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创造性地提出其军事审美理想是建立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造就千百万具有敢打必胜献身精神的新型革命军人,以武力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实现崇高壮丽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毛泽东诗词以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引导军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以生动壮美的革命实践坚定军人忠于人民的价值取向,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军人敢打必胜的献身精神,对构造当代军人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 标签: 毛泽东诗词 军事审美理想 军人人格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07
  • 简介:文艺创作者审美理想的缺失,常常作为文艺创作者审美理想的载体出现的,文艺创作者的审美理想中仍然应该包含着启蒙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坚守文艺 审美理想 文艺审美
  • 简介:文艺首当其冲的一个话题就是“美”,没有美,文艺就不仅会失去自己的品格,同时也会失去其生存与拓展的空间。本文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剖析邓小平文艺思想审美理想,从而为文艺创作的繁荣提供了不可动摇的理论指南。

  • 标签: 审美理想 审美追求 美学理论
  • 简介:<正>宗教的审美现象,是一种极其普遍、复杂又难以界定、把握的现象。在宗教的审美现象中,有一种更加模糊不清又更加易于激发人们对它进行思考的东西,那便是道教的审美现象。道教是一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唯一不怎么反科学的宗教形式。它吸收了我国儒教、禅宗及各种文化思想的元素,形成一种既庞杂又有其特征的思想体系。在古代,道教的意识已经大量地注入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融解到人们的审美观念里,成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部份。

  • 标签: 神仙道教 审美理想 文化心理 早期道教 审美现象 宗教
  • 简介:沈德潜的诗歌审美理想以“中正和平”为总体要求,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沈德潜身处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都已充分展开的清代中叶,他强调兼取诸家诗学,于对立的诗论里求以儒家诗学为主导,兼容审美派的某些见解的“中和”主张,体现了道德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和谐统一的诗歌审美理想

  • 标签: 沈德潜 诗歌 诗学 审美理想
  • 简介:<正>哈尔滨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期间,拜读了吴新雷同志的《论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境界及其文学渊源》,认为曹雪芹以清瘦为美,黛与钗是“清瘦”与“痴肥”的对立;瘦雅肥俗是继承了“贱肥贵瘦”的传统观念,“也反映了曹雪芹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对此说有

  • 标签: 曹雪芹 审美理想 兼美 红楼梦 林黛玉 理想美
  • 简介:《庄子》中描述的人格理想既有凌虚蹈空的神人,也有生存于现实中的圣人,前者体现了对绝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后者则探讨了在现实生存中对自由的坚持与践履.庄子人格理想因其体现了人的自由精神而具有充分的审美价值,这对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匡正世人浮泛的审美思考.

  • 标签: 庄子 人格理想 审美化
  • 简介:【摘要】中国的盆景艺术以追求“天趣”为最高审美理想。本文讨论几个与盆景“天趣”相关的理论问题:第一,盆景艺术的形成与“观生意”的哲学密切相关;第二,盆景艺术的以小见大,小不是对大的概括,盆景不是微缩景观;第三,古拙是中国盆景的基本美学风格,它所反映的不是病态的审美趣味,而是崇尚生命的哲学精神;第四,盆景的捆缚扭曲虽然有伤物性,但其总体旨趣则是为了巧夺天工,遵循的是崇尚自然而不是割裂自然的思想;第五,中国盆景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境界的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形式美感。

  • 标签: 中国盆景 天趣中国 审美理想
  • 简介:我国明代诗人谢榛,在60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广泛的交游论争中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论诗见解,论著《诗家直说》集中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美学理想。谢榛特别强调诗歌要气象浑成,努力追求自然全美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要表现真情,反对拙劣的模拟和矫饰造作;诗歌意象要外射张力,追求艺术与世界浑融互渗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中国诗学的鲜明民族特色。

  • 标签: 诗家直说 审美理想 自然 浑融
  • 简介:康德在对传统的批判过程中,彰显了现代性的基本观念与原则。其关于“审美无功利性”与“自由美”的命题涵盖了艺术的自律性诉求,成为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康德在强调审美主体自由自觉的基础上,其审美理想的二律背反定律与“依存美”的的概念触及到审美观代性中人道主义的深刻内涵。

