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总结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本次研究初始时间为2018年10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2月,共选择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70例。对所有患者实施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本组70例患者中,无效0例,有效3例(4.28%),治愈67例95.71%,总治疗有效率为95.71%;无1例新生儿及患者发生死亡;有1例患者在分娩过程中有出血症状,遵医嘱予以对症处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对所有新生儿进行相关检查,无1例出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予以对应护理一段时间后,70例新生儿及70例患者均全部顺利出院。结论:针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保证新生儿健康,值得推广。

  • 标签: 妊娠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乙肝病毒肝炎患者临床医学检验应用探究。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乙肝病毒肝炎的患者50例,均实行两对半和HBV-DNA定量检测,回顾性分析检测结果,选取的患者均需要使用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采集患者的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4毫升,将血液放入离心机中,使用每分钟3000转,10分钟后,将血清分离出来,放在4摄氏度的条件下保存。结果: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测诊断结果均为乙肝病毒肝炎,其中小三阳患者占18例(36.0%),大三阳患者占13例(26.0%),其它类型占19例(38.0%),三组之间的差异性较为显著(P

  • 标签: 乙肝病毒性肝炎 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 HBV-DNA定量检测,应用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1000例儿童,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0例。对照组未给予增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观察组给予增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接种后,2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对两组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儿童的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儿童乙型肝炎 疫苗预防接种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12-2019.12月诊断为乙型肝炎的5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到我院体检的56名身体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IgG、IgA以及IgM水平,同时对比56例患者中好转患者与未好转患者的IgG、IgA以及IgM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IgG、IgA以及IgM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同时好转组患者的IgG、IgA以及IgM水平要低于未好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能够作为判断是否患有乙型肝炎的一种依据,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病情状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心理失衡护理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收治的 72 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护理方案的差异将其均分作常规组以及心理组,常规组患者需要接受临床常规护理,而心理组患者则需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接受心理失衡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护理之后的心理状况以及出现的不良症状情况。结果 心理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之后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常规组,且出现不良症状的例数少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在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 P < 0.05 )。结论 在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当中,心理失衡护理的应用效果较好,该护理方案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 关键词:心理失衡;乙型肝炎;慢性;焦虑;抑郁;不良症状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是由嗜肝病毒所引发,在我国,约有超过 1 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而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当中,会有很多患者在发病之后发展为肝硬化、肝脏功能衰竭甚至肝癌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需要较长时间,且病情很容易出现复发等,在此背景下,患有该病的患者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比如自卑、恐惧、焦虑、抑郁等,再加上社会对于慢性乙肝患者仍然存在歧视等,造成患者的心理失衡情况表现十分突出 [2] 。我院在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针对其存在的心理失衡情况选择相应的护理干预方式,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1 月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传染病患者当中选择 72 例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开展此次分析,本次研究得到了我院相关部门的审批,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为自愿入组接受研究,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我院在此次研究当中,将以下患者排除:已发展为肝硬化或者肝癌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意识模糊患者、无家属监护患者、表达功能缺失患者、无法配合研究患者。我院根据其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均分成常规组与心理组,每组各 36 例。常规组男性患者 20 例,女性患者 16 例,年龄为 21—61 岁,病程为 2—16 年;心理组患者中男性 22 例,女性 14 例,年龄 22—62 岁,病程 1—17 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后无差异存在( P > 0.05 )。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需要接受临床常规性质护理干预,包括生活基础护理、健康知识的宣教、饮食护理等,心理组患者则需要在上述基础上同时接受心理失衡护理,主要方式如下:   我院护理人员会加强与患者的交流,让患者可以信任自己,并且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存在的心理失衡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分析,发现患者的心理失衡情况主要因为个人、社会以及家庭三方面压力所造成。对于患者个人心理压力,护理人员会主动向患者讲解一些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知识,利用图文、视频等进行宣传,让其掌握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培养患者的正确认知。护理人员也会让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与患者进行交流,不断提高患者的信心,让其可以积极面对疾病。此外,护理人员也需要提醒患者养成科学、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患者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等。   对于患者存在的家庭压力,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当中,将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家属,消除患者家属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错误认知以及恐惧感。护理人员应当鼓励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爱护,不要歧视患者,更不让责备患者等,要帮助患者放松心情。   针对患者的社会压力心理,护理人员可以选择深入社区的形式,利用不同方式向社区民众宣传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知识与防治措施等,帮助社会群众广泛了解该病,消除社会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恐惧感等 [3] 。 1.3 统计学方法   我院在此次研究的数据处理当中选择 SPSS21.0 软件包进行计算分析,若两组患者的数据在比较后显示结果为 P < 0.05 ,则可视为差异存在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心理状况    2.2 患者不良症状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检验价值。 