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孢曲松对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趋化因子(chemoattractant chemokine ligand, CXCL)13浓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82例神经性梅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给予头孢曲松治疗,对照组给予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脑脊液及血清CXCL13水平、快速血浆反应(rapid plasma response,RPR)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聚实验(treponema pallidum gelatin coagulation experiment,TPPA)、红细胞免疫指标水平[免疫黏附促进因子(erythrocyte immune adhesion promoter, FEE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rythrocyte C3b receptor rosette rate,RBC-C3bR)、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synergistic tumor erythrocyte rosette assay,ATER)、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straight tumor erythrocyte rosette test,NTER)]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 PANS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脑脊液及血清CXCL13、RPR滴度、TPPA阳性率、FEER、RBC-C3bR、ATER、NTER及PANSS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CD3+、CD4+、CD4+/CD8+、FEER、RBC-C3bR、ATER、NTE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32±5.03)比(59.21±4.95),(34.78±2.05)比(31.23±2.01),(1.85±0.33)比(1.39±0.31),(55.16±5.08)%比(48.57±4.99)%,(19.13±2.01)%比(15.68±1.74)%,(60.44±3.03)%比(55.82±3.16)%,(2.34±0.46)%比(1.56±0.31)%;t值分别为4.65、7.92、6.51、4.87、6.66、5.58、6.97,P值均<0.05];而CD8+、脑脊液及血清CXCL13、RPR滴度、TPPA阳性率及PAN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1.09)比(23.26±1.14),(136.93±17.85)pg/mL比(159.44±18.73)pg/mL,(62.40±7.72)pg/mL比(69.51±8.04)pg/mL,(16.03±1.71)比(18.96±2.24),26.83%比48.78%,(46.79±3.35)比(60.22±4.38);t/χ2值分别为12.54、4.60、3.33、7.42、4.20、15.60,P值均<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2%、9.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治疗神经性梅毒临床效果显著,并能显著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临床症状评分,调节血清及脑脊液CXCL13水平。

  • 标签: 神经梅毒 头孢曲松钠 淋巴细胞 趋化因子1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视儿童和青少年血清锌、铜、硒浓度和铜/锌比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诊治的166例近视儿童与青少年[近视组,其中110例男孩,56例女孩,年龄(13.78±4.21)岁]以及150例同期视力正常的儿童与青少年[对照组,其中87例男孩,63例女孩,年龄(12.37±4.82)岁]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法测定其血清锌、铜、硒水平并据此计算反映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铜/锌比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近视儿童与青少年的血清锌、硒水平较对照组降低[(0.83±0.27)mg/L比(1.06±0.32)mg/L,(41.05±9.07)µg/L比(47.19±8.36)µg/L],铜/锌比值较对照组增高[(1.18±0.32)比(0.98±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血清铜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儿童及青少年血清微量元素间不具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近视儿童与青少年血清抗氧化微量元素锌、硒水平降低,铜/锌比值增高,这提示儿童与青少年的近视进程可能与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相关。

  • 标签: 近视 微量元素 铜/锌比值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人血清中万古霉素的浓度,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Plus C18(4.6×250mm,5μm),流动相为:0.01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PH=3.2):甲醇=80:20;流速为1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6nm。结果:万古霉素在质量浓度1~100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5,定量下线为1mg.L-1,日间、日内精密度良好(RSD均8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适合用于人血清中万古霉素的检测。

