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前(LAD)长起自右冠状窦(RCS)/右冠状动脉(RCA)的双前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79 617例患者中LAD长起自RCS/RCA的双前变异的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9~87(59.0±15.2)岁。根据LAD长支走行方式将患者分为肺动脉前型12例(pre-LAD组)和肺动脉下型13例(sub-LAD组)。另纳入30例CCTA检查无冠状动脉变异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6(59.6±11.6)岁。观察指标:(1)测量和比较LAD短及LAD长全程长度、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比较pre-LAD组、sub-LAD组、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LAD长度(全程、前室间沟前段)、管径(起始段、中段、远段)的差异。(2)比较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LAD长起源、对角、间隔及右圆锥的差异。(3)评估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有无斑块以及管腔有无狭窄,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整体斑块发生率的差异,以及pre-LAD长与sub-LAD长、LAD长与LAD短斑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LAD长起自RCS/RCA变异的发生率为0.31‰(25/79 617),其中0.20‰(16/79 617)起自RCS、0.11‰(9/79 617)起自距RCA开口10 mm范围内的RCA近段。(1)LAD长、LAD短的全程长度分别为(137.5±23.4)mm和(47.6±1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1,P<0.001);二者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全程长度[(149.0±17.6)mm]大于sub-LAD组[(129.2±21.2)mm];pre-LAD组长进入前室间沟前段长度[(90.8±15.7)mm]依次大于sub-LAD组[(48.1±8.4)mm]和对照组[(21.6±5.2)mm];对照组LAD起始段管径依次大于pre-LAD组和sub-LAD组;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中段管径均大于sub-LAD组;对照组LAD及sub-LAD组长远段管径均大于pre-L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由近段至远段管径均逐渐缩小;但sub-LAD组长远段管径较中段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2)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LAD长起源位置及对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条pre-LAD长(3/12)和11条sub-LAD长(11/13)可见间隔发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re-LAD组中右圆锥均起自LAD长,sub-LAD组中右圆锥均起自RCA近段或R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的整体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12与8/13,2组患者的LAD长的斑块发生率为2/12与0/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25条LAD长中有2条存在斑块(8%,2/25),25条LAD短中有12条存在斑块(48%,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02)。结论LAD长起自RCS/RCA的双前变异,与正常LAD解剖差异很大。全面评估双前变异中LAD长及LAD短的起源、走行、分支、重要解剖关系及管腔情况,对于相关心血管症状的解释及手术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冠状血管 左前降支 CT血管成像 解剖变异 容积再现
  • 简介:摘要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该文报道1例青年男性因急性前壁及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其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近段,为右冠状动脉起源处之前的左前近段发生痉挛导致的心肌梗死。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外侧为蒂的ALTPF的切取以及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1月-2021年3月,采用旋股外侧动脉外侧为蒂的ALTPF修复四肢创面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1~63岁,平均34岁;受伤机制:交通事故伤12例,机器绞伤8例,重物压砸伤6例,慢性感染性创面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8.2 cm×6.3 cm~18.6 cm×11.2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25例,游离植皮7例。所有需要皮瓣修复创面的患者术前常规行CTA及高频CDU检查,判断旋股外侧动脉外侧大致走行方向及穿血管位置。术后所有患者均行门诊规律性随访3~13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32例接受游离皮瓣手术进行修复的患者,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成活顺利,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美观无臃肿,供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相较于传统ALTPF,股前外侧动脉外侧穿皮瓣切取相对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传统ALTPF,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降支外侧支,旋股外侧动脉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四肢创面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游离穿皮瓣修复伴骨外露的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对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1例踝部伴骨和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病例(男9例,女2例,年龄19~47岁),清创后行封闭负压引流,待创面干净后,二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穿皮瓣进行修复。切取皮瓣面积6.5 cm×4.5 cm~16.5 cm×8.5 cm。术后定期随访,分析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皮瓣无血管痉挛、血管危象发生。11例中2例皮瓣远端出现0.5~1.0 cm坏死,经换药对症处理后完全愈合,其余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10.4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外形美观不臃肿,无需二次手术修整,质地柔软,耐磨,无色素沉着,恢复了保护性感觉。