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20西方先锋派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历史性考察,着重讨论了先锋派理论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艺术形式问题、艺术的自主性问题,艺术与技术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力图说明先锋派是一个极为复杂矛盾的现象,但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先锋派及其理论往往展示的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在现代性状况下,先锋派及其理论都强调的是先锋派坚持高雅艺术传统、否定和批判现实的一面,而在后现代状况下,则更为关注先锋派的另一面,即先锋派与技术和市场的同谋关系,先锋派也由此被宣告终结了。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商品化和多元文化的并存,先锋派以艺术之名的反叛是终结了,但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先锋派文化则可能随着各种边缘文化运动的掀起而找到自己存在的空间。

  • 标签: 先锋派 先锋派理论 现代性 艺术自主性 后现代性
  • 简介:20以来的河南文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是一条潜隐的线索。中原浓郁的地域特色、严峻的生态现实,为河南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而河南作家观照天地万物的“诗心”,特别是一以贯之的以文学关怀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使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多层面多向度的“生态意识诉求”。从对自然美单纯的维护与赞颂到对生态整体和谐的倚重,从发自本能的融于自然的绿色之思到对理想生态家园的文化想象和理性构建,从对人类片面生存方式的生态批判,到以强烈的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

  • 标签: 生态意识 河南作家 20世纪 人与自然关系 生长 河南文学
  • 简介:对中国戏剧艺术特征的认识和探讨,可以说是20中国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歌舞”、“写意”、“程式”、“综合性”等概念和范畴的提出,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但这些概念和范畴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理论认识的局限和缺堪,何为中国戏剧艺术的根本特征至今犹是可引人深思的问题。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戏剧艺术 艺术特征 述评 歌舞说
  • 简介:文学理论课是高校文科生必修科目之一,但由于课时有限,且理论本身比较枯燥,学生一直对此兴趣不大。本文试图以性别研究为例,说明将文学理论课与影视批评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指出理论课实践性内容在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其鉴赏分析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20世纪西方文论 影视批评 性别研究
  • 简介:当代西方学术知识从20中后期出现了一种“空间转向”趋势,在这种趋势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空间观念,颠覆了传统空间观念中空间的从属性和同质性,空间成为事物存在的本体纬度,充满了异质性。20中后期的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是参与这种“空间转向”的重要组成。在当代空间视野下:文学空间自身就是现实空间的重要组成;文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量的呈现最终借助于对文本的多次、多重阐释;文学阐释和研究本身成为文学空间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一种空间结构。

  • 标签: 空间理论 本体性 异质性 文学观念 文学研究
  • 简介:弱势民族文学在当代中国的译介,既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的延续,又在选择和评价上显示了与现代时期不尽相同的特点,它与西方强势文学相对应,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发挥了独特的文化功能。

  • 标签: 弱势民族文学 20世纪下半期 译介 影响
  • 简介:由古至今对《史记》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从未断绝。各朝各代对《史记》研究均有独到之处。在此通过重点介绍近代和2080年代《史记》代表学者和研究特点,对这两个时代的《史记》研究优缺点进行比较。《史记》成书至今已两千多年,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但对它的研究仍有许多待完善之处,后人不应停下对它探索的脚步。

  • 标签: 近代 20世纪80年 史记 研究
  • 简介:不难发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几十年来,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的小说叙事形态之所以会不断发生衍变,西方思潮的侵入显然是促使变革发生的一个强大动力.而进一步考察又可发现,在小说叙事的衍变过程中,这种受到西方思潮的驱动而发生的变革,又常常是与对于传统的反思和创造绞结在一起的.

