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血管造影对心肌桥的影像学特点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的80例双源CT冠脉造影诊断左前心肌桥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并根据壁冠状动脉(MCA)被心肌包绕程度进行了分组,并从平均长度、管径变化及伴发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三个方面开展组间比较,分析其与肌桥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浅表型一共30例,深在型一共50例。浅表型组的MCA平均长度短于深在型,并且浅表型组MCA不同方向上管径狭窄变化率存在差异(P<0.05)。浅表型和深在型都伴发AS多位肌桥近段,分别占30%和37.2%(P>0.05)。结论双源CT对心肌桥影像特点的评价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双源CT 心肌桥 冠状动脉 特点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危重疾病,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常见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本例患者行冠脉造影后发现,主要病变部位为少见的左前,同时合并严重左回旋病变,可能干扰术者判断,术中需充分评估冠脉各血管情况,避免遗漏重要病变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造影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前(LAD)长起自右冠状窦(RCS)/右冠状动脉(RCA)的双前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79 617例患者中LAD长起自RCS/RCA的双前变异的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9~87(59.0±15.2)岁。根据LAD长支走行方式将患者分为肺动脉前型12例(pre-LAD组)和肺动脉下型13例(sub-LAD组)。另纳入30例CCTA检查无冠状动脉变异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6(59.6±11.6)岁。观察指标:(1)测量和比较LAD短及LAD长全程长度、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比较pre-LAD组、sub-LAD组、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LAD长度(全程、前室间沟前段)、管径(起始段、中段、远段)的差异。(2)比较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LAD长起源、对角、间隔及右圆锥的差异。(3)评估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有无斑块以及管腔有无狭窄,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整体斑块发生率的差异,以及pre-LAD长与sub-LAD长、LAD长与LAD短斑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LAD长起自RCS/RCA变异的发生率为0.31‰(25/79 617),其中0.20‰(16/79 617)起自RCS、0.11‰(9/79 617)起自距RCA开口10 mm范围内的RCA近段。(1)LAD长、LAD短的全程长度分别为(137.5±23.4)mm和(47.6±1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1,P<0.001);二者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全程长度[(149.0±17.6)mm]大于sub-LAD组[(129.2±21.2)mm];pre-LAD组长进入前室间沟前段长度[(90.8±15.7)mm]依次大于sub-LAD组[(48.1±8.4)mm]和对照组[(21.6±5.2)mm];对照组LAD起始段管径依次大于pre-LAD组和sub-LAD组;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中段管径均大于sub-LAD组;对照组LAD及sub-LAD组长远段管径均大于pre-L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由近段至远段管径均逐渐缩小;但sub-LAD组长远段管径较中段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2)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LAD长起源位置及对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条pre-LAD长(3/12)和11条sub-LAD长(11/13)可见间隔发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re-LAD组中右圆锥均起自LAD长,sub-LAD组中右圆锥均起自RCA近段或R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的整体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12与8/13,2组患者的LAD长的斑块发生率为2/12与0/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25条LAD长中有2条存在斑块(8%,2/25),25条LAD短中有12条存在斑块(48%,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02)。结论LAD长起自RCS/RCA的双前变异,与正常LAD解剖差异很大。全面评估双前变异中LAD长及LAD短的起源、走行、分支、重要解剖关系及管腔情况,对于相关心血管症状的解释及手术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冠状血管 左前降支 CT血管成像 解剖变异 容积再现
  • 简介:目的比较经胸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指标诊断左前(LAD)显著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120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CAG)前一天进行双嘧达莫(0.56mg/kg)负荷试验,测定LAD的CFR指标,包括收缩期最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SCFRpeak)、收缩期平均冠状动脉血流储备(SCFRmean)、收缩期流速时间积分储备(SCFRVTI)、舒张期最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DCFRpeak)、舒张期平均冠状动脉血流储备(DCFRmean)和舒张期流速时间积分储备(DCFRVTI)。结果82例获得LAD血流频谱,按照CAG结果分为LAD显著狭窄组(A组,≥70%狭窄,n=16)和LAD非显著狭窄组(B组,〈70%狭窄,n=66)。A组患者各项CFR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ROC曲线法分析显示,DCFRmean〈1.825诊断LAD显著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高。结论经胸多普勒超声评价CFR有助于检出LAD显著狭窄,DCFRmean〈1.825是较好的判别指标。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 双嘧达莫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三维超声图像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基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tionalspeckletrackingimaging,2D-STI)技术的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eal-timethree-dimentionalspeckletrackingimaging,RT3D-STI)技术迅速发展。研究表明RT3D-STI技术是一种定量、

