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尊重劳动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是最基础的核心主张,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非社会主义形态的根本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根源,也是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根源。在劳动中每个人各尽所能地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并建立人与人的关系。这既是劳动中的平等,又是合理差异的存在根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是要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劳动,也即是自由的劳动。这种劳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主要的是超越了生存需要。劳动更多地应该实现人的价值,展现人追求真正自由的本质力量。与社会主义其他核心主张相比较,尊重劳动具有根基地位。以劳动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核心主张包含自由、平等、博爱等符合人类进步观的先进价值观念于其中,并高于这些以往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态,是更高形态的价值系统。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主张 尊重劳动 自由 平等 人的价值与尊严
  • 简介:《道德经》"玄之又玄"的辩证历史观、"无为无不为"的主体行为规则,对于当代青年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新时代的历史必然性,突破历史虚无主义困境,超越资本价值观的物欲,形塑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道德经》 当代青年 辩证历史观 文化自信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无产阶级联合其他政治力量的理论。在当代中国,这一理论得以丰富和发展:一是表现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联合的力量更为广泛,二是表现为"联合"已经形成为一种制度,而且这种制度更加完备。

  • 标签: 经典作家 无产阶级 政治力量 人民政协
  • 简介: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垄断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与经济基础相联系的现代西方国家的制度、性质、职能也相应地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不能不深刻地影响到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各种流派的国家理论。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30—2002)是法国继福柯之后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态度的左翼学者。他认为社会科学是“制造麻烦的科学”,社会科学要不断地“揭示被掩盖的事物”。布迪厄一生致力于揭示当代发达国家维持统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机制,国家自然也就成为他所揭示的被掩盖的事物。布迪厄在《重新思考国家》一文的开头就提醒人们:“尝试着去思考国家,很有可能为一种国家思想所俘获,也就是用国家所产生和保证的思想范畴去思考国家,进而误识了国家的深层真相。因为国家最主要的力量之一,就是将思想的范畴强加于我们,并让我们自发地将之运用于社会世界中的所有事物,包括国家本身。”布迪厄尝试着用资本、场域和误识等概念来解读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性质、职能、文化控制、民主制度等方面的新变化,他反传统的独特的国家理论,实质上是对传统的国家理论的拒斥、批判和解构。一...

  • 标签: 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理论 国家统治
  • 简介: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劳动力主体的青年群体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调查显示,经济因素仍为影响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青年还注重自己在工作中是否可以获得实践机会和成就感,青年对于工作稳定程度的诉求有所降低;对于团组织发挥的作用,青年们则有着更高的期待。群团工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青年群体需求出发,针对不同人群,做好基础工作,创新宣传手段,更好地满足青年的职业诉求。

  • 标签: 青年群体 职业满意度 群团工作
  • 简介: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理论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范式转变。与传统公共行政追求经济与效率的价值取向不同,新公共行政更加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出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学科发展融合的智慧结晶。作为新公共行政思想的主要贡献者和学派发展的领军人物,弗雷德里克森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包括社会公平复合理论、基于公共行政的治理理论、公共性理论、行政伦理观、动态开放的组织理论等。研究弗雷德里克森的新公共行政思想,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标签: 弗雷德里克森 新公共行政 公平正义
  • 简介:在由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和“第三务道路”的理论和政篡的过程中,当代资本主义逐渐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但其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垄断,以及由垄断所产生的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并没有根本改变。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准备着更加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历史条件,又给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巨大压力和威胁。应对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挑战,是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新的历史性课题。

  • 标签: 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自由主义 新帝国主义
  • 简介:<正>目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有的则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强”;有的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有的则悲观失望;有的甚至给社会主义算了到哪一年必然灭亡的命。那么,究竟社会主义有没有优越性,有没有生命力?资本主义果真一切都好,是理想的社会?这是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许征帆、任大奎主编的《怎样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和许征帆、张步洲、程小莹主编的《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正是基于这点而写作的。《怎样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一部怎样认识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

  • 标签: 社会主义优越性 当代资本主义 认识实践 发展变化 正确认识 国际国内形势
  • 简介:2013年3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中心和书报资料中心联合发布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当代世界》杂志在“政治学学科期刊”全文转载排名中,所涉期刊294种,转载量位列第5名,转载率位列第15名,综合指数位列第7名。较2011年转载量第6名、转载率第26名、综合指数第14名的位次,又有了大幅提高。日前,《当代世界》杂志接收到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名发来的贺信,祝贺《当代世界》杂志所获得的佳绩。

