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地方知识实质上是象征性的符号系统,符号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媒介,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权力亦是通过特定的符号表现出来的,但其赋予符号的特殊内涵在于在人们内心情感互动之下,从隐性层面强化了权力的正当性基础。可从符号如何反照权力、符号特定含义及其展望三方面考察权力的隐性因素。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权力 符号 隐形因素
  • 简介:梅卓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小说《月亮营地》的叙述中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知识,有关民族文化的描写充满魔幻色彩,富有异域情调。这与她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心理无意识有密切关联。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这样独特的藏地文化书写既凸显了民族认同心理,又保留了传统文化。

  • 标签: 梅卓 《月亮营地》 地方性知识 认同心理
  • 简介:“云南十八怪”作为云南省独有的地方民俗文化事象,经历了从散乱碎化——文化他者建构——文化持有者重构的历史过程,标志着“云南十八怪”已从朴素独特的民俗事象转化为以“符号消费”为主的文化品牌阶段。而依据这一转化过程,得出“云南十八怪”的适应机制分为生态性适应和社会性适应两类,最后针对“云南十八怪”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作了进一步地探讨和思考。

  • 标签: 云南十八怪 地方性知识 适应性 生态
  • 简介:农村教师地方知识手册是依据教科书内容脉络而进行的农村资源汇编;在促进学生理解教科书、辅助农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完善农村教师知识结构、增进农村学生文化认同和乡土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其内容结构受地域和学科的影响,主要包括地方资源、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其编制过程涉及需求调研、收集资源、分析教材、排版编写等步骤;在应用中,要注意教材为主、按需使用、联系实践等原则,并建立教师合作交流机制,及时进行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实地体验。

  • 标签: 农村教师 地方性知识 手册
  • 简介:民族地方知识的文化内核隐藏在许多表现形式(如语言的、仪式的、物质的等)背后,这给大众的理解和运用造成了障碍。因此,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各种表现形式蕴涵的民族地方知识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揭示、报道和解读,使其显性化,方便民族大众的阅读。

  • 标签: 民族地方性知识 隐性表象 显性化
  • 简介:在当代社会地方知识日益凸显,教育组织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地方教学型大学本科教育通过在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地方知识的开发与传授,可以找到既区别于职业技术教育叉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发展之路。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地方教学型大学 创新与发展
  • 简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版图中,主流叙事基本是围绕汉民族的历史变迁、社会变革以及生活流脉展开的,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情感经验、价值观念、信仰态度占据了文学作品的重要方面。

  • 标签: 草原游牧文化 草原文化 小说 李陵 人性 历史变迁
  • 简介:地方知识的提出,首先与人们对知识的实质的认识发生变迁密切相关,也是吉尔兹针对法律现代性霸权的盛行提出来的。但是,强调法律是地方知识,并不意味着法律形式的单一性及封闭性。从苗族习惯法可以清晰看出,地方的法律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同样会借鉴和吸收区域之外的法律制度。

  • 标签: 民族 地方 知识 法律
  • 简介:法律及法律实践都是一种地方知识,而地方知识的魅力与优势乃是对于当地事物和事件具有普遍知识无法企及的解释与调节能力,而这恰恰是新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办学特色所在。因此,新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体现出明确的地方取向,着重培养服务基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新建地方高校应在深入挖掘本土性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与地方各部门的合作,改革授课方法,创建特色的师资队伍,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法学教育之路。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新建地方高校 法学教育 特色
  • 简介: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法律是一种地方知识,法律与文化密切相关。主张对法律应从文化阐释的多元视角来理解,这是对以往关于法律知识是统一性的一元论观念的否定。关注和重视法律多元的问题,这对于外发型的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启示意义非凡,有助于我们摆脱对法律狭隘的形式主义的理解,在建构中国法治过程中,应当持辩证否定的态度做好本土法律资源的继承和西方法律制度的引进,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实现法律的“地方知识”和“普适性知识”最佳契合,使我国的法治建设更加科学和理性。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法律多元 法律文化
  • 简介:村委会作为“上下”间多重话语的中转站与加工厂,成为政策变通执行现象讨论的焦点,既往研究主要从“结构-制度”与“过程-事件”视角对基层政府政策行动策略及其背后所交织的“权力-利益”博弈网络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双重话语”分析视角,结合大巴山区东溪村退耕还林政策地方实践的个案研究发现,村委会作为政策基层行动的核心主体,运用地方知识构建“上下”之间的双重话语体系回应和解读一系列行动策略,即非正式权力运作的“公平”,土地耕种为本的生存逻辑优先,坚持“弱者补偿”原则的博弈等,进而揭示环境政策基层执行的行动逻辑:即“回应任务为中心”的准政府逻辑以及“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共同体逻辑。本文的创新在于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政策变通执行现象背后存在的合法性根源,即村委会运用地方知识构建的双重话语对行动策略及其背后交织的“权力一利益”网络进行持续的解读与包装,从而使政策地方实践获得合法性认同。由于科层制的特殊性,仅针对村委“上下”之间多层级话语的简化分析,可能会影响政策实践中话语转换策略与规则的延展性讨论。

