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疑似神经内分泌肿瘤底腺型胃癌,回顾分析其临床、内镜、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底腺型胃癌的诊断水平以及减少误诊、漏诊。

  • 标签: 胃底腺型胃癌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食管结合部肿瘤的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随着上消化道肿瘤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早癌普查的逐步推广,早期食管结合部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因此,近年来保留功能手术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近端胃切除术作为食管结合部肿瘤外科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肿瘤学安全性的证实,其在食管结合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正在日益得到重视。相较于全切除,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然而,传统的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较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同时也阻碍了近端胃切除术在食管结合部肿瘤中的应用。如何通过优化消化道重建方式来降低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本文就目前食管结合部肿瘤近端切除防反流术式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消化道重建 近端胃切除 防反流
  •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N)是一类可发生于全身的罕见肿瘤NEN则是胃部罕见恶性肿瘤之一。2019年WHO第5版消化系统NEN分类标准更新了NEN的分型和若干命名问题。对NEN更加精准、科学的分型,也使得NEN的外科治疗更加个体化、精准化。一般来说,Ⅰ型神经内分泌瘤(NET)常可考虑内镜下切除;Ⅱ型NET多因发生于十二指肠或胰腺的泌素瘤而产生,需重视原发泌素瘤的外科治疗;Ⅲ型NET需根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综合考虑手术方式;而对于无远处转移的神经内分泌癌(NEC),应积极行外科手术治疗,其手术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可参照胃腺癌标准。对于局部进展期NEC,能否行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放化疗以充分降期及提高根治性切除率,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此外,已有远处转移的功能性NEN亦可选择根治性切除及姑息性减瘤手术控制激素分泌,改善患者生存。在充分的多学科讨论基础上,综合考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原发灶及转移灶的范围、可切除性和功能性是NEN外科治疗的重要原则。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胃 分型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前胃部肿瘤以胃癌、胃肠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最为常见。2019年胃癌的腹腔镜手术方面,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均显示,微创手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以及进展期胃癌的肿瘤学疗效都与传统开放手术相似,为腹腔镜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推广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依据。胃癌综合治疗方面,也有重大研究结果公布,我国的临床研究也逐渐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和关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应用虽有进展,但在胃癌术后的一线治疗尚未能得到认可。胃肠间质瘤领域,腹腔镜手术也逐渐得到推广,晚期耐药患者手术治疗仍有其价值。神经内分泌肿瘤方面,最新研究显示,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特性来加以选择,胃癌若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则可能预后更差。

  • 标签: 胃肿瘤 胃肠间质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手术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30例(温州市中医院1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17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3例,女7例;年龄为(62±4)岁,年龄范围为27~78岁。患者行腹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由2位有>20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观察分析图像。观察指标:(1)CT检查情况。(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1)CT检查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位于底部14例,体部10例,胃窦部6例;肿瘤呈椭圆形18例,不规则形12例;肿瘤呈内生型15例,外生型13例,壁内型2例。G1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6.8±1.6)cm,其中<5.0 cm 4例,5.0~10.0 cm 4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8.3±2.7)cm,其中<5.0 cm 1例,5.0~10.0 cm 4例,>10.0 cm 2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最大径为(17.8±2.2)cm,其中5.0~10.0 cm 6例,>10.0 cm 9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14例,浸润性生长16例。肿瘤边界清晰14例,不清晰16例。CT平扫检查结果示肿瘤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20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等密度9例,CT值为(34.0±3.5)HU;低密度18例,CT值为(16.6±1.4)HU;高密度3例,CT值为(45.3±3.6)HU。30例患者中,瘤内见小点状或小类圆形坏死囊变灶21例;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犯10例;腹腔积液17例。CT增强检查结果示轻度强化12例,CT值为(56.5±6.3)HU;中度强化15例,CT值为(66.0±5.4)HU;明显强化3例,CT值为(76.6±5.8)HU。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23例。8例患者有迂曲血管。(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0例患者中,10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4例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根治性大部切除术;6例肿瘤直径<4 cm,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治疗。3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GNEN,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8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7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0例GNEN患者中,突触素阳性30例,嗜铬粒蛋白A阳性23例,细胞角蛋白阳性9例。(3)随访情况:3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0~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30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3.3%(13/30),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G2级神经内分泌瘤、G3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7和4/15。结论GNEN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病理学分级多见于G3级,以底及体部多见。CT检查结果示肿瘤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肿瘤易囊变,增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 标签: 胃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底腺来源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GA)和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解放军第960医院2019年2月至2019年9月确诊的2例OGA和2例GA-FG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光镜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内镜分析其组织学的主要特征。结果OGA和GA-FG均分化较好,位于黏膜固有层的深部。2例OGA局限于黏膜内,其中1例OGA腺体呈不规则管状,结构异型性较小,属于低度异型,1例OGA腺体呈不规则的管状、分枝状或吻合状,属于高度异型;2例GA-FG伴有黏膜下浸润,腺体呈不规则的管状、分枝状或吻合状,可形成所谓的"无尽腺"结构。肿瘤表面腺体未见明显异型,周围黏膜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肠化或萎缩等。2例OGA和2例GA-FG免疫组化结果相似,胃蛋白酶原1呈弥漫性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主细胞分化;H+/K+ ATPase和PDGFRA-α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壁细胞分化。Syn均呈阳性表达而CD10、MUC2和CD-X2均阴性,未见p53过表达和β-catenin核阳性,热点区Ki-67增殖指数约为1%~5%。结论GA-FG为一种分化良好的、低度恶性的新的胃癌亚型。免疫组化及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有助于鉴别诊断,Syn的阳性意义及能否成为诊断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OGA由低度异型至高度异型至黏膜下浸润可能是GA-FG的发生过程,但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Wnt/β-catenin和Shh信号通路有关,但有别于其他类型胃癌的发病机制。内镜下黏膜切除对病变的完整切除是首选治疗,通常是治愈性的。

