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高度近视性弱视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细胞厚度,探讨该类弱视的程度与视网膜神经细胞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先天性高度近视(10g/L阿托品眼膏散瞳后〉-4.00DS)并伴有弱视患者12例20眼。年龄3.5~15岁。采用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ourier-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FD-OCT)测量弱视眼的黄斑区神经细胞厚度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比较神经细胞层厚度占视网膜层厚度的比例与患者弱视及近视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我们发现高度近视患者近视程度与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相关性,近视程度高的患者其神经细胞层相对厚度有变薄现象。结论:先天性近视性弱视的患者黄斑中心区神经细胞层厚度占视网膜厚度的比例有下降。

  • 标签: 先天性高度近视 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 视网膜厚度 神经节细胞厚度
  • 简介:目的观察转人APP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实验采用C57BL/6J转人APP基因小鼠6只,采用同背景10个月龄的C57BL/6J正常小鼠6只做为对照。灌注处死小鼠,完整取出右眼球分离视网膜,制作电镜标本观察视网膜各层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视网膜各层细胞异常明显:膜盘排列结构模糊,局部间隙溶解、甚至消失;外核层细胞体干枯变形,染色质聚集浓缩;内核层可见固缩细胞;神经细胞胞膜不完整,线粒体水肿,并可见染色质聚集。结论转人APP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各层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存在明显病理改变。

  • 标签: APP转基因小鼠 阿尔兹海默病 电镜 视网膜神经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糖尿病神经病变(DNP)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形态学依据。方法所有大鼠给予链脲佐菌素(STZ)60mg/kg腹腔注射,72小时后测尾静脉血糖,血糖≥16.7mmol/L且稳定2周以上者纳为糖尿病模型。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状神经超微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bFGF的表达。结果电子显微镜下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时细胞胞质内线粒体肿胀、溶解、嵴断裂;高尔基体成熟面肿胀;内质网肿胀,明显扩张。细胞核内内质网明显扩张,尼氏体边集。糖尿病大鼠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结状神经细胞胞浆bFGF表达增强。结论糖尿病时大鼠结状神经超微结构发生变化,胞浆bFGF表达增强,可能是机体的一种抗损伤反应,bFGF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时的神经元具有修复作用。

  • 标签: 大鼠 糖尿病神经病变 超微结构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阻滞综合征救治体会。方法常规治疗畅通气道,面罩大流量氧气吸入(>5L/min),早期足量短程使用激素,维生素C及乌司他丁等组织器官保护治疗。呼吸、循环支持治疗。结果本组均成功抢救,在ICU救治时间为5到14天,呼吸支持时间为2到10天,本组转出ICU时,神志清楚,自主呼吸平稳,血压稳定,呼吸空气时,血氧饱和度为95%以上,心、肝、肾等功能基本正常。结论星状神经阻滞综合征严重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损害中枢神经、呼吸循环系统,随时可因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抢救此类患者,积极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及对症综合治疗来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征 救治体会
  • 简介:通过对龙虾心脏神经模型的研究,从非线性动力学角度对模型所产生的簇发放做了详细的分析,讨论了不同电生理参数条件下,模型簇发放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动力学性质,如:峰峰间距(InterSpikeIntervals,ISis)的加周期分岔和倍周期分岔等.通过模型分析结果可进一步理解龙虾心脏神经动作电位簇发放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发放模式和节律编码.

  • 标签: 龙虾心脏神经节模型 簇发放 ISI 加周期分岔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视网膜新生血管和纤维化为特征,其发生发展与细胞增殖调控失常有关。内皮素、瘦素、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等细胞因子与视网膜多种细胞的生长、增殖有密切联系。研究细胞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苷脂对脑出血患者NDS评分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脑出血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NDS评分减少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1治疗脑出血患者可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康复。

  • 标签: 脑出血 神经节苷脂 NDS评分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文献,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致视网膜下液的来源、细胞成分、细胞生长因子及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综述,为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 标签: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下液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星状神经阻滞联合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85例.随机分为3组①星状神经阻滞组(Ⅰ组)27例,采用第6颈椎横突刺入法行星状神经阻滞,隔日1次,10次一疗程。②针刀疗法组(Ⅱ组)28例,7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③星状神经阻滞联合针刀疗法组(Ⅲ组)30例,先行星状神经阻滞,半小时后再行针刀治疗,7天1次,3次1疗程。观察记录三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后2个月、2年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2个月和治疗后2年Ⅲ组与Ⅰ、Ⅱ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联合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针刀 颈源性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节型细胞神经细胞瘤病理学特点。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07年至2011年我院存档的GNBn患者18例,就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NBnA型12例,B型6例。A型生存时间平均为(60±5.2)个月,B型(20±6.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均死亡,A组存活2例。结论虽对GNBn进行分型可助于评价预后,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临床需结合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提高预后评价的准确性及治疗的针对性,以改善患儿生存质量。

  • 标签: 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病理学 分析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经典理论包括多元醇代谢异常、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增加、蛋白激酶C的活化、氧化应激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基础研究已成为目前DR发病机制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目前已知与DR有关的细胞因子有VEGF,IGF-1,bFGF,TNF等。多种细胞因子通过信号转导系统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引起新生血管生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等多种改变,从而导致DR的发生发展。本文就细胞因子表达异常与DR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发病机制 细胞因子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图像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PDR患者40例44眼(PDR组)和正常对照组40例40眼进行mf-ERG检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DR患者组mf-ERG1~5环的反应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N1波潜伏期在4环、P1波潜伏期在2~5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结论:Mf-ERG可有效地评价PDR患者视网膜的功能。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多焦视网膜电图 增生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选择性背根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60名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n=20)单纯药物治疗;B组(n=20)药物联合外周神经阻滞治疗;C组(n=20)药物联合选择性背根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不同时段疼痛程度变化,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B、C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且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背根神经阻滞治疗,辅以常规药物,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 标签: DSA引导 带状疱疹神经痛 选择性背根神经节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50例接受视网膜脱落手术的患者,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围术期的体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护理干预对围手术期的影响。结果接受过护理干预的50例患者功能性复位比率高、复发率低。结论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体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视网膜脱落 术后护理 临床体会
  • 简介:目的:通过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及视网膜功能的了解,判断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6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CDI)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分别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检测,并以对侧正常眼作对照组。结果:CDI术前患眼与对照眼的CRA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wk视网膜脱离眼CRA的Vmax,Vmin均较术前降低,R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脱离区mfERG的a波、b波振幅密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潜伏期比手术前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mfERG,CDI的联合检测能及时了解视网膜脱离术后的视网膜复位情况及硅胶海绵垫压后CRA的血流情况,从而避免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不良,巩膜因缺血引起局部坏死等情况发生。

  • 标签: 多焦视网膜电图 彩色多普勒 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