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古代笔记的文本状貌虽然在整体上呈现出杂和散的特点,但其文本的书写也并非无规律义例可循。本文以笔记为样本,通过对笔记记录性文字、议论性文字和说明性文字的细致分析,对笔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加以抉幽探微,并对单条笔记之中多个事件的排列规则加以归纳胪述,从而为笔记本体的认知、笔记记录思维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外部线索。

  • 标签: 万历 笔记 书写方式 排列规则
  • 简介:中国传统儒家观念以为,子不语怪力乱神,然而在明万历笔记中,却记载了大量的奇闻异事、神怪之流。为了调整与正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关系,笔记的作者与评论者往往会在序跋中对"常"与"奇"之间的关系加以解释言说:他们首先对"子不语"的传统论调加以驳正;其次认为,"常"与"奇"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理"或"道"这一终极概念的两端,二者相倚相生、互为补足;再次,"常"、"奇"之间也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一致,乃至可以彼此转化。通过二者的相互对比与凸显,时人发掘出"奇"的以下功能:对"道"与"常"的认识辅助功能、博物功能、审美娱乐功能,这也成为他们对"奇"进行言说与记录的有力依据。

  • 标签: 明万历笔记 志怪 常奇关系 小说功能
  • 简介:青花瓷器始创于元代,到明代初期已处于鼎盛时期,而嘉靖、年间的青花瓷器仍处于全盛时期的最后阶段,此后青花瓷器则逐渐逊色,景德镇官窑的生产情况更是如此。这里介绍的明万历青花龙纹缸是景德镇官窑的精品,它造型巨大、纹饰精美、颜色鲜艳,在传世品中极为少见。缸为平口(俗

  • 标签: 青花瓷器 明万历 传世品 明代初期 江西省博物馆 底径
  • 简介:近时见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十两重足色金锭彩色照片一帧,其锭铭共32字,凿刻字划深峻.颇为清晰。锭铭全文中仅有人名与职务名各一字因有部分连笔或复笔.可能发生不同识读外,其余30字皆可确切辨识,故并不影响此锭全铭的诠释。

  • 标签: 彩色照片 万历年间
  • 简介:<正>三十四年(1606)三月,云南“冤民人”,在指挥贺世勋等带领下,包围了矿监兼税使的宦官杨荣的住宅,“焚荣第,杀之投火中,并杀其党二百余人”(《明史卷三百五·宦官传二》)。这是云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反对前来“征商开矿”的宦官推行的暴政,在城市中进行的第一次颇具规模的抗暴斗争。

  • 标签: 抗暴斗争 矿监税使 云南人民 宦官 明史 明万历
  • 简介:<正>北京图书馆善本室藏有被题为“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的一册文献,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的大字刻本,不分卷、无页码,共二十三版,现对折裱为四十五页(最后一版半面)。字体极不规整,不仅歪歪斜斜,而且俗体字、错别字较多。笔画欠缺、增衍及错位者更随处可见。版心无书名、鱼尾等一般刻本的标记,即边框亦线条不直、粗细不匀。从书写和雕刻上看是十分粗糙的。由于纸张早已糟旧,文字有所残缺。除第三、四页每页各八行、每行十五字外,其余基本上是每页七行,每行十二字,但亦偶有一行中挤刻十三字的情况。由于原文分为二十余个自然段,每段结束时另起一行,故实足字数(包括残缺字位)为3760字左右。从篇幅上看,已颇为壮观,且内容相当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文曾选编于《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中,但此后史学界对这个文献似乎并未充分注意,本文不揣浅陋,拟对“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后简称《檄文》)的形成过程及其思想蕴义作一番考析,以就正于方家。

  • 标签: 明万历 后金政权 形成过程 努尔哈赤时期 明朝 清入关前
  • 简介:明万历己未年(1619)后金与内喀尔喀五部盟誓,这是满蒙关系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事件。其后,更多的蒙古部落归附后金政权,为后金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梳理《无圈点档册》等满汉文献的原始记载,比较不同文献对盟誓史实的描述,有助于我们准确了解该事件的原貌及其影响。

  • 标签: 后金 喀尔喀 满蒙盟誓 满文文献
  • 简介:六十年代中期,笔者在江西省博物馆期间,于南城县郊清理了一座明代晚期的古墓葬,出土了一批青花瓷器。在这批瓷器中,有一件瓷盘出土时被群众砸成碎片。经粘合复原后,发现这件瓷盘的纹饰较为特殊,它为国内所罕见,但却大量出现在国外,因而断定它是一件明代江西景德镇生产的外销瓷。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这批资料未能正式发�

  • 标签: 出土明万历 外销青花瓷 明万历外销
  • 简介:明万历官窑五彩镂空云凤纹瓶,口径15厘米、足径17.2厘米,高49.5厘米。洗口,长颈,溜肩,垂腹,圈足,颈两侧安兽面耳。通体运用镂雕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方法,纹饰分共为7层,洗口里外镂雕如意云头纹,口下饰焦叶纹一周,颈中部索子锦为地,前后对称圆形开光内有各有一青花篆书团寿字。肩颈部镂空锦地云肩如意头及海棠式开光四时花果,腹部的主体纹饰为镂空的9只凤凰在祥云中奔腾舞动,近足处的杂宝纹边饰与口部相呼应,底白釉内无款识。此器为清宫旧藏。

  • 标签: 明万历 凤纹 瓷器 青花 官窑 装饰方法
  • 简介:漳窑米黄釉瓷器中带有纪年铭文的传世品和出土物比较少见,中国国家博物馆、财团法人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分别收藏了一件刻有"大明万历乙卯年(四十三年)""漳州""同安县""东溪乡""陈福成""开元寺"等铭文的瓷雕作品,造型典雅隽秀,线条流畅优美,工艺高超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结合文献和前人研究,考释瓷雕铭文和相关内容,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生产瓷雕的窑口位于泉州府同安县东门外东溪附近,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东溪一带,地处厦、漳、泉三角开放区的中心位置;陈福成监制瓷雕,并于铭文中体现地缘位置,展现出漳窑生产中浓厚的同业竞争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形态;瓷雕皆为开元寺供养器,为定烧之物,铭文内容丰富了明代瓷器的供养铭文体例。

  • 标签: 明代 漳窑 瓷雕 陈福成 供养器
  • 简介: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首次确立乡试直省录取名额始,解额制度便成为有明一代一项重要的科举考试制度。随着人才的作兴和政治的变动,各地乡试解额也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变化之中。就变动性质言,有临时上调、后不为例的非制度性变动,也有变动后作为常制被以后各科所沿用的制度性调整。在变动方式上,有小范围的局部调整与大范围乃至全国规模的变动之区分。而前述两种性质的乡试解额变动在这两种变动方式中皆有存在。其间大范围的制度性调整因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更为人们所关注。自洪武三年后.此类变动在宣德、正统、景泰、、崇祯时期皆有发生。

  • 标签: 乡试 万历 科举考试制度 非制度性 涉及面 洪武
  • 简介:矿银钱铸于明神宗年间。为了弥补财政拮据的状况,二十四年(1596年)遂派遣太监担任路矿使,到各地开采矿银。据史书记载,到三十三年,九年间共采得三百余万两白银。这些路矿使为了奉承皇帝,用所得的矿银铸造了一批进奉银钱。

  • 标签: 万历矿银钱 中国 明朝 市场流通
  • 简介:2006年3月初,笔者在凤阳县临淮镇(古濠州)东吕家村获得一枚通宝折二钱。该钱生坑出土,墨绿锈色,面文楷书,直读。径23mm,穿6mm,厚1mm,重4g,光背,廓有锉齿。

  • 标签: 万历通宝 凤阳县 钱币
  • 简介:明代帝师、内阁首辅张居正,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十年呕心沥血,潜心培养辅佐幼帝,积极推行“新政”,为减轻民众负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力图明朝中兴立下了不朽功勋。

  • 标签: 万历新政 张居正 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家 政治家 明代
  • 简介:“留中”指皇帝将臣属的奏疏不做批示下发而留置内廷。朝奏疏“留中”事例萌于神宗初政时期,中期以后趋于严重,成为凸显的政治现象。这一现象使得国家行政中枢的运转机制被破坏,政府功能亦随之下降。朝奏疏“留中”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后张居正时代国家行政中枢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及君臣双方的严重冲突。奏疏“留中”既反映朝政治上层统合力之趋弱,又映衬出明代政治文化对君主绝对专制保留的些许约束,这种约束与明代士大夫的政治价值意识密切相关。

  • 标签: 万历 奏疏 留中 士大夫 政治文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明代广西通志编纂考广西通志之编,始于明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最早最详,兹录之:“周孟中《广西通志》六十卷,弘治间修”、“黄佐《广西通志》六十卷”、“苏溶《广西通志》四十二卷”、“张鸣凤《广西通志》”、“杨芳《广西通志》,间修”。今仅存黄佐、苏溶两部,其他三部未见。

  • 标签: 《广西通志》 万历 《千顷堂书目》 纂修 黄虞稷 明代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