  • 标签:   万古霉素  HPLC TDM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患者围术期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变化的麻醉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期间行气管插管静脉全麻的10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收集性别、年龄、体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用药时长、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药总量以及用药速率等数据,对可能影响围术期血清CGRP浓度变化的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具有统计学意义指标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围术期血清CGRP浓度变化独立因素。结果100例患者中位年龄50岁(22~75岁),术后CGRP水平较术前比较,63例升高,37例降低。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ASA分级、瑞芬太尼用药速率与围术期血清CGRP浓度变化明显相关(χ2=4.285,χ2=4.240,F=4.475,P<0.05),升高组瑞芬太尼用药速率高于降低组[(0.166 9±0.035 6) μg/(kg·min)比0.149 2±0.029 5) μg/(kg·mi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麻醉中瑞芬太尼用药速率[优势比(OR)=1.117,95%可信区间(CI)为1.003~1.244,Wald χ2=4.073,P<0.05]是围术期血清CGRP浓度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麻醉中中瑞芬太尼用药速率是围术期血清CGRP水平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静脉麻醉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瑞芬太尼 危险因素 神经源性保护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糖尿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 SP)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78例,年龄42~7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Ⅱ级。根据术前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非糖尿病组(NDM组,40例)和糖尿病组(DM组,38例),两组患者再分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糖尿病浅麻醉组(LNDM组,20例)、非糖尿病深麻醉组(DNDM组,20例)、糖尿病浅麻醉组(LDM组,19例)、糖尿病深麻醉组(DDM组,19例)。LNDM组、LDM组BIS值维持在50~59,DNDM组、DDM组BIS值维持在40~49。记录4组患者术前及术中情况(如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停药后睁眼时间、PACU停留时间,麻醉药物用量,术中补液量、术中失血量、尿量等),记录4组患者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采用ELISA法测定4组患者术前和术毕时血清CGRP、SP浓度。结果与LNDM组比较:LDM组、DDM组术前血清CGRP、SP浓度均较低(P<0.05);DNDM组、DDM组丙泊酚用量增多(P<0.05)、停药后睁眼时间延长(P<0.05);DNDM组、LDM组、DDM组术毕血清CGRP、SP浓度均降低(P<0.05),DDM组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升高(P<0.05),术中血管活性药物总使用率升高(P<0.05)。与DNDM组比较:LDM组、DDM组术前、术毕血清CGRP和SP浓度均较低(P<0.05);LDM组丙泊酚用量减少(P<0.05)、停药后睁眼时间缩短(P<0.05);DDM组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升高(P<0.05),DDM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升高(P<0.05)。与LDM组比较:DDM组丙泊酚用量增多(P<0.05)、停药后睁眼时间延长(P<0.05),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升高(P<0.05),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升高(P<0.05),术毕血清CGRP、SP浓度均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血清CGRP[比值比(odds ratio, OR)0.78,95%CI 0.65~0.94,P=0.010]、SP浓度(OR 0.98,95%CI 0.97~0.10,P=0.020)是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深麻醉是CGRP、SP降低的相关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血清CGRP、SP浓度降低与深麻醉有关,糖尿病患者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与血清CGRP、SP浓度降低有关。

  • 标签: 麻醉深度 糖尿病 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 辣椒素受体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P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生化检验应用肝素、肝素锂抗凝血浆代替的临床比较。方法:选取我院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9例血清生化检验标本。以盲摸三色球发均分为常规组、肝素组及肝素锂组,每组均为33例。对比三组的相关指标及电解质水平。结果:三组血钾水平存在差异(P0.05)。结论:肝素抗凝管、肝素锂抗凝管代替血浆进行检验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是无法用于一些特定检验项目。总体来讲,具备重要的研究意义。

  • 标签: 血清生化检验 肝素钠 肝素锂 血浆代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检人群血清电解质浓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2年2月2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且测定过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和血清电解质(氯、磷、钙、、钾、镁离子)的8 445例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根据hs-cTnI浓度将心血管事件风险划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心血管事件风险等级体检者血清电解质浓度差异,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电解质浓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联。结果心血管事件低风险组钾、镁离子浓度均高于中、高风险组[钾离子(4.28±0.29)比(4.24±0.34)、(4.23±0.36)mmol/L,镁离子(0.88±0.06)比(0.87±0.07)、(0.87±0.07)mmol/L](均P<0.05),钠离子浓度低于中、高风险组[(140.54±1.75)比(140.88±1.73)、(140.81±2.20)mmol/L](P<0.001);高风险组磷离子浓度低于中、低风险组[(1.04±0.17)比(1.08±0.16)、(1.05±0.15)mmol/L](P=0.001);各组氯、钙离子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比于离子浓度正常者,低钾血症(OR=6.96,95%CI:3.67~13.10)、低镁血症(OR=5.00,95%CI:1.01~24.50)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等级均更高(均P<0.05);在正常范围内,钠离子浓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呈正相关(OR=1.08,95%CI:1.03~1.14;P<0.001)。结论体检人群血清、钾、镁离子浓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有关,维持体内钾、镁离子的相对稳态以及钠离子在正常范围内的较低水平,可能有助于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 标签: 血清 电解质 心血管事件 危险 体格检查 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100例重症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血清的监测与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100例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来我院治疗重症脑出血的患者,急性期期间,对患者进行血清监测,分析入院后1、3、7d内血清异常状况,依据操作规范及监测结果给予患者高效护理。结果 血异常患者共有64例(64.00%),正常患者有36例(36.00%),血异常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间节点上,低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高血,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血正常患者死亡率与血异常患者死亡率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低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13;P<0.05)。结论 血清在评估重症脑出血患者预后效果上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高血患者,加强日常护理间监测,给予科学高效的护理手段,尽可能将病死率降至最低。

