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0 个结果
  • 简介:淡淡的阳光,洒在蓝蓝的溪水上,金黄的芦苇摇动着纤纤的手掌,黄橙橙的稻谷勾着沉甸甸的头,站在风中,不知在思语什么?

  • 标签: 花溪
  • 简介:本文主要从道家、道教、儒学的《周易》思想同源这一观点出发,结合朱熹的《河图》《洛书》观,比较全面地阐发了朝鲜李朝时期的“朱子学”大师李退的《河图》《洛书》观。作者在文中指出,李退的《河图》《洛书》观,虽然直接来源于朱熹的《易学启蒙》等著作,但亦受北宋初年道教大师陈抟《龙图序》的影响。退的易学思想同道教的《河图》《洛书》观有密切的理论渊源

  • 标签: 《河图》 《洛书》 李退溪 《易学启蒙》 朱熹 《周易》
  • 简介:武昌尼众丛林———莲寺陈家良莲寺,位于武昌晒湖古盘龙山,是武汉唯一的一座较具规模的尼众丛林。它虽然没有像归元寺、宝通寺令人熟知,但历史悠久近千年;尼众熏修,道风纯正,深受广大信众的敬仰。一莲寺创建于元代(据碑记),原为十方丛林,至清咸丰年间遭兵...

  • 标签: 尼众 武昌 丛林 佛学院 值班人员服务 比丘尼
  • 简介:唐代道教义理的代表作是孟安排根据隋代巨著而精炼简编的一部理论的专著.其作者"青道士"孟安排是唐武则天时期荆州--青山一带的道士,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道教理论家和修炼者.因其生平事迹不见史传,我们仅从现存的少许资料中,就他与青山道教浅作探讨.

  • 标签: 孟安排 生平 青溪山 鸣凤山道教
  • 简介:言中国佛教史,不能不知禅宗,言禅宗则不能不知六祖慧能,言慧能则不能不知南华禅寺。盖禅宗是使印度佛教彻底中国化之宗派,它融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自慧能后一花五叶,烂漫神州,成为活力最强、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佛教宗派。今日汉地佛寺

  • 标签: 佛教 禅宗 传统文化 南华寺 慧能
  • 简介:佛教世尊释迦牟尼对古印度种姓制度歧视妇女状况曾经提出严厉的批评,因而在其教义中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思想,认为女性同样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乃至成佛。其后延至佛教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在中国缔造了禅宗,仍然倡导男女平等,收有女弟子道迹尼。她分别在少室山、南岳衡山、五台山、洞庭西山建有总持庵,发展禅门女众,故当时尊称她为总持尼,从而成为中国禅宗第一尼。但是在禅寺主动开设尼庵,则首推禅宗六祖慧能。

  • 标签: 禅宗 佛教 菩提达摩 慧能 教义 释迦牟尼
  • 简介:在春节期间,雷州市雷高镇开放道场石寺,在戒律精严、修持精进的释远向大师的带领下,发扬佛教慈悲济困利他精神,“勿忘世上苦人多”的心愿,尽己之所能及,捐款一千多元和粮、油、腐竹等一批食品,送到朱托来等五户孤寡老人、五保户家中,表示亲切慰问,受到老人家赞叹日:“佛弟子好,多谢恩人!”

  • 标签: 孤寡老人 雷州市 春节期间 利他精神 五保户 开放
  • 简介:陈荣捷先生曾从儒学的整体发展上把理学看作一大模式,认为从广义上可以把朱熹也看作心学,从朱熹到王阳明,亦是理学的发展进程.退学对理学的发展不仅是继承朱子,亦可以说是以阳明心学的传播及对阳明心学的批判为中介.退学与阳明学大约处于同时代,面对朱子学在明初以后向着心性道德之学发展的形势,及提出的理论课题,他们从不同方向上发展了朱子的心性之学(或可从广义上称为心学).阳明学走了体用合一之路,他以"一性"消解心、物对立,将外物移至心中,以期杜绝士大夫外事物以求理的“口耳之学”;而退学走了体用重整之路,他分析理、气,心、性,心、理之不同,在“心统性情”的基础上主“性情理气分发”说,侧重理、气在性中及情中的分别.退的“四端七情”说是坚持朱子的以“理”为本体的路线,而对朱子心性学的发展,也是对宋明理学乃至东亚儒学发展的贡献.

