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自1984年我国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来,经过几代心血管医生的探索、学习、借鉴和创新,冠心病介入事业不断开启新的篇章。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笔者全面回顾了我国PCI技术的开创与发展、治疗策略的创新与应用,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向党的百岁诞辰献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以文献为准、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国显微外科1960-1973年这个阶段的历史。方法检索收集公开及内部出版中、英文科技期刊、学术专著等,精读分析中、英文"显微外科"及"显微外科相关"文献,重点记录确认手术、交流、报道时间等。结果中国显微外科起步,得益于1963年初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报道;此后3年,多个单位开展显微血管技术实验研究、探索断指再植,于1964年世界首例断腿再植,于1966年世界首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世界首批完全离断手指显微血管缝合再植成功;1972年广州全国断肢再植经验交流会,完全断指260例,再植存活率44.9%;首次使用"显微外科"术语;1973年3月,完成世界第2例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1973年5月,北美再植代表团访华,开启中、外显微外科学术交流先河。近十年临床实践、原创性、先进的中国断肢(指)再植技术与原则被国际同行认可。结论中国显微外科考证:艰难起步(1960-1973)——中国显微外科发展基本与世界同步。

  • 标签: 中国显微外科 断肢再植 断指再植 足趾移植 拇指再造 学科史
  • 简介:摘要2020年,《中华传染病杂志》不忘办刊初心,以网络预发表等形式的学术出版来协助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2021年,《中华传染病杂志》将强化创新理念,以促进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的有机融合来加速推动期刊的质量建设,争创精品期刊!

  • 标签: 中华传染病杂志 学术出版 抗疫
  • 简介:摘要从性激素的发现到将其研制成口服避孕药直至上市,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口服避孕药诞生已有61周年,第一种口服避孕药“异炔诺酮(以Enovid为商标)”于1960年5月由美国联邦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目前口服避孕药仍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节育形式。口服避孕药的研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在这期间,一大批优秀的内分泌学家和化学家为口服避孕药的诞生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口服避孕药的诞生不仅缓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局面并且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催化出了性解放运动。

  • 标签: Enovid 性激素 口服避孕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Perthes病患儿早期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病程演变,探讨早期手术治疗Perthes病的意义。方法收集自199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7例Perthes病患儿资料,分为手术组(35例)和保守组(32例)。手术组35例,男32例,女3例,年龄(8.3±1.0)岁(范围7.0~11.8岁),左侧21例,右侧14例;保守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8.4±1.4)岁(范围7.1~12.0岁),左侧22例,右侧10例。每3个月摄取骨盆正位及蛙式位X线片,参照改良Waldenström分期评估Perthes病的病程演变,在系列观察未发现改良WaldenströmⅡb期视为跳过碎裂期。在愈合期后的骨盆正位及蛙式位X线片根据Stulburg分级评估结果,并且测量患侧与健侧干骺端宽度比值和股骨头骺高度比值。结果35例手术组进入Ⅲa期所需时间(0.58±0.33)年(范围0.1~1.5年),32例保守组(0.96±0.30)年(范围0.4~1.8年),进入修复期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9,P<0.05);手术组病程跳过碎裂期共11例(31%),保守组5例(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26,P<0.05);手术组干骺端患侧与健侧比为108.0%±6.0%(范围101%~123%),保守组115.8%±11.2%(范围10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0,P<0.05)。手术组股骨头骺高度患侧与健侧比为82.5%±8.2%(范围61%~96%),保守组74.7%±1.3%(范围3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1,P<0.05)。手术组改良Stulberg分级为Ⅰ类髋关节29髋,Ⅱ类髋关节6髋,Ⅲ类髋关节0髋;保守组Ⅰ类髋关节16髋,Ⅱ类髋关节10髋,Ⅲ类髋关节6髋。两者进入Ⅳ期后Stulberg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86,P<0.05)。结论早期手术改变了Perthes病的自然演变,早期手术治疗缩短Perthes病碎裂期病程,使其更早进入修复期,并且有机会跳过碎裂晚期,改变其自然病程,愈合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更接近正常。

  • 标签: 累-卡-佩三氏病 股骨头 儿童 对比研究 X线透视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生育女性妊娠再发风险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阐明新发突变家系DMD基因突变规律,并探讨此类家系遗传咨询的模式。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DMD家系64例,首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DMD家系患者及其母亲DMD基因79个外显子进行缺失或重复分析,选取患者DMD基因突变而其母亲DMD基因未见突变的新发突变家系纳入本研究,然后利用MLPA技术联合短片段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连锁分析对新发突变家系女性再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结果64个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均为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家系;共对65例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其中性别决定基因(SRY)阴性26例,SRY阳性39例,DMD基因无突变63例,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2例,产后随访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外显子突变主要表现为外显子的缺失突变,集中在45~55外显子区域,对于新发突变家系,有DMD患者生育的女性,即使DMD基因外显子未见突变,仍建议其孕期进行DMD产前诊断。