  • 标签: 重症脑出血 急性期 血清钠 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清N末端B型利肽前体(NT-proBNP)浓度对新生儿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行心脏手术的110例新生儿(出生≤28 d)的围术期资料。根据优化急性肾损伤儿科参考变化值(pROCK)标准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2组患儿人口统计学资料、主要诊断、实验室检查、围术期管理和术后结局等指标。血清NT-proBNP浓度为术后12 h内常规测定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析血清NT-proBNP浓度与术后AKI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判断血清NT-proBNP浓度对术后AKI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新生儿106例,术后AKI发生率54.7%。2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血清肌酐浓度血清NT-proBN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T-proBNP浓度升高是新生儿心脏手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2.49,95%可信区间1.18~5.23,P=0.016)。血清NT-proBNP浓度预测新生儿心脏手术后AKI的曲线下面积为0.66,其95%可信区间为0.55~0.76(P=0.007)。结论血清NT-proBNP浓度升高是新生儿心脏手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KI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密切监测围术期NT-proBNP水平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患儿。

  • 标签: 利钠肽,脑 婴儿,新生 心脏外科手术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乳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支气管扩张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乳酸左氧氟沙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乳酸左氧氟沙星对于支气管扩张的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乳酸左氧氟沙星 支气管扩张 临床疗效 血清炎性因子 影响             
  • 简介:摘要为探讨黄体酮转化子宫内膜日的血清雌二醇浓度能否预测激素替代周期冻融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生殖医学科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的激素替代疗法冻融胚胎移植(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frozen thawed embryo transfer,HRT-FET)共230个周期,血清雌二醇浓度在139.5~3 941.0 pg/ml之间。根据子宫内膜转化日血清雌二醇浓度的百分位数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第25百分位数,n=58例),高雌二醇组(第25~75百分位数,n=112例)和超高雌二醇组(>第75百分位数,n=60例)。比较3组的基本特征及妊娠结局,主要观察指标是活产率,次要观察指标是临床妊娠率。数据分析采用F检验和Kruskal-Wallis(H)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一般情况:3组取卵周期时的年龄、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基础窦卵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孕年限、原发不孕占比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75,H=5.479,H=5.374,F=1.391,H=4.779,χ²=1.969,P>0.05)。FET周期治疗情况:3组子宫内膜转化前的孕酮(P)浓度、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单胚胎移植占比、囊胚移植占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5.359,H=5.957,χ²=0.626,χ²=4.532,P>0.05);3组在FET周期中子宫内膜转化前的雌激素用药天数,高雌二醇组为13.0(12.0,14.0)d、超高雌二醇组为13.0(12.0,15.0)d,均比对照组13.0(12.0,13.3)d的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97,P<0.05);高雌二醇组在内膜转化前的E2浓度为1 560.4(1 170.2,1 848.2)pg/ml、超高雌二醇组E2浓度为2 420.9(2 131.0,2 849.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E2浓度238.8(206.9,287.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94.84,P<0.05)。3组的妊娠结局:3组的临床妊娠率,对照组37.9%、高雌二醇组51.8%、超高雌二醇组40.0%,其中高雌二醇组临床妊娠率最高,其次是超高雌二醇组,但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853,P>0.05);3组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19.3%、25.0%、32.8%,其中超高雌二醇组的胚胎种植率最高,但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5.544,P>0.05);3组活产率分别为37.9%、39.3%、40.0%,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²=0.055,P>0.05);104例临床妊娠病例中共发生了14(13.5%)例流产,均发生在高雌二醇水平组。104例临床妊娠病例中双胎妊娠24例(23.1%),发生在高雌二醇水平组(10例)和超高雌二醇水平组(14例),对照组无双胎妊娠病例。230个FET周期中有4例发生了宫外孕(1.7%),对照组和高雌二醇水平组各有2例,超高雌二醇组无宫外孕病例。