  • 标签: 康德 艺术自律 主体性 审美现代性
  • 简介:《漱玉词》是我国北宋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集。李清照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诗文都很有气魄和独创性,但其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词的创作上。她的那些真挚清新,脍炙人口的词作,不仅蜚声当时的词坛,而且对后来的词人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漱玉词》具有这样永恒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她符合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体现我们共同的审美理想,探讨这一审美理想形成的基础及其基本特

  • 标签: 审美理想 李清照漱 漱玉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丰子恺高扬儿童崇拜的大旗。他的童心观的内涵有二:去伪存真、"真"为核心;善为基础、真善统一。前者又包括两层涵义:自然之性与真率之趣。自然之性是"真"的本质特征和理念形态,真率之趣是"真"的外在表现和践履形态,二者互相诠释,统一于主体的"人"。后者则显示出丰子恺在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坚持真善统一,在动机上欲以启蒙价值观立五四"新人"。

  • 标签: 童心观 丰子恺 李贽 去伪存真 真善统一 儒道佛
  • 简介:朝鲜高丽文学的文学时代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崇尚和谐美,追求雄健豪放之美,崇尚“天然”美。高丽审美意识承前启后,具有转折性的特殊意义。

  • 标签: 朝鲜高丽文学 审美理想 追求
  • 简介:在一切皆娱乐的当下,影视创作者仍应持有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部分创作者过分重视作品表层的视听效果,创作对象也往往脱离社会底层群体,而第六代电影人的近期作品则与之形成了对照。日常的底层小人物及其所附着的中国最大范围的现实成为他们的审美载体,他们对此朴素而真诚的表现进发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从而体现出审美理想的有无对作品所具有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 标签: 影视创作 审美理想 娱乐
  • 简介:在文艺审美活动中,创作主体通过怀旧来塑造审美理想,既有理想情感的塑造,还有对理想社会的追寻与理想人生境界的刻画,这一切在文艺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丰富的审美意象,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此外,怀旧在文艺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价值还表现为在文艺自身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理想文艺经典。

  • 标签: 怀旧 审美理想 审美价值
  • 简介:审美需要(aestheticneed)是审美价值观最基本的和最接近人的本体动力的因素。审美理想(aestheticidea)是建立在一定水平的审美需要与趣味等倾向性、审美判断、评价基础上的,并与审美信念相结合的一种高级审美价值观念形态。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境界,包括至善至美的生活和观念在内的形象体系。它是社会理想的一种至高境界。

  • 标签: 审美需要 审美理想 审美理论 工作者 审美价值观 中国
  • 简介:在小说体裁中,审美理想主要蕴藏在文学形象中,但作为形式要素,作品的结构也和作家的审美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主要包括叙述视角的选择、情节的处理、环境的安排等。本文以《说书人》为例,尝试剖析作者的审美理想所赋予的小说结构特色,以此寻求把握小说布局、解读人物情节、品味内涵意蕴的有效路径。

  • 标签: 审美理想 结构 有效路径 小说 不可分 情节
  • 简介:现在时兴“音画”,把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结合成新的传播。在这里,我们设立“影像动漫”栏目作为沟通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中介。而且影视与音乐,现在也是美化大众生活最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审美理想 动画艺术 中国 造型艺术 表演艺术 大众生活
  • 简介:《愿野》是曹禺继《雷雨》、《日出》之后的又一部剧作,对这个剧本的评论是大跌大宕的。有人认为它是曹禺的失败之作,有人认为它“有生活,顾盼左右刀。八十年代后期,已有文章抛开其真实性与现实性的评估,而深入到作家的主体意识之中。但是,不论批评界所持的态度如何,《原野》的魅力却经久不衰。

  • 标签: 《原野》 审美理想 象征 神话 《雷雨》 《日出》
  • 简介:在创作思路的突破中寻求词之制作艺术方面的变化,是弄潮于“诗界革命”的黄遵宪的词学审美理想。在此种理念的驱动下,黄遵宪作词也力图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吸纳新内容入旧格律。尝试克隆“诗界革命”的思维方式却又对词体特征的凝固化特性认识不足,使得黄遵宪试图掀起的是一场在当时难以获得成功的词界革新。不过,黄遵宪“独立苍茫,高唱万峰峰顶”的振臂一呼,为近世中后期国内词坛更为彻底的词界革命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 标签: 黄遵宪 词学理想 词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