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效用、真实和时间构成了历史认识结构的基本要素,而历史认识史中的结构变迁经历了前现代(从古代到18世纪末职业化历史学产生之前)、现代(职业化历史学时期,即18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和后现代(20世纪70年代后)三个阶段,效用、真实、时间依次成为这三个阶段历史认识结构的中心。以时间为结构中心的后现代主义史学表现出历史主义的极端化,并进一步强调了时间、变化对于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决定性作用,有鉴于此,历史叙述和阅读的私人化将促使历史学成为一种实验史学,即它不再是那种宣告历史真实的史学,而致力于在历史性情境下提供个体史学家认可的文本,并交由读者阅读、判断,随后通过该文本产生的效用来确认其是否真实。这样,任何一种史学实践都将是历史学家当下进行的一项追求历史真实的实验,而实验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实验环境即阅读环境所提供的条件。

  • 标签: 实验史学 后现代主义 历史认识 历史学
  • 简介:历史的故事性内含了史学的受众维度。史学受众具有自我和他者两个面向、求真与致用两层维度。史学受众的问题实际上是史学认识论批判的内容。从史学受众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教育史学的危机可以转换成一个受众流失的问题。教育史学可以从内外两方路向寻找受众,以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 标签: 受众 史学认识论 教育史学
  • 简介:一、我的史学观的形成在十八岁之前,我从未想到自己今后会与史学结下不解之缘.记得1951年在重庆小学五年级,一次上历史课,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全班同学几乎都答不上,教室里站满了困惑的同学们.老师最后叫我回答,我一口气答得很完整、圆满,得到老师的夸奖.也许这件记忆深刻的小事,就是预兆着我以后一生将从事史学的研究吧.然而,当时我对历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我的主要爱好和兴趣是文学,是从小养成的读书癖好.

  • 标签: 教授 毕业 教育部 西北大学 博士生导师 博物馆工作
  • 简介:传统史学的历史——个人、事件的时间,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历史的认识进展到新的深度,即指史学自身目标的完成——史学美的展现

  • 标签: 史学共性 史学艺术 艺术史学
  • 简介:传统史学的历史——个人、事件的时间,艺术的史学,这固然反映了史学科学化程度的加深和史学家对历史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化

  • 标签: 史学共性 史学艺术 艺术史学
  • 简介:<正>一、顾炎武史论的历史价值顾炎武,宇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进步思想家和杰出史学家。

  • 标签: 顾炎武 《日知录》 诗文集 史学 郡县 治史
  • 简介:20世纪中期以后,微观史学思想作为新史学转向期的一种探索趋势,对同样处在转型期挣扎的美国教育史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性。美国新教育史转向过程中,在研究视野上转而用社会群体置换了传统关键性单一个体,研究史料上试图涵盖各种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实践活动印记,研究方法上演变为以叙述为基础的问题史趋向,这些研究范式的转变让美国教育史学得以摆脱自身的学科危机的同时还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 标签: 微观史学 美国新教育史学 转向
  • 简介:何炳松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版家、教育家,为史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从西方引入"新史学",强调历史的比较研究方法,在如何正确看待史料和史学的价值方面有独特见解。除此以外,他还把自己的史学思想渗透到华侨高等教育和历史教学中去,收到了良好效果。他在历史研究中有很多颇具特色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和体味。

  • 标签: 何炳松 史学思想 特色 新史学
  • 简介:<正>一、史学概论组合现代史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现代史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掌握史学基本知识,如历史史料、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历史过程等。它有广度与深度之分,广度指要以历史知识为主干,对哲学、文学、心理学、经济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有所了解;深度指对历史事件、人物、史料等全面且深刻的认识。二、掌握史学发展水平(史著现状、史学动态以及前辈史学家对史学的贡献等),从中可