  • 标签: 胃肿瘤 胃底腺型腺癌 胃泌酸腺腺瘤 MUC Syn 胃蛋白酶原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9例CF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FT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CFT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3岁(18~63岁)。7例发生在体,2例发生在底。大体检查示均为实性单发结节,切面灰白、灰红色,质地硬韧,肿瘤长径0.6~1.5 cm。镜下观察可见在大量胶原化的间质内稀疏分布梭形肿瘤细胞,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9例均可见沙砾体或钙化。9例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3例表达CD34,均不表达PDGFRA、SMA、SMMS-1、Desmin、ALK、DOG-1、CD117、S-100、β-catenin、CKpan及calponin,Ki-67阳性指数1%~3%。结论CFT好发于中老年人,体多见,体积较小;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需要与多种好发于的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

  • 标签: 胃肿瘤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底腺来源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GA)和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解放军第960医院2019年2月至2019年9月确诊的2例OGA和2例GA-FG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光镜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内镜分析其组织学的主要特征。结果OGA和GA-FG均分化较好,位于黏膜固有层的深部。2例OGA局限于黏膜内,其中1例OGA腺体呈不规则管状,结构异型性较小,属于低度异型,1例OGA腺体呈不规则的管状、分枝状或吻合状,属于高度异型;2例GA-FG伴有黏膜下浸润,腺体呈不规则的管状、分枝状或吻合状,可形成所谓的"无尽腺"结构。肿瘤表面腺体未见明显异型,周围黏膜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肠化或萎缩等。2例OGA和2例GA-FG免疫组化结果相似,胃蛋白酶原1呈弥漫性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主细胞分化;H+/K+ ATPase和PDGFRA-α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壁细胞分化。Syn均呈阳性表达而CD10、MUC2和CD-X2均阴性,未见p53过表达和β-catenin核阳性,热点区Ki-67增殖指数约为1%~5%。结论GA-FG为一种分化良好的、低度恶性的新的胃癌亚型。免疫组化及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有助于鉴别诊断,Syn的阳性意义及能否成为诊断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OGA由低度异型至高度异型至黏膜下浸润可能是GA-FG的发生过程,但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Wnt/β-catenin和Shh信号通路有关,但有别于其他类型胃癌的发病机制。内镜下黏膜切除对病变的完整切除是首选治疗,通常是治愈性的。