  • 标签: 肌营养不良, 杜氏 基因 突变 生殖细胞系突变 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既往剖宫产对冷冻胚胎解冻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行体外受精FET且有既往分娩的1 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既往分娩和移植胚胎数分为4组:剖宫产单胚组(n=338)、无剖宫产单胚组(n=78)、剖宫产双胚组(n=444)、无剖宫产双胚组(n=319)。基于年龄、体质指数(BMI)、不孕年限、基础FSH、基础LH、获卵数和优质胚胎率的1∶1倾向性评分匹配剖宫产单胚组与无剖宫产单胚组(卡钳值=0.15)、剖宫产双胚组与无剖宫产双胚组(卡钳值=0.05)、剖宫产单胚组与剖宫产双胚组(卡钳值=0.01),以减少选择偏倚的影响。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1)剖宫产单胚组、无剖宫产单胚组共匹配了77对患者,两组在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2.9%(33/77)、45.5%(35/77)]、流产率、早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均无差异(P均>0.05)。(2)剖宫产双胚组、无剖宫产双胚组匹配了304对患者,剖宫产双胚组的临床妊娠率[42.4%(129/304)]、双胎妊娠率[9.5%(29/304)]明显低于无剖宫产双胚组[分别为53.0%(161/304)、15.5%(47/30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的流产率、早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无差异(P>0.05)。(3)剖宫产单胚组、剖宫产双胚组匹配了318对患者,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8.4%(122/318)、45.6%(145/318)]、流产率和早产率均无差异(P均>0.05),但剖宫产双胚组的双胎妊娠率显著高于剖宫产单胚组[分别为11.3%(36/318)、0.3%(1/318), P<0.01]。(4)低出生体重儿与分娩孕周(OR=0.41,95%CI为0.32~0.54)和双胎妊娠(OR=4.44,95%CI为1.93~10.21)相关,巨大儿与母亲的BMI(OR=1.18,95%CI为1.06~1.32)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既往分娩方式无关(P>0.05)。结论不同既往分娩的患者接受FET治疗,单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既往剖宫产患者双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低。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周、是否双胎、母亲BMI相关,与剖宫产无关。建议既往剖宫产患者选择性单胚胎移植,既可保证成功率又可降低双胎妊娠率和新生儿的风险。

  • 标签: 剖宫产术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CM)是神经外科少见疾病,约占颅内CM的4%~35%,最常见于脑桥,高发于3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其发病与CCM1、CCM2及CCM3基因的缺失性突变、静脉血管异常等相关。出血风险较其他部位的CM更高。研究发现,病灶位置深在、出血、女性等均为脑干CM出血的危险因素。目前,该病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针对脑干CM的自然及其诊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CM)是神经外科少见疾病,约占颅内CM的4%~35%,最常见于脑桥,高发于3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其发病与CCM1、CCM2及CCM3基因的缺失性突变、静脉血管异常等相关。出血风险较其他部位的CM更高。研究发现,病灶位置深在、出血、女性等均为脑干CM出血的危险因素。目前,该病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针对脑干CM的自然及其诊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幽门螺杆菌(H. pylori)初治患者,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用药与铋剂四联疗法(枸橼酸铋钾+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根除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469例H. pylori初治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我国指南推荐的铋剂四联疗法,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抗菌药物用药、CYP2C16代谢型、内镜诊断、细菌密度、H. pylori耐药性,分析其与H. pylori根除率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Kruskal-Wallis H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大环内酯类用药与含克拉霉素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下降有关(OR=3.37,95%CI 1.04~10.98,P<0.05),可能是由于大环内酯类用药与克拉霉素耐药相关(OR=6.12,95%CI 3.99~9.40,P<0.01)。喹诺酮类用药与含左氧氟沙星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下降有关(OR=3.65,95%CI 1.27~10.49,P<0.05),可能是由于喹诺酮类用药与左氧氟沙星耐药相关(OR=2.50,95%CI 1.69~3.71,P<0.01)。硝基咪唑类用药与甲硝唑耐药相关(P<0.01),但与含甲硝唑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H. pylori初治患者,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用药提示易产生对相应抗菌药物的耐药,不适合使用含该药物的铋剂四联方案。硝基咪唑类用药与甲硝唑耐药率升高有关,但不影响含甲硝唑(400 mg 1日4次)的铋剂四联方案根除率。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抗菌药 抗药性,细菌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瘢痕子宫孕中期联体双胎经阴道引产成功的病例。孕妇25岁,有2次剖宫产,末次于2017年行剖宫产。本次孕19周+5常规产前超声显示胸腹部联体双胎、共同心脏、羊水过多,于孕20周+1入院。入院后多学科会诊充分评估胎儿及母体产道情况,排除阴道引产绝对禁忌证,行阴道引产,方案为米非司酮300 mg口服+依沙吖啶100 mg羊膜腔注射。该孕妇于羊膜腔注射28 h后临产。引产过程中协助臀位分娩,孕妇于孕20周+6娩出联体女性死胎2具。引产过程顺利,无软产道损伤,出血量约150 ml。引产后对死胎行病理检查,大体标本可见双胎胸腹联体畸形,病理解剖后可见共用心脏、肝脏畸形。充分的产前检查评估,严格把握阴道引产指征,产程中严密监测,以及做好紧急剖宫产准备等,是瘢痕子宫孕中期联体双胎经阴道引产的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 标签: 瘢痕 妊娠中期 联体双胎 引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工流产对再次妊娠发生死胎死产的影响。方法基于2010至2017年云南省“国家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项目登记计划妊娠妇女的基本信息、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检查结果,追踪随访妊娠结局。运用SPSS20.0和SAS9.4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死胎死产发生率,并进行分层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174 782例,死胎死产发生率为0.64%(1119/174 782);人工流产组(暴露组)的死胎死产发生率为0.83%(333/40 216),显著高于无人工流产组(非暴露组)发生率为0.58%(786/134 566)。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组人工流产1次和≥2次者死胎死产发生率高20%~40%(OR=1.22,95% CI=1.05~1.41; OR=1.33,95% CI=1.08~1.64)。2011至2016年死胎死产率低于2010年(OR=0.66,95% CI=0.51~0.85)。此外,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胎死产发生率与民族、年龄、学历、产次、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有关,与母亲职业、自然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无统计学关联。结论既往人工流产将增加其后妊娠死胎死产的风险,民族、年龄、文化程度、产次、孕前BMI与死胎死产发生的风险有关,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发生死胎死产的危险因素。