  • 标签: 斑点追踪 技术评价 SPECKLE 左心室功能 空间分辨率 室壁运动异常
  •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左前(LAD)病变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末期三维纵向应变(3DLSe)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台州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单纯冠状动脉LAD病变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梗死组),余30例患者未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非梗死组)。选择我院同期心内科住院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3D-STI技术测量所有患者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邻近区域及远隔区域3DLSe。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3DLSe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Bland-Altman绘图分析法分析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左心室心肌3DLSe的一致性。结果梗死组患者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7个节段3DLSe均低于非梗死组及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组vs对照组:t值分别为6.96、7.41、8.94、8.23、8.94、12.09、15.99,P值均〈0.01;梗死组vs非梗死组:t值分别为5.30、5.50、4.66、4.32、4.66、7.66、10.11,P值均〈0.01);非梗死组患者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前壁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室间隔心尖段、心尖部3DLSe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3.23、3.02、3.25、4.36,P值均〈0.01),而前壁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3DL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冠状动脉LAD邻近区域下间隔基底段3DL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梗死组患者冠状动脉LAD邻近区域侧壁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侧壁中间段、下壁心尖段、侧壁心尖段3DLSe均低于非梗死组及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组vs对照组:t值分别为4.15、4.79、4.58、9.24、12.07,P值均〈0.01;梗死组vs非梗死组:t值分别为2.66、3.59、4.29、7.74、10.33,P值均〈0.01);而非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LAD邻近区域侧壁基底段、下间隔中�

  • 标签: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三维 冠状动脉疾病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冠状动脉左前(LAD)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RT-3DE对LAD病变的AMI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LAD供血节段的容积和功能进行测定,比较其术后与术前的差异,估测LAD的通畅情况.结果术后与术前的比较:术后1周各LAD供血节段的收缩末容积(ESV)、舒张末容积(EDV)和射血分数(EF)均无明显改变;术后1个月各LAD供血节段EF升高、ESV减小(P<0.05),估测LAD通畅性良好,该结果得到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RT-3DE通过定量测定支架置入前后LAD供血相应节段的容积和功能的改变,能够评价支架放置后LAD的通畅情况,可应用于这类患者PCI术后疗效的无创性随访.

  • 标签: 心肌梗死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4种不同双支架技术(Crush、Culotte、T、TAP)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左主干(leftmain,LM)分叉病变(leftmainbifurcationdisease,LMBD)后的左前(leftanteriordescending,LAD)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变化。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ACS合并LMBD并接受双支架技术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采用双支架技术的不同,将患者分成4组,分别是Crush组、Culotte组、T组、TAP组。通过检测术后LAD的TIMI血流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各组技术的相对优劣。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M-LAD直径是双支架技术的危险因素;而LM-左旋(leftcircumflex,LCX)直径和LM支架总长度是保护因素。Culotte组术后LAD的TIMI血流改善情况明显差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双支架技术对患者术后LAD血流的改善程度有差异,Culotte技术改善LAD的TIMI血流效果比TAP、T和Crush技术差,TAP、T和Crush技术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左主干分叉病变 双支架治疗技术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
  • 简介:摘要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该文报道1例青年男性因急性前壁及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其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前近段,为右冠状动脉起源处之前的左前近段发生痉挛导致的心肌梗死。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畸形
  • 简介:摘要心电图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B惯用简称LAH,在临床心电图中较为常见,在冠心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占64.6%,其临床意义不亚于左束阻滞,因此对左前分支阻滞虽不能作为冠心病的诊断依据,但对冠心病的传导系统病变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心电图 左前分支阻滞
  • 简介:摘要:滤棒压对烟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合理控制滤棒压可以调节烟的吸阻特性,实现吸烟者需求和口感的匹配。滤棒压还会影响烟气成分的含量,通过调节滤棒压可以减少有害物质含量、改善烟气品质。此外,滤棒压还会影响烟的燃烧速度和温度分布,从而延长吸烟时间,影响有害物质的生成和释放。不同滤棒压对烟的抽吸阻力、烟气排放、烟雾浓度、口感和满意度等指标都有影响。

  • 标签: 烟支指标 滤棒 压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外侧为蒂的ALTPF的切取以及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1月-2021年3月,采用旋股外侧动脉外侧为蒂的ALTPF修复四肢创面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1~63岁,平均34岁;受伤机制:交通事故伤12例,机器绞伤8例,重物压砸伤6例,慢性感染性创面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8.2 cm×6.3 cm~18.6 cm×11.2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25例,游离植皮7例。所有需要皮瓣修复创面的患者术前常规行CTA及高频CDU检查,判断旋股外侧动脉外侧大致走行方向及穿血管位置。术后所有患者均行门诊规律性随访3~13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32例接受游离皮瓣手术进行修复的患者,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成活顺利,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美观无臃肿,供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相较于传统ALTPF,股前外侧动脉外侧穿皮瓣切取相对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传统ALTPF,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降支外侧支,旋股外侧动脉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四肢创面 修复
  • 简介:故障现象:一辆大众途观左前车窗不工作,按动开关只能听到“嗒”的一声。故障诊断与排除:验证故障现象,按动左前车窗开关后车窗不工作,其他车窗控制正常。经查阅相关电路(图3)后,初步判断是左前车窗电机供电电压不足导致。