方法: 选取 201 7 年 4 月 -201 8 年 7 月于我院就诊 的 乙型肝炎患者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免疫球蛋白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9年2月-2019年9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护理患者84例,按照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了两组,对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化护理干预法,对实验组42例患者采用综合化护理干预,差异护理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率结果,所有患者分组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结果:实验组不满意1例(2.38%),综合满意41例(97.62%),对照组不满意6例(14.29%),综合满意36例(85.71%),(p<0.05)。实验组不依从3例(7.14%),综合依从39例(92.86%),对照组不依从10例(23.81%),综合依从32例(76.19%),(p<0.05)。结论:综上所述,采用综合化护理干预,可提升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护理满意率,增强患者护理依从性,建议研究推广。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护理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8月接受的82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为对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是41例患者,分别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方式,护理后对结果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依从几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5.2%和75.6%。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更低。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不良反应率情况,观察组的发生几率是4.9%,对照组的发生几率是14.6%。结论: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案例实施综合护理方式,有突出的作用,能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借鉴和实施。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综合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接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 100 例,依据研究需求,随机分为对照组( 50 例)与观察组( 5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采用不同护理措施对患者护理满意度变化造成较大影响,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P<0.05 )。 结论: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对确保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讨对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选择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药物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6年 05月~ 2018年 07月收治的 88例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治疗药物;对照组( 44例):选择拉米夫定药物展开治疗;观察组( 44例):选择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展开治疗;对比治疗治疗。结果: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 24w( 56.82%)、治疗后 48w( 68.18%) ALT复常率对比,观察组( 84.09%)、( 97.73%)均获明显提升( P<0.05);治疗前,在 HBV-DNA血清载量方面,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治疗后 24w、治疗后 48w,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 HBV-DNA血清载量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减少( P<0.05)。结论: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药物的有效应用,对于患者 ALT复常率的提升以及 HBV-DNA血清载量的降低,效果显著,最终对于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好转,奠定基础。    【关键词】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艾滋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效果    艾滋病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出现,均会对患病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如果两种疾病合并出现,则威胁性呈现出更为明显增加,对此需要及时展开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 [1]。本次研究将针对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明确最佳治疗方法,以此说明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药物应用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16年 05月~ 2018年 07月收治的 88例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治疗药物;对照组( 44例):男 30例,女 14例;年龄分布范围为 35岁~ 49岁,平均年龄为( 41.52±2.59)岁;病程分布范围为 4个月~ 10个月,平均病程为( 6.25±1.03)个月;观察组( 44例):男 32例,女 12例;年龄分布范围为 37岁~ 51岁,平均年龄为( 41.53±2.63)岁;病程分布范围为 5个月~ 12个月,平均病程为( 6.29±1.06)个月;观察对比两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方法 对于入组后的两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期间,对照组具体为:选择拉米夫定药物展开治疗,用药方式为空腹口服,用药频率为 1次 /d,剂量为 100mg/d,为期 8w周治疗。观察组具体为:拉米苏定药物应用方法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保持一致;此外,选择替诺福韦酯药物展开治疗,用药方式为口服,用药频率为 1次 /d,用药剂量为 300mg/d,为期 8w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以及 HBV-DNA(乙肝病毒基因)血清载量。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用药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20.0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 ALT复常率)、计量资料( HBV-DNA血清载量)各以 n( %)、 表示,各行 X2检验、 t检验,结果 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LT复常率对比 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 24w( 56.82%)、治疗后 48w( 68.18%) ALT复常率对比,观察组( 84.09%)、( 97.73%)均获明显提升( P<0.05)。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日渐增多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者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我国是成人乙肝病毒( HBV)感染的高发地区 [1]。 HIV和 HBV存在相同的传播途径,二者易发生混合感染,且相互之间影响艾滋病( AIDS)合并 HBV感染者的病情进展。我国 HIV和 HBV混合感染的发生率为 4%~ 11%,平均低于一般人群乙肝 HBsAg携带率( 9.09%),国内调查显示, HIV感染者中 HBsAg阳性率为 11.2%。 AIDS合并 HBV感染时,会对其病情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HBV是人类病毒肝炎中最主要的病原体,全世界约有 20亿人感染 HBV,其中有 2.4亿人为慢性 HBV携带者。我国乙肝患者及携带者人数众多,每年有大量患者死于 HBV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控制 HBV复制,减少病毒引起的慢性细胞损伤,阻止疾病向更为严重的肝脏疾病发展是抗病毒治疗的意义所在。 HIV合并 HBV感染,二者对感染者的机体组织会产生叠加伤害,治疗时需同时控制,现阶段国家免费抗 HIV病毒治疗的药物中 3TC和 TDF对 HIV和 HBV两种病毒同时具有抑制作用。拉米夫定作为核苷类似物之一,其表现出的抗病毒效果显著,其对于 DNA链合成以及延长可以显著抑制,但是此种药物的单独应用,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2-3]。    