小儿骨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后留校附属二院即现在盛京医院外科工作至今。曾任小儿外科主任,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连续三届担任小儿骨科学组组长;《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特约编委。

  • 标签: 儿科学Pediatrics 髋脱位Hip dislocation 下肢畸形 先天性Lower EXTREMITY deformities congen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