  • 标签: 控制单元 供电线 故障诊断 接地端子 供电电压 故障点
  • 简介:本文对敦煌马圈湾出土编号分别为敦85、敦86和敦127的三枚汉简进行了新的考证。初步认为简文所反映的史事很可能与始建国二年车师贵族狐兰匈奴和戊己校尉史陈良反叛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而不是天凤三年王莽征伐西域战争中的一些细枝末节。

  • 标签: 敦煌汉简 西域史 民族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游离穿皮瓣修复伴骨外露的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对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1例踝部伴骨和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病例(男9例,女2例,年龄19~47岁),清创后行封闭负压引流,待创面干净后,二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穿皮瓣进行修复。切取皮瓣面积6.5 cm×4.5 cm~16.5 cm×8.5 cm。术后定期随访,分析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皮瓣无血管痉挛、血管危象发生。11例中2例皮瓣远端出现0.5~1.0 cm坏死,经换药对症处理后完全愈合,其余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10.4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外形美观不臃肿,无需二次手术修整,质地柔软,耐磨,无色素沉着,恢复了保护性感觉。至末次随访时,11例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为74~98分,平均90.55分;优8例,良2例,可1例。供区愈合良好,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旋股外侧动脉穿皮瓣修复踝部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以旋股外侧动脉(d-LCFA)为蒂的分叶穿皮瓣重建足跟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术前采用Mimics软件三维可视化构建d-LCFA及穿血管,利用软件自带功能虚拟模拟d-LCFA分叶穿皮瓣的设计、分离及切取的过程,运用该方法指导临床设计、切取d-LCFA分叶穿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5例,其中1例患者系d-LCFA分叶穿皮瓣与腹壁下动脉穿皮瓣(DIEPF)组合移植,在修复创面的同时,I期重建足跟外形和功能,皮瓣供区直接缝合。通过门诊随访其恢复效果。结果5例均成功建立d-LCFA体区血管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成功地指导了分叶穿皮瓣的设计与切取。5例患者10叶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DIEPF远端出现跨体区回流障碍,部分坏死,II期植皮。术后随访6~12(平均8.7)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足跟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线形瘢痕。结论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辅助d-LCFA分叶穿皮瓣的设计,利用d-LCFA分叶穿皮瓣在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同时,可I期重建足跟外形,最大限度地恢复足跟的功能。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穿支皮瓣 足跟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穿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采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穿皮瓣组合移植,一期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5例。创面涉及小腿部17例、足踝部12例、小腿及足踝部6例;缺损面积17.0 cm×12.0 cm~33.0 cm×18.0 cm。创面经彻底清创后,设计双侧旋股外侧动脉穿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供区创面一期直接闭合。19例合并有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则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创面采用VSD治疗5~7 d,伤情稳定后行皮瓣修复。皮瓣血液循环重建采用远端皮瓣的血管蒂串联于近端皮瓣的远端或的粗大分支血管。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缝接于创面周缘、创面内的感觉神经。术后随访皮瓣的颜色、质地、感觉、继发溃疡及患肢功能。结果本组34例组合皮瓣完全成活,1例小腿和足部损伤严重,术后皮瓣坏死,最后截肢。皮瓣供区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8个月,平均17.6个月,皮瓣的颜色、质地均正常,感觉恢复S3~S4级,恢复正常行走功能。结论双侧旋股外侧动脉穿皮瓣组合移植修复组织缺损面积大,手术安全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一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下肢 修复 组合移植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外踝前终末穿蒂岛状皮瓣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腓动脉外踝前终末穿蒂岛状皮瓣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5例。应用腓动脉外踝前终末穿与踝关节及跗骨窦周围血管网的吻合,皮瓣旋转点可低至跗骨窦附近,设计皮瓣逆行旋转后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其中皮瓣切取面积15 cm×12 cm~8 cm×6 cm。术后采用门诊及微信随访所有患者,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受区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无需二次手术。术后随访6~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无臃肿,患肢踝关节活动度平均背屈15°,跖屈25°。结论以腓动脉外踝前终末穿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血运可靠,是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腓动脉 终末穿支 岛状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将远端吻合口支撑(DAS)技术应用于细小后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观察其对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三病变且后细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组和OPCABG联合DAS (OPCABG+ DAS)组,各50例。术后48 h内,重点观察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水平动态变化。术后6个月及1、2、3年复查冠状动脉CTA,主要终点事件为后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5天出院。术后均无心电图证实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0.74 (0.98)ng/ml 、0.92 (1.29)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正常值上限70倍的患者分别有3例(6%,3/50) 、5例(1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术后3年,两组后动脉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分别为68.0%(34/50)和85.7%(42/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存在粥样硬化性病变(OR=6.513,95%CI:1.279~33.180,P=0.024)、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正常值上限70倍(OR=5.948,95%CI:1.128~31.368,P=0.036)是后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DAS(OR=0.222,95%CI:0.069~0.713,P=0.011)是保护因素。结论DAS能够提高细小后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率。对于后细小且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OPCABG联合DAS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细小冠状动脉 远端吻合口支撑 血管通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