至末次随访时,11例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为74~98分,平均90.55分;优8例,良2例,可1例。供区愈合良好,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旋股外侧动脉穿皮瓣修复踝部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以旋股外侧动脉(d-LCFA)为蒂的分叶穿皮瓣重建足跟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术前采用Mimics软件三维可视化构建d-LCFA及穿血管,利用软件自带功能虚拟模拟d-LCFA分叶穿皮瓣的设计、分离及切取的过程,运用该方法指导临床设计、切取d-LCFA分叶穿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5例,其中1例患者系d-LCFA分叶穿皮瓣与腹壁下动脉穿皮瓣(DIEPF)组合移植,在修复创面的同时,I期重建足跟外形和功能,皮瓣供区直接缝合。通过门诊随访其恢复效果。结果5例均成功建立d-LCFA体区血管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成功地指导了分叶穿皮瓣的设计与切取。5例患者10叶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DIEPF远端出现跨体区回流障碍,部分坏死,II期植皮。术后随访6~12(平均8.7)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足跟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线形瘢痕。结论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辅助d-LCFA分叶穿皮瓣的设计,利用d-LCFA分叶穿皮瓣在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同时,可I期重建足跟外形,最大限度地恢复足跟的功能。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穿支皮瓣 足跟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穿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采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穿皮瓣组合移植,一期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5例。创面涉及小腿部17例、足踝部12例、小腿及足踝部6例;缺损面积17.0 cm×12.0 cm~33.0 cm×18.0 cm。创面经彻底清创后,设计双侧旋股外侧动脉穿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供区创面一期直接闭合。19例合并有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则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创面采用VSD治疗5~7 d,伤情稳定后行皮瓣修复。皮瓣血液循环重建采用远端皮瓣的血管蒂串联于近端皮瓣的远端或的粗大分支血管。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缝接于创面周缘、创面内的感觉神经。术后随访皮瓣的颜色、质地、感觉、继发溃疡及患肢功能。结果本组34例组合皮瓣完全成活,1例小腿和足部损伤严重,术后皮瓣坏死,最后截肢。皮瓣供区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8个月,平均17.6个月,皮瓣的颜色、质地均正常,感觉恢复S3~S4级,恢复正常行走功能。结论双侧旋股外侧动脉穿皮瓣组合移植修复组织缺损面积大,手术安全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一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下肢 修复 组合移植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外踝前终末穿蒂岛状皮瓣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腓动脉外踝前终末穿蒂岛状皮瓣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5例。应用腓动脉外踝前终末穿与踝关节及跗骨窦周围血管网的吻合,皮瓣旋转点可低至跗骨窦附近,设计皮瓣逆行旋转后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其中皮瓣切取面积15 cm×12 cm~8 cm×6 cm。术后采用门诊及微信随访所有患者,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受区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无需二次手术。术后随访6~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无臃肿,患肢踝关节活动度平均背屈15°,跖屈25°。结论以腓动脉外踝前终末穿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血运可靠,是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腓动脉 终末穿支 岛状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将远端吻合口支撑(DAS)技术应用于细小后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观察其对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三病变且后细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组和OPCABG联合DAS (OPCABG+ DAS)组,各50例。术后48 h内,重点观察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水平动态变化。术后6个月及1、2、3年复查冠状动脉CTA,主要终点事件为后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5天出院。术后均无心电图证实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0.74 (0.98)ng/ml 、0.92 (1.29)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正常值上限70倍的患者分别有3例(6%,3/50) 、5例(1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术后3年,两组后动脉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分别为68.0%(34/50)和85.7%(42/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存在粥样硬化性病变(OR=6.513,95%CI:1.279~33.180,P=0.024)、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正常值上限70倍(OR=5.948,95%CI:1.128~31.368,P=0.036)是后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DAS(OR=0.222,95%CI:0.069~0.713,P=0.011)是保护因素。结论DAS能够提高细小后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率。