  • 标签: 历史事件 史学工作者 史料 现代史学 史学家 史学概论
  • 简介:鲁迅重视野史杂说,认为所谓的正史由于受官方意识的影响,历史的真相往往被遮蔽。由于考证是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手段,因此鲁迅在整理古籍以及从事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考辨史实,反对主观或片面的判断。鲁迅主张治史应以服务于现实为目的,并以破除旧文明、创造新社会的观念为主旨来评判历史的得失。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深厚的史学素养。

  • 标签: 鲁迅 史学观 野史 考辨 史学素养
  • 简介:读罢《温州大学学报》“中外史学交流”专栏四篇大作,观文有感,不由想起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之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倘用之于文明(或文化)也是这样,一个文明(或文化)能永葆青春,它的“源头活水”来自于交流.观世界文明之进程,一个沉睡或休眠的文明,怎能有“天光云影”,成卓然气象.因而,文明(文化)以交流而出彩更新,史学交流尤甚,理由呢?因为史学,它是文化中的文化,文明之中枢.

  • 标签: 交流 史学 大学学报 文明 文化 云影
  • 简介: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演变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对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到的贡献,下面就此作一简单论述。一、“君心”史观朱熹的历史观是一种“君心”史观,他把“君心”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认为“天下万事本于一心”,帝王之心决定历史的治乱兴衰,帝王的“心术”是天下万事的根本,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社会的强弱和盛衰,历史的发展变化,都取决于帝王的“心术”。他说:“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臣之辄以陛下之心,为天下之大本者,何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此自然之理也”。天下之事的正与邪都取决于皇帝的“心术”,“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天下之事无有不邪”,把某个君主或皇帝的“心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显然是英雄、帝王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这和朱熹以“理”为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是相始终的。在朱熹看来,既然“君主之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只能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君心正,便能“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这样才能使天理流行,达到光明的王道政治,而君心不正,则是人欲横流,必然导致黑暗的霸道政治。那么,“君心”正的客观标准是

  • 标签: 朱熹 史学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纲目体 发展变化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
  • 简介:2018年历史科试题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通过试题设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准确体现出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要义。第二,明确体现历史学科对考生的能力素养要求。如第41题,围绕“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考查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 标签: 历史学科 高考内容改革 基层社会治理 试题设计 素养要求 立德树人
  • 简介:<正>五凉史学在十六国史学中,不仅上承汉魏西晋史学发展之余绪,下启北朝史学之兴盛,史家众多,史著颇丰,且以其独具的风貌,给后世史学以重要影响。本文拟就此略述愚见,以就正于方家。一五凉史学,是在十六国时期中原干戈扰掖,战乱不息,百姓流移的情况下,于“秩序安

  • 标签: 五凉 史学 十六国时期 敦煌 述论 北凉
  • 简介: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它萌芽于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口耳相传、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说相互交织,成了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显著特征.中国史学形成于奴隶制时代.商周时代甲骨文、金文为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到了春秋时期,、相继问世,表明中国史学著作的撰写达到较成熟的形态.先秦史学是祖国史学催生和萌芽的时期,它为后世史学的勃兴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标签: 先秦 史学研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 简介:传统史学的历史——个人、事件的时间,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历史的认识进展到新的深度,即指史学自身目标的完成——史学美的展现

  • 标签: 共性详细 史学共性 史学艺术
  • 简介:吉朋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描述这样一段历史,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中,在前现代的松散的社会中

  • 标签: 共性详细 史学共性 史学艺术
  • 简介:毛泽东是一位具有深厚历史素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他的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历史观来源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其史学思想包括:历史发展矛盾论,历史发展动力论,历史发展整体论,历史研究目的论,历史研究方法论五大方面。他的史学思想对建国后史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史观、史识、史学研究方法推动历史研究取得了大批成果,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和不适当的政治运动,对建国后史学研究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 标签: 毛泽东 史观 史识 影响 建国后 史学研究
  • 简介:历史核心素养的源头,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是历史教育能为学生发展所能提供的特殊贡献。而“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历史学”。①因此,从历史学出发,寻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正本清源之举。

  • 标签: 历史学 历史教育 历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