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正>最近,我读了李良玉同志所著《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下面简称“李书”)一书之后,不禁有鲜葩濯春耳目一新之感.李书的主要特色,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在世界文化演进的宏观背景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从民族性与时代性两个方面检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准确地把握了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脉搏.落后是中国近代招致屈辱的根源,也许可以说,在世界进入近代之前的很长时期内,中国曾经是最强大最文明的国度.但自从17世纪中叶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生产力水平大致相仿而又缺乏联系的世界,迅速分裂为西方工业文明和非西方农业文明二大体系.比东方落后的非洲、美洲等首先被征服,

  • 标签: 李良玉 近代知识分子群体 新书 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国近代 近代社会
  • 简介:股票,当今社会风行的一种理财工具,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很多人理所当然认为其是改革开放后才引进的“舶来品”。然而,它在我国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断断续续经历几百年。早在清朝,商人就在实践中运用了股票融资扩资的主要特点。本文主要侧重于从股票在我国的产生初期也即股票在清朝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产业基础等一些具体情况展开。

  • 标签: 清朝 华商股票 融资扩本 股票风潮
  • 简介:石牌村,广州最大最著名的城中村,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批知识青年南下广州,石牌村地处天河商业中心的天然地理优势和低廉的房租使这些知识青年不约而同地选择这里作为最初的落脚点。十年八年后,他们中的有些人成了商业巨子,有些人成了IT精英,有些人成了文化名家。今天广州的成功人士多从石牌走出,尽管早已离开,却仍怀有特殊的感情。对他们来说,石牌是事业和梦想开始的地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作为城中村的石牌将消失。在淡出人们视野之前,留下些记载和回忆才显得弥足珍贵。

  • 标签: 知识青年 80年代后期 商业中心 地理优势 成功人士 石牌村
  • 简介:1996年9月,受国家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承办了首届中国民间文化(民俗学)高级研讨班.在这次研讨班上,94岁高龄的钟敬文教授就当前中国民俗学存在的几个问题做了三次演讲,本文就是根据钟敬文教授的第三次演讲录音整理而成.钟敬文教授在文中所谈到的中国民俗学者的知识修养问题,对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至为重要.我们特别推荐此文,希望引起国内民俗学界(尤其是中青年民俗学者)的重视.

  • 标签: 民间文学 民俗学者 知识修养 知识结构 研究方法 作家文学
  • 简介:汉唐古典舞这门课程的形成经历了半个世纪,从理论研究入手,经过剧目创作实践,而后形成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希图解决中国古典舞民族风格问题和民族舞蹈技能、技术与民族传统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这门课程是以汉、唐和清代近百种戏曲舞蹈作为支点,同时参考古典舞孪生兄弟一民间舞的生动、活泼,对节奏、速度的处理方式,花了几十年的功夫、研究史籍文献和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并以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哲学、礼法、习俗等社会科学作为文化解码,激活丰富的文物资料,破解古典舞蹈发展、演变的历史,并通过相邻艺术审美共性的印证,是在自己的文化母体内,不依借、不搬套外来艺术所形成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这门课程强调民族的审美特色,强调了体现审美的丈化内涵和优秀的古典精神,强调了专业技术技能的文化属性,强调了形、神、意象的统一和一元化发展。同时也强调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对历史批判继承的态度。

  • 标签: 汉堂 古典舞 文化 学派
  • 简介:<正>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深入探讨“五四”对中国的影响及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撞击和相互交融的历史经验及历史教训。由北京中国文化书院、二十一世纪研究院(北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大学中文系四单位经过近一年的筹备,联合于6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了“‘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大会的有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南朝鲜、美国、苏联、中国及港台地区的130多位著名学者专家。与会者主要以“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为议题,就五四与传统文化、五四与西方思潮、中国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除主题发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化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 著名学者 西方思潮
  • 简介: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神话-宗教有特许状的社会功能,该功能是社会生活存在的本质条件,且具有超越时空的有效性,它可以指引人类走出战后危机。但与此同时,他又强调特许状功能仅在特定语境之下方可直观,其动因也源自经验性的心理情绪。这看似自洽的理论背后隐藏着普适诉求和经验主义之间的内在矛盾,并最终导致了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自由和道德的悖论。

  • 标签: 马林诺夫斯基 神话-宗教 功能 普适性 经验主义
  • 简介:对鄂东南地区"接太公"习俗的研究可以探寻民俗活动的时空语境。由于地理特征和早期移民活动而分散居住的宗族房支通过连年举行的"接太公"活动形成了日常生活中跨越地域的共同体意识和行动路径。进入19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力量的深入,村庄流动性的增强,地方文化中支撑房头意识的意义系统和行动单位正在被替代,"接太公"习俗得以延续的价值依托和组织载体日渐消解。

  • 标签: “接太公” 民间习俗 房头 宗族
  • 简介: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自杀是公共领域之外的私人事务。但事实上,自杀并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它还指向复杂的社会伦理和文化逻辑,与乡风民俗、价值观念、家庭功能、社会认知等"地方性知识"密切相关。忽视自杀者的日常生活及其意义世界,并不能有效解释急剧社会变迁中的自杀现象。把自杀行为看成"社会事实",通过对农村两类自杀高危人群的特点、动机和类型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农民自杀行为的一般性因素、发生机制和个体差异。

  • 标签: 自杀行为 地方性知识 自杀类型
  • 简介:从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歌谣运动算起,中国现代民俗学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在这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民俗学的盛衰沉浮一直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变迁息息相关。当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与文化

  • 标签: 中国民俗学 社会变迁 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科反思 知识生产 面向未来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日本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民俗学面临着研究对象消失的危机和如何应对变化进行学科自身调整的迷惑。柳田国男离世后,人们对柳田思想在继承的同时开始进行反思和重新解读。对于柳田确立的"日常态-非日常态"的分析概念,波平惠美子于1972年首先提出了第三元素的"污秽.晦气"(KEGARE)概念,之后引发了和樱井德太郎之间的"波平.樱井之争"。论文将围绕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民俗学界出现的这场"日常态-能量枯竭态-非日常态"的学术争论,对该民俗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作出客观全面的梳理,考察其在民俗学史上的定位和意义所在。

  • 标签: 分析概念 HARE(非日常态) KE(日常态) KEGARE(能量枯竭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