  • 标签: 人工流产 妊娠结局 死胎死产 前瞻性研究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因单纯不良孕产行产前诊断的孕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异常检出情况,探讨CMA在单纯不良孕产孕妇中应用的注意事项。方法2014年6月至2020年7月共有5 563例孕妇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CMA产前诊断,其中单纯因"不良孕产"进行产前诊断的病例169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先证者遗传学异常的类型和遗传来源及CMA预期检出情况,分为高风险组(19例,包括先证者为父母来源的病理性拷贝数变异11例,先证者为父母来源的染色体异常8例)、低风险组(113例,包括先证者全外显子测序和/或CMA未发现异常6例,先证者为明确的单基因病31例,新发致病性拷贝数变异47例,新发染色体异常29例)和风险不明组(先证者均未行遗传学检测,40例),总结各组的异常检出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69例孕妇(胎儿172例)中包括2例双胎妊娠孕妇和1例孕妇2次单胎妊娠。CMA共检出异常胎儿9例,占5.2%(9/172)。高风险组19例,检出异常8例,均与亲本遗传学异常相关;低风险组113例,仅检出1例22q11.22q11.23微重复,为arr[GRCh37]22q11.22q11.23(22,997,928-25,002,659)×3,属新发变异。风险不明组40例无异常检出。结论明确"不良孕产"的病因,是合理应用CMA进行产前诊断的关键。单基因病、原因不明或先证者未发现CMA异常的情况并非CMA产前诊断的适应证。

  • 标签: 染色体畸变 微阵列分析 产前诊断 孕妇
  • 简介:摘要胃癌筛查是提高胃癌早诊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途径,基于人群的胃癌筛查是主要的组织形式。我国在胃癌高发地区实施了对重点人群的胃癌筛查项目,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针对不同人群的筛查工作。尽管胃镜是最重要、准确的筛查工具,但"血清学-胃镜"二步法是适合国情的筛查策略,以血清学(胃蛋白酶原Ⅰ/Ⅱ、胃泌素-17、抗幽门螺杆菌抗体)进行胃癌风险分层、对高危群体进行胃镜检查。机会性筛查有利于扩大筛查面,应引起各医疗机构的重视。同时,加强科普健康教育、提高民众胃癌防治意识是胃癌筛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胃肿瘤 螺杆菌,幽门 筛查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多数患者诊断时已处于进展期,放疗是多学科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胃癌放疗指南》由来自代表国内胃癌治疗领先水平的22家医院的放疗科、外科、内科、影像科的35位专家共同编写完成。作为中国首部胃癌放疗指南,将为我国胃癌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将会造福广大胃癌患者并促进学科的发展。

  • 标签: 胃肿瘤/放射疗法 临床指南