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头部 CT扫描对患儿轻微头部外伤后行外科手术的指导意义 ,以及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68例轻微头部外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进行头部 CT扫描。观察患儿头部 CT阳性情况以及行神经手术操作 (NSP)情况 ,并记录治疗性干预、诊断性干预及 CT阳性患儿死亡情况 ,分析性别、年龄、受伤原因与 CT阳性和行 NSP的关系。结果  68例患儿 ,经 CT检查后显示阳性 26例 ,占 30.24%;此外 ,行 NSP10例 ,占 14.71%。采用治疗性干预 22例 ,占 32.35%,其余 46例患儿均采用诊断性干预 ,占 67.65%。 CT阳性中 2例患儿死亡 ,占 7.69%。不同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患儿 CT阳性、行 NSD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年龄≥ 6岁以及跌落伤与 CT阳性和行 NSP有密切关系。结论 头部 CT扫描对患儿轻微头部外伤后外科手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而男性、年龄≥ 6岁、跌倒伤可能是患儿轻微头部外伤后头部 CT扫描阳性以及需要行 NSP治疗的重要预测指标 ,在临床上根据上述特征可确定哪些群体的轻微头部外伤患儿受益于头部 CT扫描及 NSP治疗 ,可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

  • 标签: 头部 CT扫描 患儿 轻微头部外伤 外科手术指导 预测因素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头部 CT检查诊断脑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 2019年 3月 -2019年 12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 4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使用头部 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准确性的分析。结果 头部 CT检查结果准确率为 97.56%,其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头部 C T检查脑血栓患者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同时可以有效的发现其脑部梗塞的症性,而且在操作上较为简单便捷,对患者基本不会产生损伤,检查的重复性很强。

  • 标签: 头部 CT 检查诊断 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直升机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空军某部服役的健康官兵88人,随机分为飞行组与对照组。飞行组为直升机在空中飞行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对照组为直升机在着陆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分析对比2组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2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2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在颅底部分层面存在运动伪影,其中飞行组88.89%的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而对照组26.58%的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2组的运动伪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6,P=0.001)。飞行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2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飞行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 标签: 移动CT CT扫描 头部成像 直升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陆军某部训练基地的志愿者健康官兵95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77人),救护车在停止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Ⅱ组(11人),救护车在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Ⅲ组(7人),设置电磁波干扰环境。分析对比3组受检者在不同状态下,移动CT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3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3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颅底部分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其中Ⅰ组16.88%(13/77)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Ⅱ组81.82%(9/11)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Ⅲ组14.29%(1/7)受检者有轻微线状运动伪影。经χ2检验,Ⅰ组、Ⅲ组分别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45、7.901,均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在电磁干扰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3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行驶及电磁干扰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安全,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 标签: 移动CT CT扫描 头部成像 救护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股骨疲劳骨折 CT、 MR影像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8月 ~2019年 5月收治的 70例股骨疲劳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 CT、 MR检查,对其影像特点展开分析探讨。结果 70例患者 CT扫查影像显示均存在花边样或层状的骨膜增生的现象;其中骨折线位于股骨后内侧 33例,密度呈现水平低;影像结果显现为存在成形的骨痂状 20例,在股骨的骨髓质中发生高密度的硬化 16例,其中局部有囊变的征象; CT影像显示可见清晰、明显骨折线 14例,其中骨折表现显著 13例。 70例患者经过 MR扫描后影像呈现出骨折线的信号较低,具体的表现为不等片状的征象或不等线状的征象,同时亦或存在少量关节腔积液,在 T2WI中表现呈现强低信号的现象;影像显示清晰骨折线 28例,其存在清晰骨痂轮廓及层状或花边状骨膜增生,其中 T2WI的抑脂序列表现呈高信号特点;在 T1WI及 T2WI中抑脂序列分别呈现为低信号及高信号;经影像进一步显示,存在软组织及骨挫伤等现象 45例。结论 股骨疲劳性骨折可应用 CT、 MR实施诊断,通过强化对 MR和 CT的影响特点研究,可提升股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准确度。

  • 标签: CT 股骨 疲劳性骨折 MR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16排移动CT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对健康志愿者进行头部轴位平扫的成像质量、电磁干扰影响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96例健康志愿者,分为航行组和停泊组。航行组58例,在医院船正常航行状态下进行头部轴位平扫;停泊组38例,在医院船航行结束返回码头停泊状态进行头部轴位平扫成像。比较2组头部轴向扫描的成像质量、电磁干扰影响,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稳定性。结果16排移动CT与医院船上大功率仪器之间相互无电磁干扰,影像信息传输系统性能稳定。在医院船航行和停泊状态下骨窗位成像质量稳定,显示颅骨、眼眶、鼻蝶窦等骨性结构良好;头窗位成像质量良好,显示眼球及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沟回等软组织结构清晰。2组受检者在颅底扫描时,一部分层面发生线条状运动伪影,航行组发生运动伪影的比率(15.52%)高于停泊组(5.26%),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对临床诊断无明显影响。结论16排移动CT装配在医院船上进行头部平扫,成像质量优良、性能可靠、使用便捷,移动CT与医院船之间无电磁干扰,无线信息传输稳定性好。