  • 标签: 激素替代疗法 胚胎移植 雌二醇 活产率 临床妊娠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肽的检测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45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选取同时期糖尿病患者38例,同时期冠心病患者42例及同时期50例健康体检人群。对比4组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四组临床数据中TC、TG及UA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四组临床数据中BNP对比,统计学意义差异成立(P

  • 标签: 老年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血清脑钠肽
  • 简介:摘要:冷中子增殖堆作为一种裂变链式反应堆,裂变的过程由快中子引起,具备产多于耗的优势,整个反应过程中消耗易裂变核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易裂变核素的增殖。当前我国核能应用逐渐进入商用阶段,冷中子增殖堆的安全监管问题也愈发凸显,其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一旦高温管道发生故障产生的泄露以及系列影响后果难以忽视。本文从核安全角度出发结合冷中子增殖堆特点,以 CEFR( 中国实验快堆)为例,以《快中子增殖堆核岛机械设备设计和建造规则》RCC-MR为标准,对高温管道变形失效、疲劳损伤、裂纹损伤的故障进行分析。

  • 标签: 钠冷中子增殖堆 高温钠管道 故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体液复苏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与B型尿肽(BNP)的检测意义。方法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接受体液复苏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PCT、BNP及其他指标(如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钠离子、氯离子等)。比较64例患者体液复苏治疗前后治疗相关指标。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0例)与死亡组(1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3 d血清PCT与BNP水平。结果体液复苏治疗后,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pH值、PCT降低,而钠离子、氯离子及BN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存活组与死亡组PCT、BNP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 d,两组PCT逐渐降低,BNP逐渐升高(P<0.05),且存活组PCT低于死亡组,BNP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体液复苏治疗后血清PCT下降,而BNP升高,可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体液复苏 血清降钙素原 B型尿钠肽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肽(BNP)、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及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诊断效能。方法抽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CHF患者78例作为CHF组,另抽取同期于医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BNP、CysC、β2-MG水平及CHF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各指标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BNP、CysC、β2-MG联合检测及单一指标检测诊断CHF的价值。结果CHF组BNP、CysC、β2-MG指标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随着心功能分级的上升,CHF患者血清BNP、CysC、β2-MG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血清BNP、CysC、β2-MG联合检测诊断CHF的曲线下面积(0.976)均高于各指标单一检测诊断(0.847、0.809、0.743),诊断效能更高。结论血清BNP、CysC、β2-MG联合检测对CHF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且能有效评估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脑钠肽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β2微球蛋白 慢性心力衰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黄体酮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1年3月期间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共计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治疗,对照组行黄体酮治疗,观察组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治疗情况,包括组分娩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期间血清雌二醇(E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分娩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妊娠 12 周时血清 HCG、P、E2 水平提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黄体酮 低分子肝素钠 复发性流产 妊娠成功率 并发症 血清孕酮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中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疗效。方法:选择收治患者80例,均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划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应用阿司匹林、维生素B1、甲钴胺治疗,实验组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5.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0.0%(P0.05)。治疗后实验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TNF-a显著优于常规组(P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44岁男性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因泌尿系统感染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 g静脉滴注、1次/8 h。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PLT)288×109/L。治疗5 d后PLT升至729×109/L。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考虑可能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关。停用该药,改用左氧氟沙星0.5 g口服、1次/d。停药5 d后,PLT降至491×109/L;停药14 d后,PLT降至280×109/L。

  • 标签: 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联合用药 血小板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