对于后细小且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OPCABG联合DAS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细小冠状动脉 远端吻合口支撑 血管通畅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旋股外侧动脉(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方法将"旋股外侧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血运重建""全动脉化""解剖"以及"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otal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996年1月—2020年11月相关文献共30篇,其中中文2篇、英文28篇。结合临床经验,从DBLCFA的解剖学特点、组织学表现以及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疗效和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DBLCFA在解剖上具有足够的可获取长度以及与冠状动脉相匹配的血管直径等特点,在组织学上具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且获取途径便捷、中期通畅率良好,因此成为心肌血运重建手术中动脉桥血管材料的一种可靠选择。结论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技术上安全可行,拥有较好的中期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其远期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

  • 标签: 心肌血管重建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心肌血运重建 全动脉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d-LCFA)为蒂的分叶-嵌合穿皮瓣修复足踝多部位的复合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2月至2021年3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外科共收治6例足踝多部位缺损伤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14.0 cm×9.0 cm~28.0 cm×9.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5.0 cm×10.0 cm~29.0 cm×10.0 cm,创面均骨外露且合并不同程度感染。一期创面清创后使用VSD持续灌洗引流,二期行d-LCFA分叶-嵌合穿皮瓣覆盖缺损创面。术后门诊定期随访患者皮瓣颜色、质地及感觉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术后随访10~12个月,未发现感染病灶复发,皮瓣无色素沉着,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耐磨性好,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制定的手感觉功能评定标准,恢复部分痛觉与触觉(达S1~S2)。结论d-LCFA分叶-嵌合穿皮瓣只需吻合1组血管蒂,既可同时覆盖多部位不同深度的创面,又能抗感染,是修复足踝多部位复合组织缺损伤的较理想皮瓣。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嵌合穿支皮瓣 分叶穿支皮瓣 足踝部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膝动脉-隐动脉链式穿蒂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膝动脉-隐动脉链式穿皮瓣转移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6例,术前行DSA检查观测膝动脉及其穿的走行、分布以及血管间的关系,根据DSA检查影像学形态设计并切取皮瓣。供区直接缝合2例,游离植皮4例,皮瓣均为2期修复。出院后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6例患者DSA检查均取得成功,检查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膝动脉-隐动脉链式穿均得到良好显影,穿支点明确,穿远端与周围血管形成血管网,皮瓣设计及手术均顺利,所有皮瓣修复的创面均I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色泽与受区无明显异常,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结论DSA能够准确地显示供区膝动脉-隐动脉血管的口径、分布及交通吻合情况,为设计和切取膝动脉-隐动脉链式穿蒂皮瓣提供影像学依据,可以提高该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准确性,膝动脉-隐动脉链式穿蒂皮瓣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相对简单,是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膝降动脉 隐动脉 穿支皮瓣 膝关节周围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观测旋股外侧动脉(LFCA)升肌骨膜髂骨支走行和分布,为应用带LFCA升的肌骨膜髂骨瓣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对9具尸体的18个髋部进行解剖。髋部部位以髂前上棘及耻骨联合作为坐标轴的定位点,以耻骨结节为原点,以从耻骨联合到髂前上棘的直线为x轴(以mm为单位),以与身体矢状面平行的直线为y轴(以mm为单位),观测LFCA升肌骨膜髂骨的发出点、走行、分支和外径等情况。对所得数据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FCA升髂嵴的肌骨膜髂骨交叉点坐标为[x,(84.47±7.80) mm;y,(27.60±5.93) mm],从髂前上棘到髂嵴分叉处距离为(2.85±0.84)(2.0~3.6) cm;骨膜髂骨直径(0.23±0.06) mm。结论以LFCA升肌骨膜髂骨支配的髂骨瓣具有手术应用价值。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 肌骨膜髂骨支 股骨头坏死 应用解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双叶穿皮瓣的设计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1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应用包含上行及下行的尺动脉腕上双叶穿皮瓣修复相邻两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以及单指末节脱套伤患者12例,其中单指末节脱套伤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5.2 cm~3.4 cm×6.8 cm,相邻手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7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6 cm~2.7 cm×3.2 cm。分别在前臂远端尺掌侧缘和手背尺侧缘,设计以包含尺动脉腕上皮上行及下行的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单叶皮瓣切取范围2.0 cm×2.8 cm~3.0 cm×3.6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门诊直接访问、电话咨询以及手机微信视频通话相结合的形式随访。结果术后11例皮瓣完全成活。出现动脉危象1例,经手术探查皮瓣成活;其中1例以下行营养血管远端叶皮瓣术后出现皮瓣远端供血不足,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0.5个月。皮瓣外形、弹性、质地、色泽均满意。远端叶皮瓣TPD为6.2~12.4 mm,平均7.3 mm;近端叶皮瓣TPD 7.3~14.8 mm,平均9.4 mm。结论包含上行及下行的尺动脉腕上双叶穿皮瓣修复相邻两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及单指末节脱套伤,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修复效果,手术操作方便,疗效肯定。