  • 标签: 退溪 阳明 朱熹哲学 走向
  • 简介:<正>进入十六世纪,朝鲜时代的知识社会,几乎所有学者都关心以敬为基本的学问与实践问题.虽然性理学体系,基本是力主“敬”的,但在实践中力图体现“敬”的风气在儒学文化中唯在朝鲜独见,而且,在学问与生活中力图全面实现“敬”精神也是从退李混(1501—1570)开始的.退在与郑之云(1509—1561)共同制作的“天命旧图”和自己修订改作的“天命新图”中,都把“敬”放在中心位置上,而且在“圣学十图”中也“皆以敬为主焉”(《退全集(上)》第203页).

  • 标签: 退溪 本然之性 《圣学十图》 日常生活 穷理 治心之法
  • 简介:2004年1月3日晚,寒风凛冽,月晦星隐,昊天昏暗,突传噩耗,我们敬爱的闵会长、我们敬爱的老院长、我们敬爱的闵爷,走了。当同学们悲切地告诉我这一噩耗时,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很难相信这一消息的准确性,故板着脸、严肃地说:“这事可万万开不得玩笑,切不能误传啊!”“这个时候,谁还有心情开玩笑呢?难道就你对闵爷有感情?”同学们说完就走了。

  • 标签: 同学 消息 思想准备 会长 准确性 院长
  • 简介:贪、嗔、痴,佛教称之为“毒”。贪是贪爱五欲,五欲有两解是能使人的感官觉得快意舒服的色、声、香、味、触:二是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嗔是愤恚无忍,与人不能合群,个人修养差。痴是愚顽无明,不懂为人为僧的道理。这“毒”,严重危害佛教徒的身命与慧余,不但不能修成道果,而且使僧尼丧失了起码的资格。

  • 标签: 佛教 宗教信仰 教规教义 作风建设 宗教问题
  • 简介:性与无性作为唯识学派剖示存在问题的个概念,是唯识宗立教的基本原则之一。从思想渊源上看,存在问题向来为佛教所重,人生的痛苦即源自对存在理法(依他起)的无知,由此追寻到般若、中观时代,始发现最高的存在(胜义谛)根本不在我们认知的范围内,凡为我们所思所想的存在都是空。然而,何以在我们的心识上又呈现为有?由有而空,主体如何认识?这些问题都非中观学派所能解答(或不屑解答),唯识学派的继起,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分析存在的性质,替各种存在找出何以呈现之根。纯一法师以此为题,用唯识学本义对此作了疏理、剖析式的工作,并列了一些图表加以说明。

  • 标签: 三无性 唯识学 圆成实性 自性 胜义谛 中观学派
  • 简介:礼拜天,父亲看着那抱怨早餐不好吃的儿子,心想:“今天带孩子到哪儿去玩呢?”结果,他们既没有去曲径通幽、山环水转的名胜古迹,也没有去车水马龙、游人云集的繁华商业大街,而是来到了乡下,一片宁静的田野。

  • 标签: 随笔 田野 宁静 父亲 早餐 孩子
  • 简介:一个年轻男人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想要自杀。入夜后,他极度哀伤地带了条绳子走到屋后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

  • 标签: 爱心 人格修养 生活方式 奉献精神
  • 简介:人生在世,岂能事事遂心?因此,生气是难免的。偶尔生点儿气,气消之后很快恢复常态对健康并无大碍。不过,一个人如果常生闲气、闷气或怨气,则对身体健康危害甚大,是形成多种疾

  • 标签: 气伤身
  • 简介:二一、宋·怀深慈受《慈受怀深禅师广录》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门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明窗高挂多留月,黄菊深栽盛得秋。万事无如退步眠,放教痴钝却安然,漆因有用遭人割,膏为能明彻夜煎。

  • 标签: 悟道诗
  • 简介:意味着拒绝、约束、自律,感觉有点像是在双脚套上沉重的镣铐,拘禁了奔跑的欲望。譬如戒烟、戒酒、戒色……似乎都是痛苦的事情。人习惯顺着欲望的轨道痛快淋漓地下滑,在呼啸堕落的乐趣中,不知今夕何夕。然后,你会发觉路越走越窄,健康,财富,名誉……像是过眼

  • 标签: 佛教文化 戒律 教义思想 般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