替诺福韦酯作为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性药物之一,其在抑制新型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方面可以获得显著效果,并且在抗病毒方面获得的效果显著,联合上述药物对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对于患者血清病毒载量的降低、体内 HBV复制的抑制以及血清 HBeAg转换的促进均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4-5]。    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 24w( 56.82%)、治疗后 48w( 68.18%) ALT复常率对比,观察组( 84.09%)、( 97.73%)均获明显提升;治疗前,在 HBV-DNA血清载量方面,组间差异不明显;治疗后 24w、治疗后 48w,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 HBV-DNA血清载量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减少,充分证明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药物应用可行性。    综上所述,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药物的有效应用,对于患者 ALT复常率的提升以及 HBV-DNA血清载量的降低,效果显著,最终显著促进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好转。    参考文献     [1]刘胜昔 .替诺福韦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72周疗效观察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 09): 992-994.     [2]马玉梅 .三联疗法治疗艾滋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 1例临床分析 [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6, 45( 11): 1043-1045.     [3]罗敬福,陈冰,杨夙昕,等 .艾滋病病毒感染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J].当代医学, 2016, 22( 13): 146-147.     [4]刘玉玲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療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21): 195-196.     [5]张毅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治疗的护理观察 [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5): 194-19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检验在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氮红素(TBiL)。结果 慢性乙肝、慢性重型乙肝患者的IgG、IgA、IgM水平都有升高,且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慢性乙肝与慢性重型乙肝组在IgG、IgA、IgM水平对比,差异明显(P<0.05)。恶化组的PTA值较好转组低(P<0.05),而IgG、IgA、IgM及TBiL较好转组高(P<0.05)。结论 免疫球蛋白能够将肝细胞受损程度反映出来,检测此指标可以对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进行评估,且判断其预后,应用价值突出。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免疫球蛋白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时间与接种状况对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预防状况。方法 囊括2018年~2019年于本防疫中心行乙肝疫苗接种的适龄儿童进行分析(376例),明确免疫时间和接种状况对预防HBV感染的影响。结果 376例儿童中,300例未感染HBV,占比79.79%,76例感染HBV,占比20.21%。乙肝接种史、首针接种时间、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乙肝家族史等因素与HBV感染具有密切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VB感染与乙肝接种史、首针接种时间、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乙肝家族史等因素有关,临床需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并在1岁前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从而降低HBV感染率。

  • 标签: 乙型肝炎 免疫时间 接种情况 乙肝病毒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进行干预的效果观察。 方法: 从我院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慢性 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 中抽取 260 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130 例,行常规护理)和实验组( n=130 例,加用综合护理),在实验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配合度评分和 SF-36 生活质量评分 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 5 )。 结论:对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患者 采用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降低病症对其的影响,提升其护理配合度,值得临床推广施行 。

  • 标签: 综合护理 慢性 乙型肝炎肝衰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结果进行收集与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后均有一定效果,但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干预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延伸护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遵医行为及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 2017 年 1月 -2018 年 2 月之间收治的 8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病历号尾数奇偶分为研究组 44例和对照组 40例。两组患者应用相同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干预,在出院时进行健康指导;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延伸护理干预。对两组的遵医行为以及肝功能进行对比。结果 随访 1年,研究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的 ALT、 TBIL等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 P< 0.05)。结论 延伸护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遵医行为及病情具有良性影响,对于促进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延伸护理;乙型肝炎;肝硬化;遵医行为;病情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由于肝炎引发的以肝脏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肝脏疾病,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感染等症状,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1】。由于病程长、治疗较慢,患者的精神和心理负担较为严重,部分患者随着时间的增长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遵医行为较差,不利于治疗结果的提高。本文中,对研究组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以期提高患者的寻遵医行为和治疗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17 年 1月 -2018 年 1月之间收治的 8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使用替卡韦 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历号尾数奇偶分为研究组 44例和对照组 40例。研究组 44例患者中有男性 31例、女性 13例;年龄在 39-71岁之间,平均为( 51.5±6.8)岁。对照组 40例患者中有男性 28例、女性 12例;年龄在 37-74岁之间,平均为( 52.2±7.3)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服务,加强基础护理、出院之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研究组患者应用延伸护理干预:( 1)收集患者的资料:患者入院之后即收集资料,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将基础资料、治疗情况、健康状况归档,主要内容有患者的一般状况,乙肝肝硬化的主要症状表现、生活作息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联系方式等【 2】。( 2)定期随访:患者出院之前进行健康教育,告知乙型肝炎肝硬化严格执行医嘱对于改善预后的重要性。出院之后每个月进行电话随访,采用短信、微信群等方式提醒患者定期服药,询问患者是否遵医嘱用药,是否定期复查等。加强对患者饮食、运动和服药的指导,让患者充分认识到遵医用药对于病情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适度运动,教会患者正确的家庭消毒和隔离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0月本院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HAMD和HAMA评分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