  • 标签: 社会转型 地方性知识 双重话语 基层执行逻辑
  • 简介:【摘要】电视影响彝族乡村传统,导致当地文化变迁已是常识,但关于这种影响是如何实现的研究却宏大而叉粗略。本文试图通过电视植入一个彝族社区的民族志研究来补足这种常识的推理过程。电视在当地“神圣/世俗”的社会结构被划归入世俗空间,但电视在当地文彬知识系统中新建构了“电视-面子”,“电视-汉族”,“电视-非电视”,“现实情境(outofTV)-电视节目情境(inTV)”(这组关系还可以表述为“家庭一外部世界”)的关联。通过打破一些传统的文化关联,建构新的文化关联或区隔,电视“植入(incorporateinto)”地方文化/知识系统,成为地方知识的建构者和变迁动力。

  • 标签: 乡村传统 传统影响 变迁电视
  • 简介:地方知识”这一命题有其迷障作用,一是表现在对该命题的运用上,二是该命题本身的理论迷惑性。音乐的中国经验不只是一种地方经验,确切地说是一种情境性的经验,它在艺术人类学所着力追求的全景式的人类艺术景观图的建构、艺术真理和人生真理的理解中有其独特的价值。

  • 标签: 音乐 中国经验 情境性的经验 艺术人类学价值
  • 简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面临着教材的理论与生活的实践如何衔接、教材体系的普遍抽象性与教学体系的特殊具体性如何融合的问题。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地域文化资源,实现教材体系向有地方特色的教学体系转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可从教育管理、学校制度和教师个体三个层面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地方特色的建设。

  • 标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地方性知识 地方特色
  • 简介:2005年陕西潼关税村发掘的圆形墓,从其墓葬建制,即形制、壁画、随葬品等方面可知为隋代的高等级墓葬.该墓葬位于关中地区,其建制却为典型的北齐制度.本文从隋朝杨勇的政治立场及其被废的原因,判定其墓主只能是隋废太子勇.废太子勇葬以山东高齐制度跟他的政治主张紧密关联,同时新即位的隋炀帝政治转移和安抚山东旧族也使得他得以葬以生前所好.后来,废太子勇的女儿丰宁公主同样葬以山东的墓葬制度.这都是墓主通过墓葬建制彰显其政治主张的典型事例.本文意在展示如何利用考古学中的非地方知识探讨墓葬背后的政治蕴含.

  • 标签: 废太子勇 圆形墓 山东制度 非地方性知识
  • 简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内在地蕴含着地方知识。由于城市和乡村都积淀、传承、发展着各自的地方知识,这就为制定各具特色的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标准提供了可能。城乡义务教育应在保证达到国家统一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追求质量的多样性。为建设特色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应将地方知识纳入地方课程体系之中,加强教师的地方知识培训,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地方知识的交流。

  • 标签: 义务教育 城乡差异 质量标准 地方性知识
  • 简介:认同是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认定,指社会成员对某种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这一理论源于心理学对个人归属感的研究,其中社会认同,是个人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的在情感上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亦即个体身为群体成员在这方面的自我观念,回答和解决“我是谁”和“我如何与他者相处”的问题。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西南民族 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 自我与他者 群体成员
  • 简介: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低学业成就、科研院所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有效性不足等等问题是当前教育教学、科研面临的难题,亦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以云南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为例,通过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的迫切性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课程资源 彝族文化 转化
  • 简介:游牧民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关于植物的地方知识,包括认知体系、利用体系与观念体系三个层面.这些知识扎根于游牧实践,忠实地表达了人群、畜群与草原的复杂动态关系.地方知识有可变性,因知识生产情境的变化而不断重塑.人类学家既要记录、搜集、整理和研究地方知识,也要关注并解释其变化与变化的过程,还要探讨地方知识与科学知识链接的可能路径,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探讨地方知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

  • 标签: 植物 游牧民 地方性知识 生产与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