  • 标签: 尺动脉腕上支双叶穿支皮瓣 指损伤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尺神经手背尺侧皮神经体表投影的解剖研究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我院通过标本解剖及术中观察,研究发现尺神经手背尺侧自尺骨茎突背侧走行至第五掌指关节尺背侧,其走行的体表投影为手掌背部尺背侧掌-背侧皮纹交界处,利用此特点指导5例尺神经手背尺侧营养血管皮瓣的精准设计与切取,同时在19例微创第五掌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内固定中,有效地避免该神经的损伤。结果皮瓣全部存活,色泽质地良好,外形满意;第五掌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内固定患者均随访1.5~3.0个月,骨折均获解剖复位,达到骨性愈合,无一例伴有尺神经手背损伤所致的麻木及浅感觉消失的症状;第五掌骨颈骨折术后按照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8例,良1例。结论通过手掌尺背侧的掌-背侧皮纹交界处定位,发现恒定走行的尺神经手背尺侧体表投影,从而在微创第五掌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内固定中有效避免神经的损伤;指导尺神经手背尺侧营养血管皮瓣达到术前精准设计、术中精细切取,是一种简单实用、值得推广的方法。

  • 标签: 尺神经 解剖学 体表投影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施行股前外侧皮瓣(ALTF)移植手术中所发现的斜血管情况及斜"陷阱"的处理。方法2017年5月-2019年10月,共施行ALTF手术治疗患者30例,术前完善CTA检查,初步确定ALTF血管来源情况;术中采用"三纵五横法"进行皮瓣定位及设计,注意斜位置及解剖斜血管,避免损伤斜,探查、分离斜血管;根据术中斜血管与血管的关系,切取1~2处血管蒂;对2处血管蒂者分别进行夹闭试验,确定动脉血供情况;根据血液循环状况对血管蒂静脉超引流处理。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处理,密切观察术后皮瓣血运、皮温、肿胀程度、渗液情况、皮瓣成活状况,定期随访。结果30例ALTF中,术前CTA检查发现13例存在斜,术中共有11例存在斜血管并进入皮瓣,出现率为36.6%。所有斜均完整保留,其中8例切取了2处血管蒂,并采用了静脉超引流技术处理血管蒂,术后皮瓣血运良好、皮温与周围正常皮肤温度接近、皮瓣肿胀轻、渗液少,术后皮瓣完全成活,术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32(平均16.1)个月,受区愈合良好,功能、外形满意;供区关节活动正常,局部感觉无明显缺失。结论本组ALTF斜血管约1/3病例出现,应尽可能保留,避免斜"陷阱" 、合理处理斜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斜支 旋股外侧动脉 静脉超引流技术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根据配电网的运行实际,分析了配电网线损产生原因并进行了技术线损与管理线损分类。对变压器经济运行、配电网重构与网络结构优化、系统无功补偿等技术损措施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相应的损管理措施,为供电企业损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 标签: 配电网 经济运行 网络重构 无功补偿 降损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桡动脉掌浅(SPBRA)穿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不同类型SPBRA游离穿皮瓣修复指端缺损38例46指,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17~ 54 (38.5±15.5)岁。指端缺损面积1.5 cm×3.5 cm~ 2.5 cm×5.5 cm。其中双侧游离SPBRA穿皮瓣修复8例;13指携带掌长肌腱修复;30指皮瓣携带桡神经浅分支,16指皮瓣未携带神经。皮瓣面积1.6 cm×4.0 cm~ 2.8 cm×6.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对38例进行随访,每个月门诊随访1次,随访时进行皮瓣各项评价指标的测量及记录,并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及手指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38例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均成活。有1例皮瓣远端约有0.5 cm×0.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逐渐愈合。随访6~ 24 (14.5±8.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无臃肿,肤色接近正常皮肤,感觉功能恢复良好,TPD为5.0~ 8.5 mm,手指关节活动均良好。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参照《手外科手术学》的皮瓣综合评定标准进行皮瓣综合评价,结果为优42例(91.30%),良3例(6.52%),可1例(2.17%),优良率为97.83%。结论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SPBRA穿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可以一期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及肌腱缺损,简便易行,皮瓣成活满意,手功能恢复好。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 穿支皮瓣 指端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2014年1月—201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5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1 cm×8 cm。5例患者创面采用旋肩胛动脉穿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2 cm×6 cm)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采用侧胸部穿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3 cm×9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1例患者供瓣区大部分直接缝合,小部分移植同侧大腿中厚皮覆盖。4例患者创面采用臂内侧动脉穿皮瓣(皮瓣面积6 cm×5 cm~12 cm×10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2例患者取左侧胸壁中厚皮覆盖。11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处理,皮瓣远端出现3 cm×2 cm坏死,经二次扩创植皮后,皮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质地良好,供瓣区瘢痕增生轻,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旋肩胛动脉穿皮瓣、侧胸部穿皮瓣、臂内侧动脉穿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手术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穿支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