  • 标签: 16排移动CT 头部扫描成像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 电磁干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36例早期脑梗死 CT影像诊断结果和价值。方法:将我院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8月收治的 3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 CT影像资料作为本次分析资料,对其展开全面的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发病后的 CT影像特点。结果:早期脑梗死患者的 CT影响诊断异常主要表现在灰白质交界异常、动脉密度加大、脑室挤压变形、颈动脉变化、脑回无对称性等方面; 6例患者在初次诊断时没有确诊,而是在发病后确诊。结论:使用 CT影像技术诊断早期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可见 CT影像值得应用。

  • 标签: 早期脑梗死 CT影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与车载头部扫描结果。方法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661例次,其中ICU床旁扫描27例次(ICU组),车载扫描634例次(车载组)。统计2组受检者诊断阳性率,并从车载扫描者中随机选择30例次与ICU床旁头部扫描27例次对比分析成像质量及运动伪影发生率、检查时间及辐射剂量值等。结果ICU组移动CT头部扫描27例次,均为阳性诊断,车载组634例次,阳性诊断419例。ICU组(27例次)和车载组(30例次)成像质量良好,颅底层面发生线状运动伪影ICU组为7.41%,车载组为16.67%。ICU组床旁扫描耗时最短10.6 min,最长19.4 min,平均15.68 min。车载扫描耗时最短15.9 min,最长37.4 min,平均26.40 min。16排移动CT成人头部扫描的有效容积剂量CTDIvol为(34.55±4.08)mGy,有效剂量为(0.80±0.06)mSv。结论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扫描和车载扫描成像质量可靠,检查耗时短,辐射剂量低,使用安全。

  • 标签: 移动CT 重症监护室 床旁扫描 车载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术前CT检查、复发CT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55例患者均得到病理证实,术前和术后复发CT影像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5%、88.2%,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影像诊断的准确度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 标签: 临床医学 CT检查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结核的CT、MRI影像诊断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进入本院接受诊治的58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结合其影像诊断方式划入CT组与MRI组(n=29)。在分别实施CT与MRI检查后,比较其诊断准确率。结果:MRI组诊断准确率为96.55%,CT组诊断准确率为79.31%,数据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下可观察到患者椎骨骨质变化情况,具有规则或者圆形骨质缺损的特征。边缘毛躁,增强扫描后冷脓肿壁均环状强化。MRI诊断T1WI为中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可观察到椎体楔形变,增强后破坏椎体强化,呈现出虫蚀状破坏强化不均匀的特征,患者硬膜囊与脊髓受压。结论:CT与MRI均为临床诊断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但是MRI诊断的检出率相对较高。临床诊断中可以将MRI与CT诊断方式联合应用,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脊柱结核 CT诊断 MRI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 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5年 1月至 2016年 11月在卫生保健中心接受检查的 54例周围型小肺癌为主要对象,根据时间顺序对其进行分组,每组 27例。对照组采用 X线检查,观察组采用 CT诊断,对比两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为 100%,对照组为 85.1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诊断上,相对于 X线, CT的诊断符合率更高,可以清晰的显示出小病灶的状态和内部结构,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周围型小肺癌 CT影像学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CT影像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102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疑似胸部结节病患者,入院日期为2018.7-2019.5,对患者实施CT影像诊断与X线诊断,对比检测结果,判断检查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结果:在102例疑似胸部结节病患者中,病理检查确诊患者80例(78.43%),CT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相比X线检查,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CT检测有优势(P

  • 标签: CT影像 胸部结节病 X线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30例(温州市中医院1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17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3例,女7例;年龄为(62±4)岁,年龄范围为27~78岁。患者行腹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由2位有>20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观察分析图像。观察指标:(1)CT检查情况。(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1)CT检查情况:30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10例,胃窦部6例;肿瘤呈椭圆形18例,不规则形12例;肿瘤呈内生型15例,外生型13例,壁内型2例。G1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6.8±1.6)cm,其中<5.0 cm 4例,5.0~10.0 cm 4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最大径为(8.3±2.7)cm,其中<5.0 cm 1例,5.0~10.0 cm 4例,>10.0 cm 2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最大径为(17.8±2.2)cm,其中5.0~10.0 cm 6例,>10.0 cm 9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14例,浸润性生长16例。肿瘤边界清晰14例,不清晰16例。CT平扫检查结果示肿瘤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20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等密度9例,CT值为(34.0±3.5)HU;低密度18例,CT值为(16.6±1.4)HU;高密度3例,CT值为(45.3±3.6)HU。30例患者中,瘤内见小点状或小类圆形坏死囊变灶21例;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犯10例;腹腔积液17例。CT增强检查结果示轻度强化12例,CT值为(56.5±6.3)HU;中度强化15例,CT值为(66.0±5.4)HU;明显强化3例,CT值为(76.6±5.8)HU。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23例。8例患者有迂曲血管。(2)治疗及术后病理学检查:30例患者中,10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4例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6例肿瘤直径<4 cm,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治疗。3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GNEN,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8例,G2级神经内分泌瘤7例,G3级神经内分泌癌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0例GNEN患者中,突触素阳性30例,嗜铬粒蛋白A阳性23例,细胞角蛋白阳性9例。(3)随访情况:3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0~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30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3.3%(13/30),其中G1级神经内分泌瘤、G2级神经内分泌瘤、G3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7和4/15。结论GNEN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病理学分级多见于G3级,以胃底及胃体部多见。CT检查结果示肿瘤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肿瘤易囊变,增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 标签: 胃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影像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