  • 标签: 胃肿瘤 胃底腺型腺癌 胃泌酸腺腺瘤 MUC Syn 胃蛋白酶原1
  • 简介:摘要肿瘤间质的主要成分由免疫微环境和非免疫微环境中细胞共同组成。辅助治疗等系列措施的临床疗效均与肿瘤间质成分密切相关。通过分析肿瘤间质的成分,了解肿瘤病理学结构中组成成分特点,进一步探索间质各成分与病理学结构的联系及间质成分调节肿瘤发生、进展机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肿瘤微环境中间质成分相关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有望揭示肿瘤免疫微环境与非免疫微环境的动态变化。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间质 免疫微环境 病理学 进展 综述
  • 简介:摘要贲门区黏膜下肿瘤检出率逐年上升,多数为良性或者交界性肿瘤,其中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较为常见。贲门区的功能保留与食管结合部区域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其中防止食管反流这一功能的评价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胃镜、CT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测定等方法直接或间接评价。这个特殊解剖部位的肿瘤,淋巴结转移风险很低,遵循无瘤原则,通常只需完整切除肿瘤即可。本文旨在介绍贲门区黏膜下肿瘤功能保留的微创化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内镜下治疗、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及完全腹腔镜手术。这些治疗方法要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胃腔内或外)及手术团队水平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 标签: 黏膜下肿瘤 保留功能 微创化治疗
  • 作者: 樊茜 吝怡 马佳 朱森林 吴玉伟 牟星宜 邓博 康诗然 番敏 马锋 吕毅 严小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西安 710068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肿瘤标记定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只雄性健康Beagle犬,全麻后行胃镜检查,假定肿瘤部位,然后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钳夹并固定于肿瘤部位,退出胃镜。24 h后再次全麻,行腹腔镜肿瘤定位。常规建立腹腔镜戳孔并进镜后经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将寻踪磁体置于表面肿瘤附近探查示踪磁体,两个磁体相吸后,腹腔镜下所见寻踪磁体所在部位即为肿瘤的位置,从而完成病灶的标记和定位。结果6只Beagle犬在胃镜下均成功留置示踪磁体,胃镜操作中无磁体滑脱、副损伤、出血等。胃镜术后24 h,在腹腔镜手术下顺利置入寻踪磁体,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自动相吸,形成"示踪磁体-胃壁-寻踪磁体"的三明治样结构,完成腹腔镜下对肿瘤的定位和识别,整个过程操作顺利,未出现意外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镜联合腹腔镜肿瘤标记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 标签: 胃肿瘤 磁小体 胃镜 腹腔镜
  • 简介:摘要食管结合部腺癌(AEG)因解剖位置特殊,在其实际临床诊治工作中,胸外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及肿瘤科之间存在诸多交互。近年来,AEG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到临床广泛关注,并逐渐倾向从食管癌和胃癌的范畴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新的特殊类型肿瘤。目前对于AEG在其定义、分型、TNM分期、手术路径、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术前新辅助治疗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争议,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正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及规范的阶段。本文主要回顾2019年AEG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总结当下AEG的临床热点,尤其外科治疗热点以及相关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并着眼未来的发展。建议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合作以及对疾病的认知,通过更多临床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个性化及精准的诊疗,最终达到让患者获得最大收益的共同目标。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外科治疗进展 热点问题 新技术的应用
  • 简介:摘要超过60%的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NENs)内镜下病变表现为多发病灶,可为息肉样隆起、黏膜下来源的肿瘤,或为丘疹、糜烂、溃疡性病灶,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病灶多数<10 mm,平均5 mm。1型G-NENs中,约22%病例内镜下并无任何肉眼可见的病灶,只有通过体、底的盲检,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病灶,即微小类癌。本例患者胃镜下并无任何肉眼可见的隆起型病灶,因一次随机活检,才得以发现病变。本文结合该例病变内镜下表现及其临床特征,以提升诊断G-NENs的经验。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类癌瘤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底腺来源肿瘤包括泌酸腺腺瘤(OGA)和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4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诊断的10例底腺来源肿瘤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特征、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全组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3~70岁。肿瘤主要位于底、体,病变以浅表隆起型(Ⅱa型)多见,累及黏膜层4例,浸润黏膜下层6例。突触素弥漫中~强阳性表达,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为20%~60%。结论OGA和GA-FG可能是同一谱系的独特肿瘤,具有相似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及分子生物学表现,OGA可视为GA-FG的黏膜内阶段。cyclin D1、突触素蛋白检测能辅助底腺来源肿瘤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正在得到临床医师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围绕它的组织来源、分型和治疗存在很多争议和讨论。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神经内分泌肿瘤流行病学、分型分期、诊疗方法等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食管结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癌是指侵及EGJ,距离EGJ近端或远端5 cm以内的恶性肿瘤。随着对幽门螺杆菌的重视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目前胃癌及食管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而EGJ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此病跨域食管和,对于其属于食管还是,或者是否属于独立的实体肿瘤成为近年热点。本文献将通过其定义、病因、危险因素、内镜特征等,探讨此病不同部位的特点,以帮助临床及科研人员深入了解,并提高肿瘤的治愈率。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Siewert分型 独立性
  • 简介:摘要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良性纤维性肿瘤,临床少见,内病变更为罕见,目前报道不足100例。现报道2例CF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分析39篇文献中行超声内镜检查的23例CFT患者(含本组2例CFI患者)的资料,总结其超声内镜特点,期望对临床医师诊治CFT提供借鉴。

  • 标签: 胃肿瘤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 超声内镜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印戒细胞样形态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种罕见亚型,该文报道1例63岁男性的印戒细胞样神经内分泌肿瘤,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形态一致,细胞核偏心性位于细胞一侧,胞质空亮,极易误诊为印戒细胞癌细胞。该文描述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电镜特点,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并复习和总结相关文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疾病恢复、免疫功能及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接收的90例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差异设置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为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为肠外加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果观察组排气时间、拆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34±0.05)d、(7.48±0.58)d、(7.32±2.56)d,均低于对照组(2.85±0.13)d、(9.68±0.37)d、(10.28±2.1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IgA、IgG、IgM分别为(2.85±0.52)g/L、(14.38±1.34)g/L、(1.58±0.45)g/L,均高于对照组(2.33±0.47)g/L、(11.26±1.74)g/L、(1.12±0.2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Hb、ALB、TP、PA指标分别为(113.91±11.04)g/L、(37.67±5.09)g/L、(66.97±6.45)g/L、(243.48±18.37)g/L,均高于对照组(102.12±12.08)g/L、(32.43±4.75)g/L、(61.12±5.27)g/L、(203.74±20.27)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外加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促使胃肠肿瘤患者的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胃肠功能,保证患者在康复期间摄入充足的营养,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肠内营养支持 胃恶性肿瘤 疾病恢复 免疫功能 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