  • 标签: 小说叙事 新时期文学 思潮 衍变过程 嬗变 传统
  • 简介: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最有名的儒家,他的思想被看重是因为有其实践性与开放性。阳明去世之后,阳明学被传播到东亚各国,在日本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越南,由于很多客观与主观原因,王阳明的思想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0初越南学者才关注与研究他的思想,如陈仲金、潘佩珠等。本文指出了20初的越南学者对阳明思想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 标签: 王阳明 陈仲金 潘佩珠 知行合一 至良知
  • 简介:20前期中国原创钢琴曲作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枝奇葩。本文通过分析20前期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情况,指出其美学特征为学自西洋的良好技艺、传统经典的现代转换和海外精华的本土转换。在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创作方式指导下,作曲家创作了很多为时代服务的优秀作品。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美学特征的轻重变换反映了中国美学现代性的曲折进程。而其立足本土,面向当代的创作原则,对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中国钢琴曲 留洋作曲家 西洋音乐本土化 美学现代性
  • 简介:2090年代,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与华文文学因缘际会.推进了新生代文学的整体性崛起与快速发展。效忠与待遇的不对等、“我被我自己的国家排斥”的无限失望纠缠在一起,使得新生代文学“抵抗”得生动而深刻。在华文报纸提供与策划的“舞台”上,新生代作家用汉语文字演绎着心灵的悲欢,用坚实的身影“舞蹈”出“告别”后的抵抗。这种执意反抗与无奈妥协的复调主题.艰辛与悲情兼具的文学“表演”风格。不仅呈现在当时的新生代文学之中,更呈现在过去与当时的“老生代”文学之中.而且,还会出现在将来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之中。

  • 标签: 1990年代 马华报纸 新生代文学
  • 简介:“全球化”的强大话语功能使20末的华裔美国文学形成了“越界”的族裔、国家、文化身份诉求,“越界”的题材书写范围,以及由于“新移民”文学声誉日隆引起的语言上的跨界现象;与此同时,世纪末的华裔美国文学依然不乏专注于探讨华裔美国族性、执著于表现唐人街历史及现实的“传统”叙事。从“越界”合唱中飞越出的“回归”之音,使我们看到了华裔美国文学作为一种族裔文学的“原生”特性。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全球化 越界 “回归”
  • 简介:就让我们从这样的一段话,开始我们思想探险的历程:一八四八年有着一种决定性的精神上的意义.从这一年起,人们所感觉,所思考和所写的与以前就大不相同了.这一年是划分开我们这个世纪的文学的一条红色分界线,它开辟了一个时代.这是我们要加以纪念的年代,如同《圣经》上的禧年一样,为每个第五十年制定了一项古老的希伯来法律,在这一年要看到全国各地吹号,向全体居民宣布这一年为自由年.这一年,它那跳动迅速的脉搏,它那所有被遏制了的青春朝气,就如同《圣经》上那禧年一样,重新获得家园,赎回土地,'所有卖掉的一切要归还原主'.今天的年轻人依然能从这一年三月的日子里,从它十一月的日子汲取到经验.

  • 标签: 二十世纪 中国 思想文化 “五四”思想史 文化运动 现代形态
  • 简介:中国传统的意向思维更倾向于用情感判断代替认知,这和西方的求真思维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在20中国文学之上,一方面,意向思维在人的意识里还有大量的遗留,另一方面,也由于特殊的人文环境,那种重说教、重伦理评价和将人物道德面目两极化的倾向仍然十分突出。思维方式其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不深入了解传统思维的影响,就不可能深入地认识20中国文学。

  • 标签: 传统意向思维 求真思维 文化传统 20世纪 中国文学
  • 简介: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地应用于文学领域,为英国传统的确立开辟新的生长点的是考德威尔。其后,经过汤普森、雷蒙·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理查德·霍加特、特里·伊格尔顿、佩里·安德森等理论家的努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英国 20世纪 马克思主义理论 悲剧 文学批评史
  • 简介:说到近代以来中西文学潮流的嬗变,中国批评界曾经流行所谓"双向背逆运动"的描述.即认为西方文学是从以模仿再现为宗旨的写实传统逐步走向以主观表现为中心的现代文艺思潮,而中国文学则正相反,它是从以抒情表现为特色的古典文学演变为以客观反映现实为主流,以浪漫主义为补充的现当代文学.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西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 文艺思潮 西方文学 文艺思想
  • 简介:20中国文学的整合,也就是处理现、当代文学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史写作有关,尤其和当下的文学倾向有关。虽然重写文学史的高峰已经悄然滑过,但阅读经验和研究视野告诉我们在文学史写作过程中已经丧失了很多东西,也即在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整合为20文学的时候,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被整合掉了,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种人为损失。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文学整合 文学史 文学题材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