  • 标签: “复印报刊资料” 当代世界 学术论文 转载量 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在工会的主导下,作为英国现代两大政党之一的工党成立于19世纪末。从此,英国工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英国近现代社会特别是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的研究,对于认识20世纪以来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李华锋副教授新近出版的《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一书是该领域研究的一部新著。通览全书,我感到该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和优点:

  • 标签: 英国工党 政治问题 国家社会 工会 人民出版社 评介
  • 简介:习近平于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振兴乡村的最重要前提是培育"两爱一懂"农村人才。然而,近代已降的城市本位的现代教育使乡村读书人日益"走出大山",造成乡土建设人才匮乏,百年来越是救济乡村而乡村越发落后的境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潘光旦提出乡土教育而避免乡村人才流失。重读潘光旦乡土教育思想可知,乡村建设须超越自外而内或自上而下的"到乡村去"地改造乡村的旧路,而要从文化自觉意识指导下,寻求乡村本位建设。乡土教育培育的人才是振兴乡村之最主要条件。进而言之,乡土教育有益于形成乡土归宿感,热爱农村与农民,当其接受现代教育后能"回乡村去",成为亲和乡村的建设人才。

  • 标签: 农村人才 潘光旦 乡土教育
  • 简介:美国法认为校园骚扰指教师对学生强迫提出违反学生意愿的不当要求,是一种侵害人格尊严和受教育权的性别歧视行为,具体包括交换利益型与敌意环境型。学校作为教师的雇主应当承担代理责任,这种责任属于连带责任而非替代责任。为了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特别保护,学校应当制定反骚扰政策和申诉程序,法院应当不容许被告律师将原属个人隐私的私生活情况作为攻击未成年被害人的抗辩理由。

  • 标签: 校园骚扰 现象调查 防治机制 美国启示
  • 简介:列宁帝国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的经典概括和系统阐述.其中充满辩证统一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向新的社会形态演变的过渡性和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可能性.20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并没有摆脱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分析框架.

  • 标签: 列宁 帝国主义论 资本主义 历史定位
  • 简介:人际交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对于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也是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许多障碍,对日常生活、学习、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造成障碍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本文以北京高校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分别从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探索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帮助大学生消除障碍,走出困境,从而更好地学习、成长和发展自我。

  • 标签: 大学生 人际交往障碍 原因 对策
  • 简介:2004年10月21日-23日,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以"邓小平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为题在山东章丘市召开了学术年会.有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国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社科联等单位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着"邓小平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的主题,就邓小平理论中的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意义、邓小平理论与执政党建设、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与讨论.现将此次学术研讨会中探讨的主要问题及观点作一介绍.

  • 标签: 当代社会主义 诞辰100周年 邓小平理论 研讨会综述 纪念 2004年10月
  • 简介:冷战初期,杜鲁门政府为了对抗以苏联为首的国际共产主义和推行由其主导的世界秩序,推行了第四点计划。在第四点计划中,美国政府正式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其外交轨道,使之成为执行美国外交政策的一条重要渠道,从而服务于美国总体战略目标。在推行第四点计划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处理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的经验,对于理解今天的全球治理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全球治理 美国 第四点计划 非政府组织 遏制战略
  • 简介:特朗普上任以来,中美战略竞争有所加剧,两国战略关系面临着再塑造的问题,这也就使得对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历程与经验进行反思很有必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对中美关系主动进行战略塑造的重要尝试。美国官方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经历了观望期、试探期和冷淡期三个阶段,由"谨慎乐观"转变为"冷淡处理",最后变为"置之不理"。中美战略关系的塑造经验在于要注重凝聚战略共识、承认战略能力、增进战略互信、协调战略利益和管控战略分歧。这对于特朗普执政后中美战略关系的再塑造具有重要启示,也有助于中美战略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 标签: 中美战略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 战略稳定 战略分歧 特朗普政府
  • 简介:虽然当代青年社会主体意识主流健康,但仍在价值观、道德观、责任感的认识与实践上存在某些偏差。基于社会适应理论视角,破解青年社会主体意识错位的关键,就是通过培育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观体系、弘扬青年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道德建设模式、创新青年以社会主义公民责任感为关键的责任引导机制。

  • 标签: 青年 社会主体意识 社会适应机制 构建
  • 简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的发展表明,任何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都以特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世界观的变迁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詹姆斯·罗斯诺总结出“分合论”的世界观,并依此为前提进一步分析了当代世界政治中的权威迁移现象,提出了“在国内一国外边疆上的治理”的思想。其理论体系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但突破了传统理论藩篱,为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诠释和预测方法。

  • 标签: 世界观 “分合论” 世界政治 权威迁移 国际关系理论 民族国家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